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擂鼓台“擂”出了个擂鼓镇

旅游攻略2022-05-23 10:57:29未知

地名故事:擂鼓台“擂”出了个擂鼓镇

@秦楚刊号


十堰市竹山县有个擂鼓台,其原名曰:四方寨,在擂鼓村的茅坝垭。该垭有一座突起的山峰,东北与东南方的山脊较平缓,其余各方向几乎都是悬崖峭壁。这座山的山顶像被斧子削去了山尖,成为一块约有两千平方米的平地。站在高处俯瞰这座山,山形呈方形,因而人们就把它叫作四方寨。

那么四方寨是如何改名叫擂鼓台的呢?

按照乾隆《竹山县志》的说法,杨六郎曾在此驻兵,“筑台以窥敌虚实,日则耀兵示威,夜则悬羊擂鼓,若进军状,敌遂遁去”。擂鼓台因此而得名。杨六郎即北宋抗辽名将杨延昭的俗称。至于杨六郎到过擂鼓台否,未见于正史。

关于“擂鼓台”的来历,民间有另外的说法。


相传,明朝时期,四方寨山脚下从山西迁徙来一群朱姓人家。他们聪明、勤穷,很快在此站稳了脚跟,日子也开始过得宽裕。可是后来,这一带出现了土匪,常来打家劫舍。为了族人的安全,朱姓人家发现四方寨,并将其构筑成防匪的山寨。山上建有瞭望台,架设大鼓。一旦发现匪情,立即擂鼓示警,大家赶快躲进山寨。寨上备有滚石、刀棒等武器防范土匪攻击。他们还在通往山寨的小路上故意扔一些大号的草鞋。土匪看到草鞋,以为寨内有不少强壮之人,往往不敢轻易攻寨。

山寨庇护大家,擂鼓最为关键,于是后人就把四方寨改称成擂鼓台(寨)擂鼓台(寨)出名后,山下的村子也遂叫成擂鼓村。后来设镇,镇治于擂鼓村因而镇名也随之命名为擂鼓镇。

擂鼓镇隶属十堰市竹山县,在县西北部。西、北、东三面与本县的秦古镇、得胜镇、宝丰镇相连,南面则和同市竹溪县的县河镇、水平镇毗邻。


擂鼓镇地形以高山、丘陵、坪坝为主。地势西南低、东北高,倾斜度较大。最高处在东北部的大广山,海拔1209米,最低则在南部的大塘溪沟和县河铺(河)交汇处,海拔390米,平均海拔550米。主要的河流有鼓锣河、碾盘河、红岩河等。

擂鼓镇明朝设置郧阳府之后曾经属县保丰社。清朝时期属县西乡等。民国时期属县四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县第三区(后为保丰区)所辖的擂鼓乡。1952年从保丰区析出,为擂鼓区。1955年与保丰区合并。1958年归东风公社管辖。

1961年改为擂鼓公社,归保丰区管辖。1975年将擂鼓、护驾、锣鼓、红岩4个小公社组成擂鼓公社。1987年改设为擂鼓镇。

这擂鼓镇还有一大奇观——彭家山“三龙”

彭家山系竹山县擂鼓镇水田村的普通一山。然而正是这么一个不显眼之山,却深藏着一组奇观——“三龙聚会”。“三龙”其实就是名为“龙”的龙洞、龙坎、龙潭。

在彭家山距山脚约10米高处的岩石上,镶嵌着一个石洞,它就是名为“三龙”之一的“龙洞”。洞高约1.5米,宽1米,深不知底,一片漆黑,寒气逼人,难以行进。

在“龙洞”前有一巨大的石台,长10米,宽5米,高8米,犹如神工巧匠专门打造后置于洞前的石坎,这就是“二龙”之一的“龙坎”或称“龙洞坎”。

“龙坎”垂直而下又有一潭,方圆约有10米,潭水清澈碧绿,深不见底。其被称为“三龙”之一的“龙潭”。

据说,龙潭下有一洞,上可通山上的龙洞。如此上下溶洞、泉水互通,十分罕见。龙洞、龙坎、龙潭三位一体绝配于彭家山脚,实乃天作之绝景。

本文标签: 擂鼓镇  擂鼓台  龙潭  竹山县  彭家山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