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艰难时刻:停顿、转型、解困

互联网2022-05-27 12:01:34佚名

外贸艰难时刻:停顿、转型、解困

短暂的疲态,或许能够让外贸企业找到一条更适合未来的路。


今年四月,是自2020年3月以来,外贸从业者们最为心惊、也最为焦虑的一个月。

往年三四月份,正是外贸行业接单、生产的旺季,可今年许多外贸商家并没有迎来“开门红”。“以往在这个时候,好多工厂订单已经排满了,但今年许多商家到现在还没有开张”,一位业内人士在与36氪出海的交流中表示。

受多方因素影响,近期多个外贸产业带笼罩着一股阴霾。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4月,我国出口贸易总值为2736.2亿美元,同比增长3.9%,增速回落10.8个百分点,回落幅度将很多外贸及电商公司从过去两年“诡异”的繁荣中拉回了现实。

外贸遇忧

“过去两年,行情是前所未有的好”,这是大部分外贸及电商从业者的共同感知。然而,反常终归是偶然现象,一切总会在某个节点回归常态。

2021年底,随着海外防疫政策逐渐放松,国内外生产形势开始悄悄逆转。Wind 数据显示,2022年3月,美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恢复到了78.7%,为2016年以来最高;而东南亚国家自去年9月份以来,制造业 PMI 持续多月高于50%。

需求端的变化叠加疫情影响传导到了生产端。

3、4月中国制造业 PMI 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下降,降幅仅次于2020年上半年。4月,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对500余家参加广交会的企业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47.2%的企业在手订单较上年春季和秋季均有所下降,仅有12.6%的企业表示订单同比增长。

更令从业者恐慌的是,以苹果为代表的部分头部外资正在转移产能。4月,苹果宣布,开始在鸿海印度钦奈工厂生产最新的 iPhone 13 系列。根据这一生产计划,苹果所有畅销机型,现在都将通过鸿海和纬创在印度生产。

除了印度,东南亚出口数据近期也受到了高度关注,越南更是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根据华西证券的研报,3月以来,印尼出口同比增速超过40%,越南超过30%,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均在20%左右。


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五国出口增速 来源:华西证券

新订单获取困难重重,老订单出货也同样受到冲击。上海意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冯祖旭谈到:“今年3月新贸节我们收到了很多询盘,4月原本打算大干一场,没想到上海总部的18个人全部封在家里,只能居家办公。”

即便能够出货,物流效率与海运价格也是更大的障碍。

首先是码头拥堵,据中国港口协会统计,4月份全国沿海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为2081万TEU(国际标准箱),由其重点监控的沿海港口吞吐量同比减少1.4%,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减少2.7%。

而外贸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约10%的上海港,5月初,港口轮船到达/离开数在800以下,明显低于上海疫情前约2000的中枢值。


上海港轮船到达/离开数

此外,还有运费带来的高昂成本。参照波罗的海货运指数(FBX),今年5月17日,航线亚洲-美西40英尺标准集装箱运费约为14000美元,亚洲-美东运费约为16000美元。在订单匮乏、工厂随时可能停工的情况下,运费的成本压力比过去两年都要沉重。

部分产品溢价能够覆盖物流成本,但当下内陆运输也存在一系列问题。譬如,苏州某外贸企业原定于4月10日从江苏太仓港将5000余台空气净化器运往东京,但由于道路拥堵及拖车稀缺,货值超100万美元的空气净化器比预定时间晚2小时进港,险些造成报关异常而赶不上船期。

但针对这些困境,部分外贸从业者及行业分析师表示并未担忧。因为从全年维度来看,这些困扰因素均为暂时性,随着疫情趋于稳定、各项政策开始奏效,产能和运力大概率能够在短时间恢复。

长线危机

海外复工复产、产业转移、外资撤退是当下外贸行业更为关心的长期危机,但也需冷静看待、从容应对。放在长远的维度上来看,走出“舒适区”更有利于中国制造向更高端的价值链转型。

并且,在转型过程中,部分难以替代的产业链依旧能够为中国外贸提供一定的缓冲时间。比如,中间品仍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出口欧美及东盟的重要支撑。欧元区方面,2022年一季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82.4%,美国4月初录得制造业 PMI 59.7%,越南、印尼等国制造业 PMI 也均位于荣枯线以上。

此外,海外生产生活的恢复有利于维持我国消费品的出口。疫情以来,美国零售商库存大幅下降,截至2022年2月,美国零售商库销比为1.13,仍显著低于2019年1.47的水平。美国消费支出与库存的不平衡,使其在一段时间内依旧对进口有需求。

当然,当下确实有一部分原本依赖中国的产业正在流向东南亚国家,但主要为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国海证券的研报显示,越南优势出口产业为鞋类、头饰类、玩具类等轻型劳动密集商品,马来西亚优势出口产业为木材及其制品、印刷行业商品等,而印尼和泰国的优势出口产业则为资源品及原材料加工业。

在今年3月的一次媒体交流会上,阿里巴巴国际站提到:“近年来,中国外贸的大趋势是,整个出口正走向高毛利、高利润的时代。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走向品牌化和高端制造。”

36氪出海了解到,今年一季度阿里巴巴国际站上新能源、机械制造、消费电子等品类的交易量增长迅猛。光伏设备、商用和民用充电桩、逆变器等成为了海外买家追逐的新宠;小型轮式拖拉机、小型挖掘机询盘买家同比增长率将近100%。

尤值一提的是汽摩配行业,阿里巴巴国际站数据显示,一季度日系车改装配件询盘买家同比增长700%,高居行业榜首,特斯拉新能源充电桩询盘同比增长150%。而这些品类,短期内在东南亚并无法形成替代效应。

尽管中国目前受疫情影响,外贸商品流动受阻,但海外买家转移订单也需要考虑履约能力、制造品质、信誉度等等,短短几个月局部停摆并不会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有实质性影响。

产业转移是长达20-30年的周期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已经完成了四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当前正处于第五轮——中国转向东南亚。但第五次产业转移并不始于近两年,而是开启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主动选择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业链的转移自然会带动部分外资的撤离,但对于中小商家来说,这也并非一定是坏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资撤出能够释放人才和先进设备流向民营企业,反而向本土企业输送了优质资源。

从外资转移的产业维度上来看,投资依然集中于制造与加工行业。2022年前4个月,外商对越南、马来西亚的加工制造业直接投资分别占注册投资总额的57%、43%,而对印尼和泰国的投资主要在电气和电子制造业。

许多对产业转移的担忧在于,本土制造业可能会迎来失业潮。

但如果把视角放到20世纪80年代的第四次产业转移——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转向中国,接下来的时间里,这些国家并未出现大规模的制造业工人失业,而是迎来了一个消费大国,并将原有的产业推上了更高的台阶。

与其在低端产业的红海里“内卷”,不如抓住洗牌机会,探索更大的发展空间。

打破僵局

面对放缓的数据,如何“稳外贸”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5月5日,国常会再次聚焦外贸并提出:一要着力保订单和稳定重点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出口;二要有力有序疏通海空港等集疏运,提高作业和通关效率;三要尽快出台便利跨境电商出口退换货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跨境电商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四要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信贷投放,支持银行对暂时受困的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梳理一批亟需资金的予以重点支持;五要优化广交会等平台服务,加强与跨境电商联动互促。

针对出口订单外流挑战,商务部也表示,将千方百计助力企业抢抓订单、开拓市场,一方面办好、用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重大展会,拓宽企业接单渠道;另一方面,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对接海外买家。

此外,随着疫情愈趋平稳,RCEP 的政策红利也将逐步发挥作用,涉及地区与国家的贸易潜力未来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今年1-4月,我国与 RCEP 国家进出口总额占到进出口总额的31%,其中出口拉丁美洲增速为17%,出口非洲增速为13%,均超过与之对应的整体贸易情况。

随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发力,外贸市场主体的活力逐步得到有效激发。五月以来,上海及周边地区复工复产加速,进一步缓解了外贸商家的困境与焦虑。

在“稳外贸”的攻坚战中,善于运用数字化手段的外贸平台也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整个四月,受上海静态管理影响,华东部分地区外贸商家出货困难。对此,阿里巴巴国际站紧急推出物流解决方案——增投海运运力8000TEU,整合全国拖车运力线路2万条,并提供港口报关服务。

虽然外贸困境五月以来得到了部分缓解,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外贸企业依旧将面临不小的压力。因此,阿里巴巴国际进一步推出了涉及订单获取、物流、资金等的“跨境外贸纾困十条”。

过去,传统外贸企业获取订单的重要场景主要是依靠线下展会。疫情发生后,出口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外贸行业数字化也获得了发展契机。特别是线上商贸平台,体现出了连接能力和服务能力。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在媒体采访中指出,“4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33.5%和43.9%,比上月下降12.9和4.5个百分点。部分制造业企业反映新签订的出口订单锐减,甚至已开工生产的订单被取消。”

针对订单获取问题,36氪出海从阿里巴巴国际站方面了解到,“目前我们上线了保供专场,给予商家面向欧美十国买家的定向投放扶持。未来,还计划借助线上数字展会、数字参展、直播看厂等数字化外贸手段,帮助中国商家拓展新客户。”

自2020年以来,无论平台还是企业,都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化解了多次危机,相信在今年短暂停摆后,数字化手段依旧能够更加敏捷地作出反应,加速全球资金、信息、服务等流动。

文|常薇倩

编|Jason

图|Unsplash

本文标签: 外贸  制造业  物流  外资  进出口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