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传入中国一直在发展,尤其是近10年,咖啡产业在中国更是爆炸性的发展。咖啡也开始从一个小众品牌,变成一个大众消费的市场,那么,对于咖啡你到底了解多呢?无论你是咖啡的高手还是咖啡小白,一起来看看吧!
咖啡的历史
咖啡,是用经过烘焙磨粉的咖啡豆制作出来的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其与可可、茶同为流行于世界的主要饮品。
当地土著人经常把咖啡树的果实磨碎,再把它与动物脂肪掺在一起揉捏,做成许多球状的丸子。这些土著部落的人将这些咖啡丸子当成珍贵的食物,专供那些即将出征的战士享用。直到11世纪左右,人们才开始用水煮咖啡作为饮料。13世纪时,埃塞俄比亚军队入侵也门,将咖啡带到了阿拉伯世界。因为伊斯兰教义禁止教徒饮酒,有的宗教界人士认为这种饮料刺激神经,违反教义,曾一度禁止并关闭咖啡店,但埃及苏丹认为咖啡不违反教义,因而解禁,咖啡饮料迅速在阿拉伯地区流行开来。
1683年,土耳其军队围攻维也纳,失败撤退时, 有人在土耳其军队的营房中发现一口袋黑色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一个曾在土耳其生活过的波兰人,拿走了这袋咖啡,在维也纳开了第一家咖啡店。
16世纪末,咖啡以“伊斯兰酒”的名义通过威尼斯商人和海上霸权荷兰人的买卖辗转将咖啡传入欧洲,很快地,这种充满东方神秘色彩、口感馥郁香气迷魅的黑色饮料受到贵族士绅阶级的争相竞逐,咖啡的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甚至产生了“黑色金子”的称号。当时的贵族流行在特殊日子互送咖啡豆以示尽情狂欢,或是给久未谋面的亲友,有财入袋、祝贺顺遂之意,同时也是身份地位象征。而“黑色金子”在接下来风起云涌的大航海时代,借由海运的传播,全世界都被纳入了咖啡的生产和消费版图中。
咖啡的香气
咖啡生豆风味较差,不宜冲煮饮用,经过适当的烘焙处理,可引发咖啡生豆所含成分在不同程度上产生美拉德、焦糖化等化学反应,生成包括呋喃类、吡嗪类、吡啶类、吡咯类、醛酮类、硫化物及酚类和有机酸等挥发性呈香物质,形成为人所熟知和欢迎的咖啡特征。
咖啡的营养价值
咖啡豆含有大约100种不同的物质,包括咖啡因、单宁酸、油和氮化合物等,每100克速溶咖啡中,含咖啡因44~100毫克;每100克调制咖啡中,含咖啡因64-124毫克。咖啡是一种兴奋剂,对人体会产生很多影响,它可利尿、刺激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扩大血管、使心跳加速、增强横纹肌的力量以及缓解大脑和肌肉疲劳。
咖啡中含有多种绿原酸及其同分异构体,绿原酸是由咖啡酸和奎宁酸缩合而成的一个酯类化合物,由于酯化的位点不同,还可形成5-咖啡酰奎宁酸(新绿原酸)、4-咖啡酰奎宁酸(隐绿原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A)、3,4-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B)、4,5-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C)。绿原酸广泛分布于中药材和食物中,如杜仲、金银花、咖啡豆、越橘、苹果以及马铃薯,是人们日常摄入多酚的主要成分之一。绿原酸具有抗菌、抗病毒、增高白血球、保肝利胆、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清除自由基和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生物活性。
咖啡中的丙烯酰胺
近年来,有关咖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丙烯酰胺也成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丙烯酰胺是一种白色晶体物质,具有神经毒性和生殖发育毒性。长期低剂量接触丙烯酰胺会出现嗜睡、情绪和记忆改变、幻觉、触觉障碍等症状。由于胎儿和新生儿尚未建立完善的血脑屏障,如母亲摄入大量富含丙烯酰胺的食物,丙烯酰胺可能通过此屏障渗透进入胎儿和新生儿体内,增加神经毒性的危险性。人体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吸烟)、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接触丙烯酰胺。
实际上,只要一个食物里有淀粉,有氨基酸,经过了高温烹饪,就会产生微量丙烯酰胺,早在2002年,瑞典科学家首次发现,油炸的薯片、薯条等经过化学反应容易形成丙烯酰胺。根据2研究提供数据,丙烯酰胺的致癌剂量为每公斤体重2.6微克-16微克每天。保守估算,一个5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天大约喝10kg咖啡,才会达到致癌剂量,差不多相当于28杯咖啡的量。
所以大家不必担心喝咖啡会致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