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请重法以禁之翻译 或请重法以禁之的翻译

儿童教育2022-07-01 08:57:17佚名

或请重法以禁之翻译 或请重法以禁之的翻译

  或请重法以禁之翻译:有的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禁止他们。该句出自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中《唐太宗论止盗》一文。本文通过讲述李世民针对如何处置盗贼,延伸至如何治理国家的事情,说明君主仁政,百姓才会安居乐业。从唐太宗和群臣们不同的止盗方法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清正廉洁,开明,会自我反省的君主。

或请重法以禁之翻译

  《唐太宗论止盗》译文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唐太宗论止盗》注释

  1、论:讨论。

  2、止:禁止。

  3、或 :有的人。

  4、哂(shěn):微笑。

  5、为: 成为。

  6、故: 所以。

  7、不暇:没有时间;不,没有 ;暇,时间。

  8、去:去除。

  9、轻:减轻。

  10、使:让。

  11、安: 怎么。

  12、自是:从此以后;是:这。

  13、升平:太平。

  14、野宿:在郊外露宿。

  《唐太宗论止盗》译文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的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禁止他们。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

  我应当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让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起来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太宗李世民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

  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或请重法以禁之翻译

  《唐太宗论止盗》赏析

  《唐太宗论止盗》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本文通过讲述李世民针对如何处置盗贼,延伸至如何治理国家的事情,说明君主仁政,百姓才会安居乐业。从唐太宗和群臣们不同的止盗方法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清正廉洁,开明,会自我反省的君主。

  《唐太宗论止盗》创作背景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

  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

  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唐太宗论止盗》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