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新坐标#楼兰古城今何在?
地域广阔、景色壮丽的新疆一直是广大旅游爱好者的天堂,无数游客都曾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流连忘返。在这片令人神往地域中,有一处胜境对于旅游爱好者和探险家来说总是充满了无穷的吸引力。这便是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的楼兰古城。
楼兰古城遗址位于新疆巴州若羌县境内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故道南岸16公里,东距罗布泊北岸28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楼兰佛塔和"三间房"成为楼兰遗址的标志,古城遗址包括城区面积10.8万平方米和东郊墓地,周围寺院居民遗址及楼兰贵族墓。1962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正在罗布沙漠中考察,他雇佣的驴工兼向导,维吾尔族农民艾尔迪克因丢失工具,在寻找的途中,偶然在罗布泊西北岸发现一片古代遗址,斯文·赫定听说后,马上随艾尔迪克来到了遗迹处,发现这片古代遗迹地面上,散布着美丽的木雕、织物、钱币。
因缺乏饮用水,斯文·赫定只好返回。经过一年的准备,在1901年3月3日,斯文·赫定专程来到这片遗迹,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发掘工作。经过整理分析,赫定根据出土文书中有楼兰字样,遂将此遗迹定为楼兰,这一重要发现震惊了世界,为斯文·赫定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随后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大谷光瑞超等,都是沿着赫定的路线图找到楼兰遗址的,他们的发掘工作更彻底和细致,但同时也是破坏和掠夺性的。这些工作成了以后楼兰探险的重要地理依据。
我国科学家到楼兰考察,开始于1927年。当年随中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来楼兰的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和地理学家陈宗器,曾先后数次到达罗布泊北岸考察,发掘遗址,出土了70多枚写有明确的西汉纪年的汉文木简,发掘了汉代烽燧遗址,还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铜器、铁器、漆器、木器和骨、石、陶器,以及丝、麻织品残片。黄文弼就他在罗布泊地区的考古工作,发表了专著《罗布泊尔考古记》,楼兰地区的古代文明在中国学者的手中揭开了新的一页。黄文弼是我国解放前仅仅到过罗布泊地区进行考察工作的中国考古学家。
新中国的楼兰探险热潮,再次轰动了国际。响应最积极的是日本。日本著名史学家泽和俊先生撰写的《楼兰王国》一书已经两版,在日本小学生读物中,就有关于楼兰古城的介绍,楼兰在日本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
70年代末,日本nhk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电视片《丝绸之路》。当时的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被邀请协助拍摄电视片。他们组织队伍克服重重困难三次深入罗布泊地区,再次获得了魏晋时期的汉文木简、文书(包括少量的法卢文)及大量的古钱、毛织物、丝织品、皮革制品、漆器等珍贵文物。军区测绘大队配合考察队深入楼兰勘测绘制了楼兰古城地形图。经精确测量,判定古楼兰城位于东经89度55分12秒,北纬40度30分57秒 。古城占地12万平方米,略成正方形,边长约330米,用泥土、芦苇、树枝相间修筑的城墙、仍依稀可辨。一条大约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古河道贯穿城中,城内现残存的主要房子依然保存完好,除房顶不翼而飞外,别的部位,如门、窗历历可辨。古城内,盖房用的木梁、檩条、椽子,比比皆是,满目狼藉。这些胡杨木的建筑材料,有的还凿了眼,甚至刻上了花纹,显示出相当的工艺水平,格外引人注目,为研究古建筑提供了珍贵的材料。此外,这里还有古烽火台、粮仓等建筑遗迹。
著名的"楼兰美女"出土于1980年,当时,考古学家在罗布泊铁板河曾发现了一片墓地,墓中出土有一具中年女性干尸,体肤指甲保存完好。她有一张瘦削的脸庞,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头发披肩。她身上裹一块羊皮,毛织的毯子,胸前毯边用削尖的树枝别住,下身裹一块羊皮,脚上穿一双翻皮毛制的鞋子,头上戴毡帽,帽上还插了两枝雁翎,被世人称为"楼兰美女"。
关于楼兰古城的消逝,最早一个解释是“水源断绝”。有学者认为,水源资源枯竭是导致楼兰古城繁华不再的罪魁祸首。这种说法曾在相当长时间内得到人们的认可。然而,在楼兰古城荒废1000多年时间里,罗布泊曾经数次水流充盈,类似楼兰文明却没有再次出现,可见,这种说法并不确切。
也有专家认为,楼兰古城衰落是政治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楼兰所在的丝绸之路支线的地位被另一条支线所取代。但这种说法由于对丝绸之路支线的偏移缺乏相应的交代,很快就销声匿迹。
还有人认为,楼兰古城是因为遭遇了一场突然降临的灾难、一次外族入侵才最终衰落的。但灾难降临于何时?入侵者是谁?即便有答案,也是猜猜,没有据实可查的资料。
这个曾经车马喧嚣的西域古国、高度文明的古城消逝了,至今还没有找到让人信服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