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因为苏州离上海太近了,随时有空就去,次数自己也记不得了,印象最深的是行走园林部分,可这几年也许年长了,不愿挤热门景点,恰恰去寻找苏州的烟火气。
山塘街的相遇
在苏州众多的街巷中,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山塘街,是“姑苏第一名街”,它串起了姑苏的繁华老城区金阊和吴中的胜景虎丘,洋溢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质。
相传山塘街的开凿,得益于白居易。公元825年,白居易到苏州任刺史,浸润着诗人气质的他,终日呼朋唤友,揽奇观胜。
一天,白居易携朋友们去虎丘踏青,看到河道淤塞,水路不畅。回衙后,他立即找来相关官吏商量,决定在虎丘景区环山开河筑路,同时,又着手开凿疏通了山塘河,让山塘街区,更富有山水灵性。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实现了白居易心中“七里山塘到虎丘”的愿望,作为一个水陆码头,山塘街呈现了“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盛况,苏州成了江南经济和文化的重镇。
富有诗人气质的官员白居易,首创了街区的美化,他还把这一景象,吟唱成《武丘寺路》的“江南春”诗歌:“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 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清代乾隆年间的宫廷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卷》,富有浓郁的江南风土人情和市镇人间烟火,他描绘了姑苏的一村、一镇、一城、一街四个场景。
其中的“一街”便是山塘街,史载乾隆6次下江南,每次都是从阊门经七里山塘去虎丘的,感受着山塘街的喧嚣和静谧,以及既有小桥流水,又有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
中午时分,我走进了一爿当地老字号的面店,吃起了手工制作的姑苏面。坐在我对面的当地老人,不厌其烦自豪地向我介绍说:“七里山塘,行至半塘三里半。山塘街旧时有‘三市’和‘三会’,节庆文化丰富多彩。清明、七月半、十月朝为三节会。春为牡丹市,秋为木樨市,夏为乘凉市。
如今,非遗传承,恢复传统,山塘街又营造了传统和时尚交融的街区空间,获得了新生。游人若是晚上来逛山塘街,在灯光的点缀下,街景会更加迷人。”
明末秦淮名妓董小宛曾卜居于山塘街。崇祯十四年(1641),前往湖南探亲归来的冒辟疆,在这里巧遇了濒危的董小姐,从而使这对才子佳人萌发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结成了连理。
而作为苏州评弹保留节目的《三笑》,也与山塘街有着不解之缘。它演绎了秋香“三笑留情”在虎丘的传奇,生发了秋香下山归舟,唐伯虎雇船“追舟”的一段别致恋情,为听众所津津乐道。
修旧如旧的山塘街,排列着富有砖雕门墙的各类会馆、古代戏台、工艺大师的作坊。各色商铺、地摊沿河而设,充满了烟火气,景色别致。
山塘街上的老宅古建,让人感受到江南富裕的滋味,诸如汪氏义庄、柳氏家祠、陕西会馆、山东会馆等,让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山塘街,弥漫着浓郁的乡愁和乡情,让人寻梦江南。
行走于山塘街上,那鲜鲜的大馄饨、香香的臭豆腐、鸭血粉丝汤、虾皮豆腐花、生煎小笼和酒酿圆子,都伴着缠绵的苏州弹词,飘荡着人间生活的烟火气,入心入肺。
到平江路寻一阕旧梦
平江路对于苏州人来说已如血脉一般深入心间。这条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老街,是可触、可望、可得的、一场活着的旧梦。
暮春时节,平江路上的迎春只余下零星的三两朵,紫藤却正当盛放,攀援延展在石墙木窗之间,落下一大片一大片绮丽的风景。黄木香从阁楼上倾泻而下,灿若云霞;对面的香樟叶繁花盛,洒下一片沁香的荫凉……春花还未散尽,浅夏已初露端倪。
树下行人款款,身着汉服的姑娘们衣袂飘香,语笑晏晏,在青石古巷之间,仿若从一场古远的旧梦中走来。
近几年汉服的盛行,给平江路增添了许多梦幻般的色彩。它的青石板路、粉墙黛瓦、雕花窗棂、以及悠长悠长的小巷,仿佛是为汉服的翩翩裙裾量身定制的背景。
美丽的姑娘穿戴一新罗裳似云,或从大儒巷飘然走过、或在鹤鸣堂的青砖墙下停驻,都是游人眼中最好的江南。
她们提着裙角在雪糕桥边拾阶而上、或在青石桥上踱步漫行,裙裾与发丝一起翩跹,桥上佳人如梦,水中倩影似幻,无不迷乱了看花人的眼;或在石凳上歇歇脚、抑或是在对岸的公主靠上吹吹风,笑靥粲然,扰乱了一河碧水,却是临水照花最动人的写照。
或者乘着一叶木舟,听着江南的风声、水声,听船桨摇动吱呀吱呀的橹声,听时光流过身旁絮絮的泛声……或走、或停;或倚、或坐;或嗔、或笑,环佩叮当,团扇轻摇,都是最曼妙的梦里水乡。
入夜,再寻一处茶馆,灯光幽微,清茶淡盏,或沉迷一场评弹传奇,或听取一段杜丽娘姹紫嫣红的心事。台上红颜倾城,轻愁笼烟,水袖曼舒间,舞尽平生未尽之情愫。
出来后但见在廊檐飞翘,裙角曳曳,河水倒映着檐角迷蒙的灯笼,水光旖旎、灯光旖旎,仿佛自己就是剧中人,在这江南的绮年里,在这真切的幻境中,演绎着自己的前尘旧梦。
平江路的夜太适合寻一阕旧梦了,这里历史漫漫、繁如两岸的灯火,无论何地都能幻化出一场梦境来。而今,时光的清泉汩汩向前,往昔传说都化为了今日故事的背景,和这千年不老的青石路、路旁疏斜的花枝、花下翩跹的裙角,一起等着你去叙写新的传奇。
吴侬软语苏州评弹
去苏州一定听听苏州评弹,否则你没办法领略到吴侬软语的妙处。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她和“百戏之祖”昆曲相比,苏州评弹大多讲的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多处运用叠词、押韵等文字技巧,使得整个唱词非常出彩,余音绕梁,让人回味。
苏州评弹与其他说唱艺术的最不同处,在于其细腻精致的文学品味,以及对故事人物内心情愫的刻画入微,曲尽儿女之情的幽深婉转,比如马如飞的《珍珠塔·方卿羞姑》中方卿唱道情的一段就别具一格,是通俗文学中极为风雅的作品。
此外,昆曲曲高和寡,主要流行于士大夫的圈子里;而评弹有着雅俗共赏的特点,其受众遍及士农工商乃至贩夫走卒。相应于苏州人的性格,昆曲又称之为“水磨腔”,评弹弦索叮咚如同江南的水。如果说评话有太湖般开阔澎湃,弹词则如穿街越巷的小桥流水。水是最柔和的,也是最坚韧的。
在苏州,闲者居多,饭后听一回书,挤在茶馆中度生活者,比比皆是;而绅商官宦则把评弹艺人请进家门办堂会,因此,苏州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听到悠悠的评弹音乐和声如金石的评话,与小桥流水枕河粉墙融合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图景。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而苏州弹词在清代初年,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繁荣,在苏州已经盛行。演出形式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
苏州弹词的艺术传统非常深厚,技艺十分发达。讲究“说噱弹唱”;苏州评话则都是讲长篇故事,分回逐日连说。每天说一回,每回约一个半小时。能连说几个月,长得可达一年半载。这种长篇连说的特点,形成了评话特殊的结构手法。单线顺叙,用未来先说、过去重谈的方法前后呼应,用“关子”来制造悬念,以吸引听众。
江南水乡水网密布,评弹艺人行装简单,评话艺人只需醒木和折扇,弹词艺人则背一琵琶或弦子即可搭船成行。评弹演出场地也极简单,村落集市的茶馆设一桌一椅(或二椅)即可开讲,评弹从形成之初便走出苏州这一江南中心城市,转移到上海后,其流布区域进一步扩大,也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整合。
2008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越声/文图
黄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