5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局宣布,知网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
在相关新闻的评论之下,一片叫好声。
原本应该承担起知识分享重要责任的知网,为何会沦落到被全网批评?
知网到底做了什么,会有诸多学子如此大规模的口诛笔伐呢?
知识付费涉嫌垄断
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知识产权更加的看重,同样也对于知识付费有了极大的认可。
对于普通大学生对于知识产权的认知存在,尤其体现在对于学术文献的知识付费之上。
但凡写过论文的学生都是知道的,查询论文重复概率,是每个学生毕业必须要达到的相应基准。
而查询的方式,就是通过收录论文的知网来实现。
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加,让学生们愿意为知识付费,但这并不代表着高昂的查询费用就是正确的。
知网的经济来源,并不仅仅只限于学生每年临到毕业季所需要花费的查询费用。
高校引进知网系统,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查询,同样是每年都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的。
而随着如今论文重复的概率线的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将自己的论文的重复概率降至规定的数目之下,这意味着本就不便宜的查询费用,需要多次支付。
不仅如此,但凡需要看一篇论文作为参考,都需要支付相关的费用,才能够完成下载。
对于尚未走进职场的大学生而言,累积起来确实是一笔十分高昂的费用。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知网的订购费用,以及学生的查询费用,还在呈现着增长的趋势。
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于其不合理进行了相关的讨论,情绪高昂者自然会在互联网平台上,对知网的运作进行抨击。
这一高昂的费用,不仅仅让学生难以接受,很多的高校也发现,市场上只能通过知网来进行论文查看。
论文查重,不仅学生负担不起,就连高校也已经无法负担每年的订购费用。
4月18日,中科院决定停用知网的消息登上了热搜,在得到确认之后,对于知网的抨击再一次的在互联网上引发热潮。
人民日报也对此次知网所引发的公众讨论,发表了相关评论,言辞之间也是一样对知网的所作所为进行了相应的批判。
众多的学生也在社交媒体平台之上,表明了他们曾经为了毕业所花费的金额,并且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知识付费是应该的,如今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自然知晓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们必须支付如此不符合常理的高昂价格,来完成自己的论文,从而完成自己的学业。
而面对人民日报的批判,知网方面似乎仍然没有做出相应的应对之策。
如此大规模的舆情,知网却接连爆出多种作妖违规的情况,越发引得公众不满。
本月的13日,知网正式因为其涉嫌垄断而被立案调查。
但是在此之前,知网已经出现了不仅限于价格高昂的诸多问题。
违法作为与低收益
2022年5月12日,知网方面登门拜访了赵德馨教授,登门致歉之外,表达了想要重新上架其与夫人论文的相关意愿。
赵德馨教授
而也正是这件事,让人们意识到,表面上知网是实现知识内容价值增值的数据库,实际上这背后损害的,还是所有为了学术研究而付出心血的诸多学术研究者们。
赵德馨教授之所以状告知网,是因为曾经与知网签订了合同。
知网方面承诺,会将一部分知识付费所得来的收益,定期打到赵德馨教授的账户里,而在合同之中,赵德馨教授也留下了自己的银行账户。
这是知识付费最正常不过的流程,大头的收益,应该流向撰写者。
但是赵德馨教授却发现,这一张银行卡之中,没有收到过一分知网打过来的钱。
因为对此感到奇怪,赵德馨教授才回去咨询。
结果发现,知网方面在未经赵德馨教授的允许之下,为其开设了另外一张银行账户。
并且冒用了赵德馨的身份信息,模仿了他的签名,将钱打到了这一张卡里,并没有沿用之前签署的合同之中的银行账户。
知网这一举动,无疑是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擅自冒用他人的身份信息,这已经构成了违法犯罪。
即便是像赵德馨教授这种德高望重的学术研究者,知网在签订了合同的情况下都是这种态度,那么那些论文被收录进知网,却完全没有合同的其他研究者呢。
更悲哀的是,作者本人自己写的论文,去知网下载的时候,都是需要付费的。
那么这些费用,都去哪里了?
收录在知网的博士论文,下载一篇花费大概是在三十元左右,但是大部分的博士论文撰写者却并没有收到任何的稿费,这显然不合常理。
如若不是赵德馨教授发现这其中的问题,知网又会将这笔钱保留到什么时候。
为何不按照合同将钱打到相关账户,却要冒着违法犯罪的风险,冒用身份信息去开设一新的银行账户呢?
如果论文上传到知网上的撰写者,一定要获得稿费,知网上也有相关的稿费支付的流程的。
但是比起下载一篇博士论文就需要花费三十元,博士论文的撰写者只能得到一百元的现金稿酬,未免也太过可笑。
我国每年需要毕业的大学生数目巨大,知网的收费又来自高校和学生两方面。
学生从写论文开始,就需要在知网上寻找相关的参考文献,直到论文结束,这笔费用自然不会低。
每一篇论文都是学术研究者的心血,同样代表了与学位相等同的学术研究能力。
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的论文,最终只能获得一百元的稿费,对于费尽心力撰写论文的研究者们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但知网面对人们的口诛笔伐,一直以来都是处于静默的态度,但是事情远不止于此。
继赵德馨教授之后,作家陈应松也起诉了知网,希望知网能够支付相应的稿费。
这件事件也引起了舆论关注,但是知网方面却公开发表声称:
如果按照赵德馨教授的稿费支付,知网需要花费高达1200亿的费用,到目前为止,知网完全承担不起这一笔如此巨额的费用。
这种“哭穷”的行为无疑又将公众的怒火,推上了另一个顶峰。
一方面知网说自己没有那么多收益,那么这么多年来高昂的订阅费用,学生们花费的查询下载费用,究竟都去哪里了?
另外的问题在于,不论知网的收益究竟是多少,这笔费用,本来就是该支付给笔者的。
况且,稿费的相关发放标准也应按照标准发放,而不是知网单方面的声称支付不起这一笔费用就可以不支付了。
要知道,知网的订阅受众包含各大科研机构,以及我国全部的高校,每年订购的费用甚至高达百万。
我国高校总数高达2688所,单单是订购的费用,加起来都是一笔天价。
但即便是如此高昂的价格,仍然在逐年上涨,这也是为何会有高校接连选择不再续订知网,改用万维等先顶替一段时间的原因。
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接连退出,无疑也是对知网如此垄断,从而提高订阅价格表达不满。
而知网再怎么哭穷,比起那些尚未有赚钱能力的学生的弱势方,都不过是跳梁小丑,非但不能安抚公众的情绪,反而为本就恼火的公众再添了一把火。
外资企业与信息建设
知网之所以建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知识传播价值,建立知识储备数据库,从而实现全社会的知识分享与传播。
一开始是由清华大学联合同方知网建立,但目前的知网显然背离了这一初衷,单纯沦为了赚钱的工具。
不可否认,因为知网的存在,论文数据库的建立,学生论文的规范化,以及知识水平的拓展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时代是在发展的,如今知网的运作模式,无异于拿着别人的东西换取巨大的利益,却将所有的利益尽数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这也是知网引发公愤的原因,通过查询相关数据,不难看出知网的收益近几年确实是在呈现降低的趋势。
毛利率从以前的70%已经下滑到了50%左右的水平,知网方面所言的,收益减少并不是空话。
但同样的,这也并不能表明知网就不赚钱了,2021年,知网的净利润仍然高达1.94亿元。
对于一个只靠知识付费的网站而言,显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更让人意外的是在于,这样一家在中国地区营收的论文数据库网站,并不是一家国有企业。
通过查询,知网竟然是一家外国法人独资的私企,注册地也不是在中国。
不仅如此,知网背后的成分十分的复杂,这也是公众一致认为知网涉嫌垄断,并且几年之间的营收都并不透明的原因。
公众已然对知网产生了不信任,相对而言其公信力的降低,再发生一些违规的事宜,自然会更激发民愤。
信息建设对于学术水平的长久发展,自然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翟天临事件的发生,论文查重机制日趋严苛的,这让学生写论文的过程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单次论文查重就需要支付几十到几百块不等的查重费用。
如果查重重复率高于水平线,继续修改之后,还需要再次查重,次数越多,学生修改论文的过程越漫长,同样的费用也就越高。
这是引发学生群体对于知网口诛笔伐的最主要原因。
知识采集分享平台本意自然是应当为学生的创造性以及独立性提供最基础的后盾,在学生能够自如获得相关知识参考的情况之下,更进一步。
但是现在知网平台非但没有做好这一点,反而成为了学生突破性发展的阻碍。
因为高昂的查重费用,学生不得不在撰写论文的时候,避开一些特定的术语,从而生产的论文专业性会大幅度地降低。
但如此一来或许他们所需要支付的费用就会降低,对于知识水平的长远发展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高水平的知识自然是兼顾专业性以及创新性,但知网高昂的费用,让高校以及学生同时不堪重负。
又因为学术垄断,无法通过其他更好的学术信息平台得到相应的信息,因为金钱的原因,不得不放弃进一步的发展,这无疑是十分可惜的。
现在的知网,与其说是知识共享平台,不如说是一个大型的割学生韭菜的网站。
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本科在读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本身的研究能力不足以让他们在没有参考文献的情况下,写出足以达到水平的相关论文。
想要写好一份论文,一定是需要大量的文献参考,但是在最为权威的知网上,下载一篇论文就要三十元,而大量的文献阅读也代表着,这一笔费用也不会低。
再加上论文查重所需要的费用,尤其是在知晓这些费用后,并没有流向写出论文的相关学者,反而是成为了知网单独的收益,这自然会让整个社会对此产生怀疑。
而学术研究者们费尽心思写出的论文,很多都是在自己并未知情的情况下被上传到了知网,为知网创造了不小的收益,自己却分文未得。
这显然也让这些学术研究者们十分心寒,自己上知网下载自己的论文,还需要花钱,而这笔钱究竟进到了谁的腰包里还不得而知,自然也不愿意。
以往没有追究,不代表他们不占理,知网如此做法,直接引起了作者这一庞大群体的不满。
这次关于知网的反垄断调查,一方面摆明了知网需要整改的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也让公众开始思考,如果不从知网上查询,那么是不是需要更加完备的知识共享平台。
面对着公众的不信任,知网方面要做的不仅仅是肃清内部的复杂关系,明确收益链,同时也要保证学生以及研究者的权益,而这并不只是降低价格就能够解决得了的。
社会需要的,一定不是一个只会敛财的网站,如保证学生以及作者的权益,同时健全地完成知识共享,才是社会层面真正所需要的知识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