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增速黑马”诞生,坐稳“中部大省”?)
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山西再次刷新成绩——GDP首次突破万亿,增速达到5.2%。
在这之前,山西历经十年,在2021年成功迈上两万亿台阶。有分析指出,山西能够以“黑马”之姿逆袭,得益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能源供给的变化,以及国内对于能源需求的增长。
被称为“一煤独大”的山西,曾经济“失声”多年,在中部排名中,常年位居末位,甚至被认为配不上“中部大省”的称谓。
资料图
当地媒体曾自我剖析,“煤成就了山西,也耽误了山西。山西近年来的艰难转型正是为过去躺在资源上数钱的急功近利而买单”。
“十四五”时期,山西处在资源型经济从成熟期到衰退期的演变阶段,未来5-10年是其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关键期。
再度“因煤而兴”,山西需要重新作答——作为资源大省,在消耗完短期红利后,该如何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三次机遇
煤炭大省,因煤而兴。回顾山西省过去数十年的经济沉浮,这句话可以作为注释。
改革开放初期,山西能源工业跃入快速发展轨道——整个“六五”时期,山西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数据显示,1981-1985年全省GDP总量排名稳定在第15名。
图片来源:新华社
也是在这期间,能源工业成为山西无可替代的支柱产业,与之相伴,隐患滋生。根据山西省长三角招商局官网发布的名为《山西能源基地发展战略演进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指出,“这一时期,山西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重型工业产业结构得到强化,而后备支柱产业却没有发展起来。”
产业结构不合理,极大阻滞了山西发展的后劲。“七五”以后,山西经济出现下滑——1987-1990年落至全国第18名。以此为界,山西省的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的差距开始逐渐拉大。
直到2000年左右,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繁荣周期,煤炭需求剧增,煤价上涨,山西迎来煤炭产业黄金时代。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内外能源需求快速萎缩,山西的经济排名再度下滑。
2014年,山西GDP从上一年的8.9%断崖式下滑至4.9%,排名达到历史最低点——第24位。2015年GDP下滑的态势并没有得到遏制,一直滑落至3.1%,是山西省自1982年以来的最低值。
这之后,“我省经济发展仍处于最困难时期”成为对山西经济现状的共识,被多次公开提及。
去年,我国煤炭市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波动,煤炭价格飞涨。山西也再度迎来了自己的机遇期——2021年,山西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590.16亿元,继2011年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后,首次迈上“两万亿”新台阶。
资料图
根据山西省能源局6月底发布的《山西省煤炭增产保供和产能新增工作方案》,在安全生产基础上,今年山西煤炭产量将比2021年增加1.07亿吨,全年达到13亿吨,力争2023年比今年再增产5000万吨,全年达到13.5亿吨。
仅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山西GDP 11569亿元,同比增长5.2%,另从财政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22.9亿元,同口径增长高达44%,接近2017年全年水平。
图片来源:山西省政府官网
如何转型
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秦尊文看来,受突发性事件等因素影响,山西、内蒙古等资源型大省近来“日子比较好过”,外化反映即是GDP、财政收入等指标有较快增长。
他告诉我们,面对稳增长压力,山西能抓住机遇“起飞”是好事,但一定要坚持转型发展,趁现在能源、原材料形势比较好,形成一些积累,“袋子里有钱”,抓紧培育壮大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同样提到,山西承担着“能源供给”的使命,一方面需要继续发挥资源优势,同时又必须破解“一煤独大”,加快培养非煤产业、新兴产业。二者如何兼得,是一个问题。
事实上,作为能源重镇,山西的发展与转型从不缺国家层面的支持。
公开资料显示,1982年,为搞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把条条块块协调起来,形成合理的经济区域和经济网络,国务院决定选两个点着手试验进行探索。
其中一个便是以山西为中心,覆盖内蒙古准格尔、陕北和豫西等地区的山西能源基地。为此,国务院成立了山西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由原国家计委代管,后于1986年更名为“国务院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注:另一个是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
而长期以来形成的过度依赖煤炭产业、过度倚重煤炭价格的粗放发展方式,给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波动。
这也是为什么山西如今风头正盛之际,还会引来“担忧”——这不是山西第一次遇上“形势好”的时候,过去每一次煤炭、能源价格比较好,实则又固化了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中共长治市委党校马东彦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经济发展战略演变》一文中提到,山西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正是山西“幸之所在,困之所起”。
“借能源风口发展,山西已经搞过几回了,也有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秦尊文表示,现在山西消耗的碳指标肯定不会少,还是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围绕实现“双碳”目标,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根据测算,随着中国能源消费革命的推进,到2025年煤炭消费占比将降至50%以下,到2030年,煤炭需求占比将进一步降至40%左右。再度答题,留给山西的时间并不宽裕。
目标6.5%
在7月18日举行的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上,山西省长蓝佛安表示,今年以来,山西“扛起能源保供职责使命”,转型发展呈现强劲态势,成绩可圈可点,“但隐忧不可不虑,机遇挑战并存”。
按照年初定下的“GDP增速6.5%”的目标,山西无疑还需继续巩固亮点、不断锻造长板,比如全力完成能源保供目标任务;加快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变等。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与此同时,“走出去”对接先进生产力,承接产业转移开始加速——去年7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中部地区要积极承接制造业转移,重点承接产业链关键环节。河南、湖北等中部大省争相竞逐,山西自然也不愿错过。
6月27日,山西省长三角重点产业推介对接会在南京举行。作为山西今年第一个大型招商引资活动,重点推介了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风电装备、氢能、铝镁精深加工、光伏、现代医药、第三代半导体以及合成生物等10大产业链;
7月12日至13日,山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合作对接系列活动在广州举行,签下2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达572.46亿元,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
在此之前,5月中旬,山西出台《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创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集聚区实施方案》,旨在通过强化产业承载载体建设、加强重点领域产业承接、创新产业承接机制路径,把太忻经济区建设成山西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主阵地。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山西将与广东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上开展合作,借助其在镓、铌等战略性矿产资源方面的优势,在新一代通信设备、新型网络手机、新型智能终端等领域形成上下游产业合作关系。
晋粤双方还可以“广东研发+山西制造”模式,在前沿金属、高温合金、纳米材料领域展开合作,既助力山西实现产业转型,也助推广东的材料行业与设备行业升级。
多位专家在受访时均提到,承接产业转移,正在为山西的产业多元化创造更多机遇。面向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山西既要善用能源之利,又不能止于“煤”。
2021年7月,《山西省“十四五”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融合发展实现高水平崛起规划》,覆盖交通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交流、文化旅游等方方面面,举措之下,为的是一个“高水平崛起”。
如今,距国务院批复《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已近10年,作为“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