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人民
是海南岛最早的开发者
数千年来
他们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
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
而其生活的传统聚落
正是其独特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
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神秘黎乡
有望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 “中国第一黎乡”王下乡的壮美风光。骆云飞 摄
海南岛的地势
四周低平,中间高耸
重峦叠嶂间,河流纵横
撒落下大小不一的
丘陵性盆地和河谷阶地
黎族村落就散布在
山峦之间的盆地、峡谷
和部分海滨平原上
▲ 图为航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南喜峡谷。骆云飞摄
宋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称黎族
“居外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
清代张庆长《黎岐纪闻》记载黎族
“居室形似覆舟,编茅为之,
或被以葵叶或藤叶”
古籍中的黎族传统民居
今日仍可在个别黎族村落看到
三面环山,椰林掩映
位于东方市江边乡的白查老村
现存黎族船型屋81间、谷仓6间
是目前海南省
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
黎族传统村落
被誉为“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
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活化石”
▲ 航拍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林士杰 摄
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
用藤条、树枝、木棍扎制屋架
茅草覆顶,草泥糊墙
犹如一艘倒扣的木船
▲ 图为白查村船型屋——民居。林士杰 摄
在生产力低下、环境艰苦的时代
这种取材简单的房屋
不但能防风遮雨
而且冬暖夏凉
给居民提供较为温馨的栖居住所
▲ 图为船型屋——谷仓。符宇群 摄
船型屋内
中间三根高大柱子
象征着男人
房子两边六根矮柱
象征女人
代表着一个家是由男人、女人组成的
其房屋的建造
不仅体现了黎族人民的建筑智慧
更反映其丰富的精神世界
▲ 船型屋内部。符宇群 摄
地处五指山西麓的毛阳镇初保村
村子依山而建
村前有潺潺流水和层层梯田
村落的选址完美符合黎族人的传统理念
地近山麓、河流和田地,方便出入
也适合进行狩猎、捕鱼和耕种
▲ 航拍五指山毛阳镇初保村。五指山市毛阳镇供图
村内保有46间茅草屋
自上而下呈阶梯状分布
房屋四壁均为木板结构
顶部是茅草材料
因地制宜、悬空而建的“吊脚楼”
隐约可见黎族传统民居干栏式建筑的影子
▲ 图为初保村的黎族茅草屋。符宇群 摄
保存古老原貌特色的初保村
有“黎家第一村”的称号
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 图为初保村的黎族茅草屋 五指山市毛阳镇供图
1931年至1932年间
德国学者汉斯·史图博
先后两次深入海南中西部地区记录所见所闻
他曾到过的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
曾是海南岛最偏僻的山区
而如今,随着当地旅游的开发
史图博笔下的绝美风光与神秘文化
正在向世人揭开其神秘面纱
▲ 图为王下乡的自然风光。骆云飞 摄
南尧河十里画廊风景如画
天然溶洞皇帝洞鬼斧神工
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钱铁洞
藏着诸多远古的秘密
▲ 图为皇帝洞。黄艺 摄
在洪水村
金字型茅草屋风情的民宿
掩映在热带的绿树繁花中
青山环绕、稻田金黄
如油画般的美景尽收眼底
▲ 图为王下乡洪水村新貌。骆云飞 摄
在浪论村
山林静谧,泉水淙淙
白天可捉鱼摸螺
夜晚则伴着满天星光
在溪涧声中入眠
▲ 图为王下乡一景。王晓斌 摄
稻田、山林
溪流、星空
以及淳朴的黎族百姓
共同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的图景
让人流连忘返
▲ 王下乡的田园牧歌生活。黄艺 摄
黎族传统民居、村落
体现了黎族人民
与自然生活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
完美适应的传统生活方式
是黎族历史和文化的物质性见证
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样本
然而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
古老的黎族传统聚落正在快速消亡
在海南岛的黎族百姓
已全部搬离茅草屋的今天
以黎族传统民居为代表的黎族传统文化
亟需抢救性修复干预
▲ 航拍王下乡洪水村。林士杰 摄
许多人希望
借助“申遗”
古老灿烂的黎族文化
可以焕发新的光彩
成为代表中国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作者:黄艺)
编辑:蕾姆
点在看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