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成语读音为:lè bù sī shǔ。意思是指快乐得不再思念蜀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留恋他乡。
“蜀”指三国时期的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
乐正确读音为“lè”,不能读作“yuè”。
故事内容为: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刘备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魏国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便宴请他来府上做客。席间,司马昭故意安排了蜀国歌舞看是否会引起刘禅的思乡之情。没想到,刘禅看了表演竟然无动于衷,甚至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话。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成语出自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是补充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贬低那些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安于现状,留恋异地,忘了自己的老家或根本不想回故土的人。
成语的近义词有:乐不可支、乐而忘返
反义词有:落叶归根、恋恋不舍
成语造句:1、你到了国外,可别乐不思蜀,忘了我们。
2、小明和同学在小溪边捡石头丢石头玩的乐不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