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巨献!宁波银行开年财富盛会投资展望来了!2023年消费复苏把握这三条主线

热点资讯2023-02-03 16:03:27智慧百科

年初巨献!宁波银行开年财富盛会投资展望来了!2023年消费复苏把握这三条主线

展望2023年,宏观环境将如何演绎?权益市场将如何变化?资产配置的逻辑主线以及市场机会在哪里?

1月8日,宁波银行开年财富盛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刘煜辉、汇添富基金基金经理胡昕炜、汇添富基金基金经理助理马磊,为投资者分享宏观经济及市场前瞻、消费行业与高端制造板块投资机会展望。


直 播 金 句

主持人:对话投资大咖,把握市场脉动,欢迎来到《中国基金报》独家打造的高端访谈类节目对话现场,我是主持人文锦。他是1024背后的浪漫理工男,他是自嘲跌的都不敢去丈母娘家蹭饭的上海女婿。有人戏称他为量化魔术师,也有人认为他是指数增强实力派。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西部利得量化投资总监盛丰衍,打开量化黑箱和他一起聊聊量化投资那些事儿。盛总您好。

1、美元周期的拐点何时到来,对于中国来说是最关键的外围条件。(刘煜辉)

2、2023年Beta驱动力来自国资国企改革、房地产供给侧改革、经济复苏计划、美元周期拐点。(刘煜辉)

3、2023年消费行业有两个关键词会贯穿全年,一个是消费复苏,另外一个是消费升级。(胡昕炜)

4、中国的消费投资有三条主线,第一是产品结构升级,第二是民族品牌崛起,第三是服务消费爆发。(胡昕炜)

5、整个中国制造业未来的机会和升级,不是以一年的维度来看,而是以三十年的长期维度来看整个中国经济转型、制造业升级。(马磊)

6、从整个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产业投资机会上看,中国芯片行业未来一定会在“卡脖子”的核心环节去突破,如半导体装备材料、核心高端芯片、核心芯片设计软件。(马磊)

7、新能源对能源的贡献会显著增长,对应的投资机会也会比较多,包括能源的电力化、电力的清洁化、清洁能源的分散化等。(马磊)

直 播 文 字 摘 录

主持人:对话投资大咖,把握市场脉动,欢迎来到《中国基金报》独家打造的高端访谈类节目对话现场,我是主持人文锦。他是1024背后的浪漫理工男,他是自嘲跌的都不敢去丈母娘家蹭饭的上海女婿。有人戏称他为量化魔术师,也有人认为他是指数增强实力派。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西部利得量化投资总监盛丰衍,打开量化黑箱和他一起聊聊量化投资那些事儿。盛总您好。


01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煜辉:

A股将走出修复性上行周期

刘煜辉:2023年中国资本市场由美元周期和中国周期决定。2022年随着美国通货膨胀冲顶,一度接近10%,美国下半年启动了暴力加息,直接导致的经济结果是全球离岸美元现金流进入强紧缩状态,给全球的风险市场带来了极大冲击,包括美国的成长股,跌幅都非常大,经历了一个很惨烈的熊市。

同时,也给全球非美元的主权货币国家的流动性带来了持续冲击,包括日本、欧洲、英国等国金融市场压力非常大。这些国家要持续从海外市场增持美元,抛售海外资产,2022年海外的风险市场压力非常大,压力直接传递到中国A股,中国A股的权重股、蓝筹股受美元强紧缩周期的流动性影响,2022年压力也非常大。2023年美元周期是否能够看到拐点,对于中国来说是最关键的外围条件。

另外一个周期是中国周期,中国经济目前进入“深度衰退”,2023年是一个政策周期的超级年。因为现在面临首要的命题就是反危机、反衰退,能否把中国经济从2022年的“底部”拉起来,实现中国经济整体性好转是中国周期的关键问题。

这两个周期决定了2023年资本市场的演进过程。首先,美元周期可能在2023年形成拐点,但是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因为美国这一轮通胀跟传统意义上的通胀周期、宏观周期不一样,这一轮通胀是衰退型通胀,简单来讲是滞胀。滞胀背后的成因不是来自需求端的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旺盛扩张,而是来自诸多长期的结构性因素导致的供给面损伤。

具象上来讲主要两个方向,第一是三年疫情对美国劳动力造成的冲击。由于新冠疫情大流行,美国启动了财政赤字货币化,直接对整个经济系统发放5万亿货币,对劳动力、美国家庭部门实施现金补贴。长时间、大剂量的现金补贴,直接影响了美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美国中低端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显著下降,供给的成本显著上升。美国劳动力市场数据最显著的一个变化是疫情之后,劳动力参与率断崖式下跌,而且恢复很慢。美国通胀最主要的供给因素是美国服务业的价格无法下降,服务业短缺,特别是接触性服务业,如货车司机、餐馆服务员,七八十万的劳动力缺口难以弥补。

第二是时代的背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超级大国进入历史性战略竞争阶段。中美从贸易战、科技战开始,愈演愈烈进入“新冷战”状态。“新冷战”造成的经济后果是“脱钩”、逆全球化,美国主导要去中国化,要改变过去形成的以中国为枢纽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

美国的财政赤字货币化、逆全球化,这两个因素短期内很难消除。对于美国通胀,我的判断是在持续高强度的加息缩表紧缩过程中,美国通胀可能“上不去”,也“下不来”。经济衰退的概率很高,但美联储加息最后还是有出现“豹尾”的可能。因为通胀“下不来”,使得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退出加息缩表,未来前瞻展望变得模糊。同时,美国有动机、有能力通过洗牌制造全球衰退危机反应来摆脱滞胀。

今天的美国完全不同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沃尔克时期,美国不再是缺少能源的制造大国。第一,美国制造业包袱很轻,经过过去几十年去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制造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到10%。第二,美国不缺粮。美国过去50年完成的另外一个革命是农业的转基因革命,美国变成全球第一粮食生产大国。第三,美国不缺油、不缺气,近十几年能源自给战略成为全球最大油气生产国。不缺粮,不缺油、不缺气,又没什么制造业,意味着美国不会受困于高通胀,逻辑上不太怕通胀,可以通过大量补贴老百姓度过高通胀。因为财政赤字货币化,这个钱对美国不是问题。。

美国持续保持高强度的、超市场预期的高压,不断给全球金融市场制造新的超预期的动荡。非美元货币国家可能发生危机反应,比如日本日债、欧债,包括英国的养老金,现在浮亏也很大,这些事件可能造成全球性需求衰退。

全球性的需求衰退可能给中国带来很大压力。过去全球化进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最完备的供应链。中国全球供给端的净敞口已经放大到3.4万亿美金,比美国和德国加在一起还要多,美国大概1.8万亿美金,德国1.6万亿美金。中国供给端已经很强,但需求端的风险敞口处于历史高位。

当前中国正在滑向资产负债表的“深度衰退”。这一次,无论是家庭部门、企业部门,还是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已经影响到A股市场,A股市场过去一年特别以消费为主体资产结构的熊市,它背后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就是表的损伤。甚至还冲击到中国增长很快的电动车市场,过去10月、11月,很多大厂电动车销售都出现环比的两位数负增长。

02

经济振兴可能从六大方向进行

我最近创造了一个新词——微观信用基础危机,来形容这一轮危机当前核心问题是微观信用基础崩坏,相关企业主体无论是意愿还是能力上都有不足。微观信用基础崩坏下,当前需要寻找有信用意志和信用能力的主体先进行支撑,为后续微观信用基础的恢复争取时间。

现在中国要做的是必须要找出一个系统中还存在有信用意志和信用能力的主体,作为一个主梁把屋顶顶住,不要垮下来,然后我们接下来才有修复微观信用基础的时间和空间。现在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将有信用意志和信用能力的中央信用,扩表释放注入经济系统。

中国的核心命题是反危机、反衰退,把经济从危机中拉出来。反危机要靠三支箭。第一支箭,疫情放开,回归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的状态。疫情必须要闯关,中国必须要过关。之前选择12月份闯关,我觉得意义也很明显,就是要把包袱都甩在2022年,然后2023年轻松前进,这是做的第一步。

第二支箭,摆脱房地产“硬着陆”的预期。刘鹤副总理提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且目前政府已经推出一系列措施。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主要来自外部世界对于中国的房地产周期的衰退,给出“硬着陆”预期。过去一年多时间,很多房企资金链断裂、破产重组,房地产断崖式下跌,少卖5亿平的房子,原来中国每年卖房子18亿平,2022年掉到13亿平。过去工业化、城镇化周期,卖地收入是土地财政的支柱,现在能不能顶住关乎中国经济的安全,所以第二支箭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出台强力政策,摆脱房地产“硬着陆”的预期。

第三支箭,亟待一场全方位的经济振兴计划,彻底改变中国过去一年多时间各种不确定所造成的灰色市场预期。这意味着今年或是政策周期的超大年,因此明年股票市场资产形成的逻辑,一定是围绕反危机、反衰退、经济复兴计划节奏进行。

经济振兴将可能从六大方向进行操作。

第一个方向是开启国资国企系统改革,这是整个计划中的重中之重。推广复制淡马锡模式,利用资本巿场显著提高国有资本收益率水平。事关后地产时代中国财政的整固和安全。

第二个方向是房地产产业公用事业化大整合。央企国企会逐步接管从土地到房地产开发、物业运营等整个地产链条。在整合过程中,资本巿场会担当大用。从REITs到债转股,最后集中至5-10家房地产大型托拉斯集团 ,甚至出现房地美、房利美这样的组织体,以化解这个领域数十万亿的债务风险,实现软着陆。

第三个方向是双碳体系大规模超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中国自主可控的安全、高效、绿色的新能源体系,包括风光电的生产、储能、电网,电气化基建等。

第四个方向是数字经济超前基础设施建设:5G网络、空间信息(北斗、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互联网)、数据与算力(东数西算)、工业互联网、车联网。

第五个方向是国家安全战略建设,包括能源、农业、科技、信息、国防、供应链等。

第六个方向是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和东西部均衡发展,开拓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新格局,以此改造社会结构,化解大城市化日趋严重的民生内卷,从根本上改变人口资源和质量恶化的趋势,从而稳定住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周期进入尾声,商业银行内生的资产扩张能力进入衰退。未来的新时代呼唤新的信用,要有一个全新的金融架构来支持,核心是以资本市场换新的工具,包括REITs。但这些工具需要市场迅速做大,需要强有力的信用支持。经过金融供给改革以后,整个监管体系、商业银行资本新规以后,信用来自整个经济系统最强大中央财政、中央银行。

中国经济很有可能2023年二季度会被明显拉起来,甚至不排除三季度单季GDP拉到7%至8%,全年在5.5%以上。2023年A股会出现一个整体性的修复。

对应资本市场基础剧本是反危机、反衰退、经济复苏。沙盘推演历史类比可以参考2020年的脚本,复苏的内容节奏演进:什么早周期、中周期、晚周期,都有不同内容的节奏演进。个人感觉可能比2020年要狠,决策底下讲的话,情绪张力都是比较罕见的。比方说“极有信心”,“总量要够、结构要准”,不到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明显出来,不收手;历史上如果找一个样本,我觉得2023年最像2020年,2020年也是经济的大年,它背后对应的是经济复苏的剧本。2020年第一季度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经济出现负增长,然后3月份开始各种超常规的政策发力以后,二季度开始出现经济的快速复苏,所以整个资本市场的基础剧本是反危机、反衰退,经济复苏。

从逻辑上讲,2023年随着经济逐渐被拉起来,未来可能越来越有利于价值股,今年可能是机构、宽基表现都不错的年份,甚至不排除比主动炒股票的私募、游资表现还好。比如2020年末,茅股进入极端表演是一个例子。从Beta看,弹性会逐渐会越来越有利于价值股的重估。

在这种状态下,小资金当然想尽力追求Alpha,去战胜市场、战胜宽基。个人偏好的一些方向仅供参考,新技术创新的大方向(1.蛋糕足够大的预期;2.明显高的技术壁垒;3.一年左右逐渐证伪状态,所谓元年概念最好),比如复合集流体、生物合成等,钠电、氢能等,以及国企重组的典型标的。

投资者要高度重视易会满主席提出的“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未来溢价要给到哪些方向。我觉得,A股“中特估值体系”的标准,其实定性来看就是二十大以来中国的现代化量化落地,一是环境生态、二是社会。如果再语境化、再通俗一点,无非就是四个方向:

第一是绿色的,如果是和自然和谐共生的事业;第二是人民的,能直接或间接惠及多数人的事业;第三是国家的,为国分忧,即中国的价值和安全;第四是财务的,回到股票本身,能给股东带来回报。


03

消费行业两大关键词:

消费复苏、消费升级

胡昕炜:2023年消费行业有两个关键词会贯穿全年,一个是消费复苏。伴随着疫情政策的优化调整,消费可能经历了一至三周的低谷之后,复苏趋势非常明显,这个趋势是今年投资消费的重要主线。另外一个是消费升级。长期来看,我们相信中国消费升级会持续演进,这是消费增长、消费类上市公司持续成长最重要的驱动力。

首先,消费复苏。疫情政策的调整与优化使中国的消费行业、服务行业站在了全新的起点,同时,中国消费本身就有很强向上修复的动力。疫情以前,2016年到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复合增长9%。2020年到2022年,增速降到了2.6%,显著偏离了正常的增长趋势。

很多因素可能在今年会帮助消费有较强劲的复苏势能。第一,尽管过去三年整个经济增长放缓,居民就业,尤其是一些灵活用工的居民就业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是中国人是非常勤劳的民族,老百姓还是做了很多预防性储蓄,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健康程度,在全球还是比较领先。2022年年底,中国超额储蓄可能接近4万亿或者超过4万亿的水平,所以一旦消费信心恢复,老百姓是有消费基础的。

第二,消费它既是结果也是原因。疫情前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可能占比超过70%,这两年因为疫情可能是50%~60%,当消费复苏之后,第三产业回暖之后,很多居民收入会改善,这样又会形成正循环,进一步推动消费增长。在这个因素之下,今年消费复苏还是有弹性的。

从政策端来看,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来帮助消费复苏。第一是地产,从去年11月份以来,我们政府出台了很多支持房地产平稳发展、健康发展的政策。无论是在供给端还是在需求端,可能目前政策效果还不是特别明显,但随着一系列政策出台,房地产销售可能会有一定改善。房地产在经济体量中占20%,所以地产投资改善之后,它对经济的拉动也会利好消费。

另外,中央政府出台了很多扩大内需的政策,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措施来支持消费、扩大内需。这在2023年还是会延续,因为经济增长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2023年出口贸易部门压力可能会比较大,工业端的投资可能也会承受压力,所以2023年经济增长的重担可能还是落在内需、消费上。

从进程来看,消费复苏非常确定,我们跟踪了很多消费子行业,尽管有一些行业可能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但是方向和趋势十分确定。此外,春节的消费可能也非常值得投资者期待,无论是大众消费还是高端消费,可能都会有超预期的空间。

从更长期的维度来,中国还处在消费成长、消费升级的大周期里投资中国的消费就是投资中国的消费升级2023年之后,中国还是会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投资的空间很大。疫情前,中国每年9%以上的消费复合增长,疫情之后,因为基数原因可能会有所降速,未来增长速度可能会降到7%、6%,甚至5%,但是2023年因为基数的原因,实现8%以上的增速,还是有可能的。今年二季度之后,中国消费成长空间还比较大。

另外,整体上中国消费群体年轻化对中国消费升级会有很大帮助。中国总人口超过13亿,但是中产阶级群体可能有3亿~4亿的规模,消费需求很大。2000年出生的人今年23岁,这一代人慢慢成家之后,释放出来的消费潜力很大,消费意愿、消费能力会更强,消费倾向会更高,这都会促进中国消费持续增长、持续升级。

04

消费行业投资的三条主线

中国的消费投资有三条主线,第一是产品结构升级,第二是民族品牌崛起,第三是服务消费爆发。

首先,产品结构升级。中国消费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很多行业容量增长已经明显放缓,甚至很多行业已经比较饱和,但如果看它的结构、它的价格,整体上提升还比较明显,在很多行业都有很明显的产品结构升级。一些品牌产品、中高端产品,它的销量增长远远好于中低端产品,远远好于非品牌产品,这给很多上市公司带来了很好的投资价值。因为高端产品总归还是利润更高,尤其是对一些原来利润率比较低的行业来说,所以我们要投资优质公司、优质品牌、高端品牌。

现在各个行业都在产品结构升级,比如白酒高端化很明显,啤酒结构提升也很明显的,化妆品、家电、汽车等结构提升都很明显,包括很多食品行业。

第二,民族品牌崛起。整体上国家发展,民族自信提升,大力帮助了国货消费趋势兴起。一方面,消费者越来越年轻,年轻人成长的环境是国家更加强大的环境,所以民族自信心是更强的;另一方面,国货产品质量确实越来越好,中国人还是更了解中国市场,运营也做得越来越好。很多行业可能都会出现国货崛起的大趋势,从最开始的家电、手机、家具等行业,到运动服装、新能源汽车、化妆品等,国货越来越成为消费者认可的选择,我觉得这个也会持续。

第三,服务消费爆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之后,服务消费占比可能会越来越高,这个也是消费升级一个很大的亮点,所以我们也会把握服务消费的投资主题。


05

高端制造业长期发展目标:

“中国制造2025”

马磊:首先以4个关键词开场:中美对抗、高端制造、自主可控、举国体制,这4个关键词在2022年讨论得比较多。现在制造业、高科技行业、新能源行业、汽车行业等等,都面临非常大的机会以及挑战。中国制造业未来的机会和升级,不是一年维度来看,而是以30年的长期维度来看中国经济转型、制造业升级。

首先,分享一下中国制造业目前的状况。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制造业本身的增加值占到 GDP的比重,2019年、2020年有一些下降,但是2021年又有一个明显回升,大概占中国GDP的27.4%。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经不小,但是中国制造业结构上还是有点偏中低端。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大概有3300家制造业公司,大部分集中在中端和低端制造业。很多做电子、电力设备、机械的公司偏中低端,而且本身利润率比较薄,特别在江浙一带,大部分制造业公司的利润率可能在10%以内,5%、6%的公司居多。

一些高端制造业行业,比如半导体、国防、军工、医疗器械等中高端制造业公司在中国占比偏低。中国的制造业升级,这几年一直在快速推进,尽管高端的比重还偏低,比如2021年在制造业的增加值当中,高技术的制造业大概占15%,但比例每年都是在增长。制造业的高端化比例跟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日本、美国相比,中国的比重仍然是整体偏低的状态。

从趋势来看,我们身处中国经济的大浪潮,这两年大家会经常讨论了一些关键词,比如“制造业外流”,特别是2018年全球一些大企业把它的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了东南亚、印度、墨西哥。一方面,中国劳动力的成本优势相对在减弱。东南亚的人均劳动力工资比中国要低很多,中国制造业人均月工资5400,越南只有1800,东南亚在中低端制造业成本上有优势。另一方面,跟“去全球化”的浪潮也有关系,特别美国推动中高端制造业回国,它要掌控自己的供应链,这对中国中高端制造业也有一些影响,也有一些流出的情况,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复杂的形势。

这种情况下,中国在2015年就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计划。计划提出,第一个10年,到2025年要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个10年,到2035年,能够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进入中等的水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也就是2049年,中国希望能够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有比肩美国和德国高端制造的能力,这是中国30年总路线图。

这个过程中,提出了很多高端领域的扶持计划、推动计划,包括资源、金融、人才的吸引等等,这对于中国经济来说非常核心。在具体方向上,我们强调“国内国外双循环”,包括打造“一带一路”,要把制造业推动到全球。在内循环方面,特别强调“自主可控”,要想实现内生的制造业循环,必须保证整个供应链在可控范围内,不管是芯片、零部件、上下游产业链,都需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整个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和脉络。

06

半导体行业

关注突破核心环节的领域

下面我具体以产业投资角度讲一下制造业的方向,“新半军”行业包括新能源、半导体、军工,代表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三个大方向。

全世界所有高端的、电子化的、智能化的,核心都是芯片半导体,包括军工的飞机、汽车的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传统汽车,光伏储能设备等等,芯片是全球高端制造业核心的物理基础。

美国的芯片半导体在全世界具有非常强的统治地位。因为芯片半导体行业链条是比较长的,它涉及EDA、材料、设备、代工、封测等等非常长的链条,缺一不可。当前整个科技行业,中美对科技发展的互相竞争还比较明显,这对中国经济也造成一些潜在风险。

中国的芯片半导体行业跟国外相比是有差距的,尽管这几年成长非常快,而且前景非常宏大和乐观,但我们必须得承认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中国的科技行业发展是不均衡的,中国很擅长商业模式创新、应用创新,所以中国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方面在全球是非常领先的,在全世界可能只有美国有差不多的水平。在科技树当中,这些是属于树叶和树枝的状态,因为这些公司并不掌握核心底层技术,它是在全世界发达芯片的技术基础上做创新应用。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它是做应用创新的企业。而核心的底层,比如各种芯片、半导体的装备、材料等,全世界是以美国为主导,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也比较强,这是当前中国高端半导体行业需要重点去突破的领域。

从整个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产业投资机会上看,中国芯片行业未来一定会在卡脖子的核心环节去突破,如半导体装备材料、核心高端芯片、核心芯片设计软件。只有在这些方向去加大投入,才能解决当前科技行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国家提出举国体制去解决一些核心“卡脖子”问题,也是意识到在科技行业领域存在一些问题。

在科技行业,中国有两个特别强的优势。第一,中国是全球芯片最大的消耗国。中国大概消耗了全球超40%的芯片,全球每生产10颗芯片,有4颗多是要卖到中国市场进行销售,所以中国的纵深市场非常大。

第二,中国的人才储备后劲最强。芯片半导体行业需要大量理工科的硕士和博士去参与,这一方面中国目前在全世界优势非常领先。因为中国理工科的毕业生非常多,在科创板、创业板陆续扩充以后,我们看到薪酬增长最快的、应届生最愿意去的行业是芯片半导体,而且基本薪酬跟美国硅谷已经没有什么差距,芯片半导体行业中国的人才储备和国家导向非常清晰。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实际上高端的自主可控、高端的芯片领域,包括光刻机、EDA软件、化合物半导体等,它的产业弹性比较大,因为这些环节恰恰是解决国内芯片问题的核心环节。

07

发展军工行业

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有一个陷阱叫做“修昔底德陷阱”,简单来说就是,当世界有一个新的国家开始强盛,大概率要跟之前的霸主进行一场战争。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国家实力也很强,发展军工行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非常强,不代表一定会有战争存在的可能,但是如果想不发生战争,必须要把军工装备能力提升到一定档次,才有可能避免潜在的战争。

从整个产业发展的变化和投资机会上来看,中美在军工行业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特别是在三个方面:飞机、导弹,和舰艇。首先,从空军角度来看,中国的军机数量比较多,但是大部分集中在2代机和3代机,美国的军机结构大部分集中在3代半和4代机,以及它的战略轰炸机和远程运输机,所以中国空军的重点发展方向就是大幅提升3代半和4代战机的占比,以及提升战略轰炸机和远程运输机这些大型飞机的比例。这是空军装备的主要发展思路和方向,也是投资时候会去重点关注的。

第二,从海军角度看,中国总的舰艇数量比美国还要多,但实际上海军最核心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航母,一个是核潜艇,航母和核潜艇是真正在军事冲突中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美差距比较大,中国目前有2艘常规动力潜艇,还有1艘马上下水,9艘攻击的核潜艇,美国有11艘核动力潜艇、67艘攻击的核潜艇,所以在海军方面,航母和核潜艇也是要重点着力去发展的方向。

第三,导弹。导弹是解决非对称性非常重要的武器。不管是巡航导弹还是防空导弹、弹道导弹,中国跟国外相比实力不输,但从数量上来看也是需要去重点发展的。导弹在解决一些重要问题的时候,承担的任务非常突出、非常有效。

国防军工行业从武器装备的投入,到产品的高端化、结构性上的巨大升级,在投资角度来看,是值得密切去关注的。

08

新能源行业:

长期产业趋势确定

新能源对全世界各个国家来讲,都是早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化石能源总归是有限的,未来早晚要转向新能源,转的速度和节奏很难去判断,但未来长期的产业趋势非常确定。

全球正在经历能源革命,在中国一线城市感受还不是很深,但如果到中西部地区,到阳光很充足、很空旷的地方,就能看到很多光伏发电的装机。在国外更多,特别是在欧洲、在美国,光伏装机非常多。从全球角度来看,光伏也许未来十年是一个10倍的成长空间,储能可能是100倍的成长空间。光伏发电如果用不掉,储能就把它储存起来,当电网没那么压力大的时候,再把它输送上去卖掉,这就是储能。所以,光伏和储能未来十年有非常庞大的市场空间。

从能源的角度来看,提前进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新能源时代到来做基础准备,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摆在日程上的重要事情。欧洲很多国家的新能源占比是非常高的,比如丹麦2020年新能源的发电比例超60%,其他欧洲的国家普遍比例也很高。但全世界两大能源国家,中国和美国的占比还非常低,中国新能源占比还不到10%,美国不到20%。

所以,新能源对能源的贡献在未来十年一定是逐渐提升,因为它对能源的贡献会显著增长,对应的投资机会也会比较多,包括能源的电力化、电力的清洁化、清洁能源的分散化等链条比较长,所以大概率会有新机会能不断地被挖掘出来,整个产业的方向也是大势所趋。

数据来源:2023年1月8日宁波银行开年财富盛会直播嘉宾分享。

免责声明:嘉宾言论系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意见。为保护版权,文章中的嘉宾言论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或引用,也不得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截取、删节或修改。文章所述观点均为当时观点,不代表对未来的预测,如因为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平台及嘉宾所在机构均不承担更新义务。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资料,平台及嘉宾所在机构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投资者应自行承担投资行为的风险与后果。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