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该句出自明代刘基所作《郁离子》中《捕鼠》一文,该文讲述的是一个赵国人养猫驱鼠的故事。主要讲人们在生活中为达到某一目的,常常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是要权衡得失利弊,正确判断。赵人为了消除鼠患而引进了猫,可惜这猫除了有善捕鼠的优点之外,还有善于捕鸡的特点,结果是“鼠尽而鸡亦尽”。不过,这个赵人比他的儿子会算账,宁愿“弗食鸡”,也没按他儿子的意思,把猫赶走而受饥寒。
《捕鼠》原文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捕鼠》注释
1、于:到。
2、善:善于,擅长。
3、患:祸害,灾难,这里做动词。下文中的“其子患之”的:“患”是”忧虑“之意,也用作动词。
4、乞:向人讨,请求。
5、中山:春秋时小国名,在今河北省。
6、予:给。
7、盍:“何不”的合音,为什么不。
8、诸:“之乎”的合音。
9、弗:不
10、是:这
11、若:你。
12、穿:穿透,穿过。
13、远:表示距离。
14、垣墉:墙壁。 垣:墙
15、耳:语气词。
16、病:害处。
17、去:赶走。
18、若之何:固定句式,这里的意思是“为什么要”。
19、已耳:罢了。
20、“吾将饥寒焉”的“焉”是语气助词,所以可以不被翻译。没有意义的。
21、若之何:固定句式,这里的意思是“为什么要”。
《捕鼠》翻译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讨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又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也没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
我的祸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有老鼠,就会偷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墙壁,啃坏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不是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捕鼠》赏析
文章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有鼠”与“无鸡”这两种结果摆得清清楚楚,并在最后用了一个反问句收尾,对比鲜明,产生了很强的说服力。
说明要从根本上看问题,要看长远,要能权衡利弊。不能只看表面,只注重眼前。处理事物要抓主要矛盾,用物要看它的主要特长,切不可求全责备,因噎废食。
《捕鼠》创作背景
赵人养猫,出自刘基(刘伯温)的《郁离子·捕鼠》。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
“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捕鼠》作者介绍
元末明初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