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州牛肉拉面,史料记载,兰州牛肉面始于清嘉庆年间,创始人是陈维精。后经世人传承改良制作出了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为标准的传统美食。其中马保子在1915年改良制作的清汤牛肉面得到了大众广泛的认可,并且名扬海内外。兰州牛肉面也有着“中华第一面”的美誉。
2、河南烩面,河南烩面的历史起源典故颇多,有“豫籍羊肉泡馍师傅改造说”“京官厨子自创说”“唐太宗落难说”等,但这些传说都没有历史依据。真相是烩面的历史不过60年光景。在1956年之前在郑州及河南省内甚至没有一家专营的烩面馆。1956年郑州食品公司才成立合记烩面馆,改革开放后又随着萧记,76人等的发展,伴随着郑州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郑州烩面才在全省甚至全国各地被贴上了“河南特产”的标签。
3、武汉热干面,20世纪初期,小食贩李包延续了古时“切面”的技法,将碱面煮熟过水淋上香油,制成了口味独特的“热干面”=。后来蔡明伟延续了李包的制作方法,无意间发现香油坊里炼完香油闲弃不用的麻酱很是香浓,于是买了一些用在自己制作的切面里。经过反复试验,制作出了一款“麻酱面”,在1950年工商登记时,正式更名为“热干面。”由此诞生了为武汉人民所喜爱的小吃美食。
4、北京炸酱面,历史起源无从考证,只有一坊间传说。相传清光绪年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带随从逃难至西安城南大街,路过一炸酱面馆飘香十里。太后舟车劳顿便应人停车用膳,进入店内。点了店里招牌的素食面,吃完慈禧太后问众人这面怎么样?众人答“好!绝对的好面!好!”,起驾之前令总管李莲英将做面之人带回宫中。自此炸酱面便传入北京,并成为北京的标志美食。
5、昆山奥灶面,关于“奥灶”二字的由来众说纷纭,较为可信的说法是:奥灶面的出处“颜复兴面馆”本就又小又旧,加之店主陈秀英年老佝偻,行动慢眼神还不好。食客常以昆山土话“鏖糟”来形容不太干净。这个古怪的名字后来经过演变,成了字面意思较为美观的“奥灶”。奥灶面也自此成为江南地区的著名小吃。
6、杭州片川面,据传清朝浙江地区举行乡试,各地很多人到杭州赶考。杭城面店店主奎元馆为招揽顾客,制作了以笋片,猪肉,倒笃菜为主料的平价面条供应师生。并且在售卖的面里加入3颗鸡蛋,寓意“连中三元”。一书生在乡考期间常来吃面,考试后竟中得乡试第一名“解元”。后为答谢面店当面道谢,并题匾“奎元馆”,自此名声大噪,食客临门。来杭赶考的书生都会来面馆吃一碗片川面,以图个好彩头。
7、山西刀削面,坊间有这样一个故事,蒙古族统治中原建立了元朝,统治者为了防止平民造反,便收缴了所有的铁器制具,并且规定:十户人只许用一把菜刀,并且轮流使用,最后交由鞑靼人保管。一天一老者做好面团准备去取刀,没成想被别人先取了去。回来的路上被一铁片拌了脚,便揣回家中。到家见锅开作响,灵机一动,用木板将面团拖在手中,用铁片将面削入锅中,煮熟捞出浇上热卤。吃完老者连连称赞“好的很好的很,以后不用去取刀了,就用这铁片”。
8、四川担担面,1842年,一个名叫陈包包的小贩,挑着扁担沿街叫卖面条。扁担的一头挑着炉子上置一口铜锅,锅中一格炖鸡,一格煮面,另一头挑着碗筷水桶,各色调料。晃晃悠悠沿街游走叫卖“担担面~~担担面~”。发展到后来已不见扁担卖面,自贡,成都,重庆等地雨后春笋的冒出许多面店。
9、镇江锅盖面,一种说法还是乾隆爷下江南的故事,路过镇江张嫂子伙面店,店主忙中出错,误把汤罐的小锅盖盖在了大锅上,乾隆爷连声称赞锅盖放在锅里煮出的面好吃,由此得名。另一种说法比较有趣,说一户人家,家里一个父亲三个儿子,没有女人,四人不会过日子也很懒惰。洗锅从来不洗锅盖,一天有客人来,家里只有面条招待,小儿子误把小锅盖盖在大锅上便出门借调料去了。回来后香气扑鼻,原来是许久没洗的锅盖上面的调料起的作用。“锅盖面”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