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机器人领域多年
从外企员工到民营企业创业者
中间经历了哪些曲折?
如何从细分领域突破
找准机器人新赛道?
如何把握好新机遇?
迎接下一个“黄金时代”。
人才名片
邓念皓,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硕士,长期任职于德国格林策巴赫(德国隐形冠军企业)、KUKA(库卡)、中国华为等公司,是智能智造和机器人领域资深专家,熟悉全球智造领域核心业务及企业,主导了kuka机器人国产化工作,全面负责kuka机器人数字化工厂工作。于2015年创立上海戴屹科技有限公司,拥有打磨领域10多项发明专利,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达21%),主要客户为中车、北汽、长城、东风等,年销售额约1.6亿元。2019年3月,公司整体搬至江都,并成立德屹智能科技(扬州)有限公司,在原有产品和专利的基础上,公司推出最新研发的新一代智能打磨机器人产品。
邓念皓对科技的兴趣始于儿时。他从小就喜欢电器组装,经常用零部件拼凑成新奇玩意儿。1994年,邓念皓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进入电子工程专业。大学四年,通过系统性的学习,邓念皓掌握扎实的电力工程基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998年,邓念皓大学毕业,通过校招进入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成为了一名研发工程师,主要负责程控交换机的中央交换网。当时中国县级以上城市全部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电话网综合能力实现成了质的飞跃,建成了世界第二大电话网。“这种情况之下,技术越来越成熟,面对的问题少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也就慢了,无法实现自身价值”。邓念皓开始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忧虑。考虑再三,邓念皓决定去更高的学府进修深造。不论是下班后还是周末节假日,邓念皓充分利用一切时间来学习德语,从零基础开始,花了三个月啃下厚厚的德汉词典。一年多后,邓念皓成功拿到了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offer,前往工业机器人技术重镇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求学,并选择了作为看家专业的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
从电子通讯跨到机械自动化,对邓念皓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求学期间,邓念皓跟随导师在德国的自动化教研所做课题。在那里,邓念皓参与了机器人从设计到诞生的全过程,由此开启了他与机器人的缘分之路。2004年,邓念皓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毕业,任职于德国格林策巴赫(德国隐形冠军企业)。
在德国工作三年后,邓念皓决定回国。当时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方兴未艾,这片蓝海也成为了他的“舞台”。2007年回国后,邓念皓担任德国格林策巴赫上海公司总经理,主导了kuka机器人国产化工作,全面负责kuka机器人数字化工厂工作。从供应链到组装,到整个质量体系,再到投产,他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kuka机器人国产化。“这个过程中,不少人担心中国工厂生产出来的机器人,在质量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不如德国制造。”面对质疑声,邓念皓顶住压力,严格把控生产线,最终制造出来的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性能品质与国外相差无几,甚至远超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2012年,第一台kuka机器人在上海成功下线,次年产量便达到2000台。2014年,机器人产量5000台,实现了近10亿产值的历史高峰。
在德企工作多年,邓念皓亲身感受到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巨大差距,也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2014年起,中国密集出台智能制造相关政策,战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我国机器人产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机器人的身影出现在生产车间里。邓念皓的目光也开始被“打磨”这一细分领域吸引。
打磨在传统制造业中是最基础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2012年开始,陆陆续续,就有铸造商跟我们讲,想要机器人代替工人进行打磨作业。”邓念皓回忆,正是这样一个契机,他了解到因为传统的人工打磨作业不仅难以保证产品的加工质量,且恶劣的工作环境对工人的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很多铸造企业面临打磨工人招工难、用工成本高的问题。
“打磨车间工作环境恶劣,工人们常时间带着口罩,呼吸困难。汗水粘着粉尘,一天下来,整个人变得黑黢黢的。每年都会有打磨工人因为砂轮盘的爆炸而失去生命,小的砂轮片的炸裂还会炸伤眼睛和面部。现在愿意从事打磨工作的工人越来越少,”邓念皓说。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市场需求,将“机器人+打磨”进行立项研发。“采用打磨机器人替代人工操作,将是行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2015年,国家智能制造2025发布,吹响了工业智能化低沉的号角。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邓念皓笃定眼下正是创业的好时机。2015年,40岁的邓念皓和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人才共同创办了上海戴屹科技有限公司,瞄准当时国内甚至国际都是空白的打磨机器人领域。
公司车间里,一台3米多高的打磨机器人,灵活地从旁边输送带上抓取一个工件,旋转倾斜后,伸到切割工作台加工。“我们一台机器人能抵3-5名工人。”对于这些机器人,邓念皓很自豪:常规工业机器人能进行搬运等操作,代替简单人工劳动,而戴屹科技出品的打磨机器人“心灵手巧”,打磨精度是人工的10倍。比如,一般人工打磨精度为1毫米,这台机器人打磨精度能达到0.1毫米。
邓念皓说,打磨技术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很复杂,因为工棚很热,导致对设备的防护要求特别高,其次,铸件存在形体公差、毛刺大小不一,容易过磨或漏磨等,都造成了这个行业鲜少有人踏足。深知研发的重要性,为了攻克这些难题,邓念皓带领团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研发设计上。戴屹逐步建起一支有竞争力的研发队伍,涉及机械、传感器、电气控制、机器人运动学、金属加工、材料、磨料、磨削工艺、视觉等。配备了从研发到测试所需的全套设备,建立了机器人打磨工艺实验室。
企业的创新发展是领导人战略智慧的体现。从2009年“机器人+打磨”研发立项,到2010年第一代打磨机,2012年第二代机器人打磨设备,2013年迭代升级,2015年第四代迭代升级,再到2020年、2021年,第五代迭代升级,“5+X”垂直关节柔性打磨机器人横空出世,邓念皓带领团队不断打磨创新的尖端“利刃”,逐步将智能打磨机器人打造成自主创新品牌。根据客户现场场景不确定性,铸件变形量大的问题,戴屹从点激光、线激光以及3D机器人视觉、力控传感器、打磨刀具等多方面,开发了兼顾大功率大扭矩柔性打磨动力头,专利刀具,以及集成打磨工艺库的离线编程仿真软件,确保戴屹产品比同类型设备适应性更强,打磨效率更高,同时傻瓜式的人机界面大大降低了现场工人技术要求。目前,已获得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软件著作权20项。
为进一步增强公司技术优势,在中科院丁汉院士的关怀和支持下,戴屹与华中科技大学院士团队共建“戴屹新能源智能制造联合研发中心”,共同合作攻克机器人柔顺加工的关键技术、研发未来产品、培养人才队伍,以保持公司的持续领先。
既是技术研发的核心,又是公司的管理者,邓念皓每天都忙得连轴转。他既要做生产,又要跑销售,幸运的是团队成长迅速,公司也逐步走上正轨。在邓念皓和团队的努力下,企业发展的成果也如雨后春笋般凸显出来,开发出抓刀具打磨工作站、抓工件打磨工作站、经济性打磨标机等标准设备,投资回报周期1-2年。从行业标杆客户到经济普惠小客户,戴屹科技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设计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经过两年耕耘,上海戴屹获得了长安、北汽、长城、潍柴、东风、中车等行业标志性企业的认可,近年来订单爆发式增长:2017年2000万元、2018年5000万元……逐渐展露出行业独角兽的潜质。
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特斯拉掀起了汽车行业一体化铸造的新浪潮,戴屹科技薄积厚发,抓住机遇,行业内率先提供一体化车身铸造打磨及周边自动化解决方案,承担了我国新能源行业首台套一体化承载式车身压铸成型工艺与装备项目后处理和智能化部分,该项目是2022年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之一,单体金额近5000万,也是全行业首单。
由近几年戴屹科技的研发、生产、经营情况和未来市场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到机器人柔顺加工技术在国内已经逐渐成熟,从核心零部件到3D视觉,从力控装置到专利耗材,从工艺数据库到离线编程软件,戴屹产品应用领域越来越多。凭借戴屹科技团队和客户的大力支持,戴屹稳步快跑,在一体化车身机器人打磨,机器人加工,风电行业,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占有率会进一步加强,成为机器人柔顺加工第一品牌。
2019年,上海戴屹发展空间受限,上海基地厂房不足1000平方米,且租金较贵, 邓念皓需要在周边城市寻找优质厂房。此时,苏州、南通等多个城市伸出了橄榄枝,邓念皓最终选择了最晚接触的江都。为何舍弃苏南落户江都,邓念皓坦言,“江都经济开发区工作效率高,对于作出的所有承诺,100%到位!”
正如邓念皓预料的那样,企业一落地江都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政策暖风,相关职能部门以“保姆式”服务为人才“量体裁衣”送政策。2019年初,在江都人才政策激励下,邓念皓将公司总部和生产基地搬到江都开发区上海“四新”产业园,设立徳屹智能科技(扬州)有限公司。江都经济开发区提供7000平方米现代化车间,仅此一项帮助其节约成本近400万元。 “江都对人才重视,超乎我们的想象。在这里创业,倍感安心和鼓舞。”德屹打磨机器人项目2019年从正月初七签约,到投产,到产品交付,前后只有100天。可以说江都开发区的营商环境为我们创造了新的发展速度。”
2020和2021年疫情来临,彼时的徳屹可谓“四面楚歌”:机器停止了转动,部分员工出离。订单、技术、市场各个环节都是难题,公司“风雨飘摇”。面对诸多困难,邓念皓和核心团队没有退缩,始终拿出坚定的力量和勇敢的气魄披荆斩棘,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让企业活过来、走下去!”就在这困难当口,市、区两级人才部门投来了关注目光。 “人才部门的工作者看到我们的困难,积极主动地帮我们申报各类人才项目基金,以解燃眉之急!”邓念皓感激地说,“我们拿到了江苏省双创人才,扬州市‘绿扬金凤’,还有江都区‘龙川英才’,有了这400多万的人才项目资金,终于挺了过来!”
除了人才政策和保姆式服务,吸引邓念皓的,还有江都的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江都地处京沪高速、宁启铁路、连淮扬镇高铁的交会处,还是长江、运河和淮河的交汇点,这里的工业基础较好,是机器人制造技术和应用的福地。”邓念皓说。对于未来,邓念皓胸有成竹,如今公司厂房扩到原来的五倍以上,产值也翻了好几倍,今年已经拿到了8000万的订单。还与各大高校合作,成立研发中心,建立打磨机器人研究院(实验室)。“虽然现在同类企业增多了不少,但我们不惧竞争。”
在邓念皓看来,在新一轮战略定位里,德屹是处在“主赛道”上,将迎来下一个十五年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希望德屹有朝一日能够像华为一样,成为真正的行业‘独角兽’。”
公司名片
德屹智能科技(扬州)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铸件打磨自动化装备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技术团队致力于机器人柔顺加工技术解决铸造企业铸件自动化打磨技术难关,以实现少人化和无人化为目标,为包括中国长安、长城、北汽、东风、航发、中车、山西亚新科等多家行业头部企业提供机器人铸件打磨设备和产线,为客户解决打磨产能瓶颈、提升铸件打磨品质创造价值,获得客户一致认可。通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公司产品已实现标准化和模块化,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新能源、轨道交通、工程机械、5G等行业。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朱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