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基金动向
基金2022年四季报落幕
明星基金经理对后市偏乐观
2022年A股市场较为低迷,赚钱效应不佳让很多投资者心灰意冷。但记者在已经披露完毕的基金2022年四季报中发现,不少明星基金经理都表示了对后市偏乐观的态度,这让2023年的行情或令人期待。
2023年权益市场机会更大
景顺长城内需增长贰号基金经理刘彦春认为,股票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2022年困扰市场的因素在四季度均出现逆转,资产定价面临重估。只要外部环境正常化,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不确定性已经显著降低,影响股票定价的最大风险逐步解除,权益市场估值水平将迎来持续修复,近期的估值回升远远没有到位。海外经济景气下降,内需重要性显著提升。防疫、地产政策加快调整有望重新激发经济内生活力。前期居民储蓄快速增加,消费场景恢复有助于消费潜力释放,只要地产稳住,居民风险偏好改善,消费回升将具有爆发力和持续性。平台经济、教育、医疗等领域前期受政策冲击较大,随着各行业整顿到位,政策预期回暖,相关领域有望重新焕发活力。俄乌冲突等因素导致前期大宗商品价格高企,需求疲弱叠加成本高涨。危机正在过去,大宗商品价格也将回落到合理水平,成本下降将有助于我国中游和下游企业盈利扩张。海外景气下滑,国内触底回升,预期人民币将进入升值周期,中国资产相对吸引力大幅提升,外资回流值得期待。
博时信用债基金经理过钧也称,展望2023年一季度,过去五年的结构性调整预计将进入尾声,经济增长将成为新一届政府的主要关注点。大疫三年较克制的刺激经济措施和较低的中央财政赤字使得我国有能力和工具对冲外部经济的不利局面。经济数据有望逐步稳步回升,经济将逐步摆脱疫情防控的影响。“我们观点较之前更为乐观:基本面上债券市场利率债收益率可能再次逐步上行,但高点取决于经济恢复的力度;信用债估值风险大部分释放,信用利差也进入合理区间,我们希冀寻找更好的进入时点。权益市场机会大于2022年,三次重回3000点的市场给投资者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进行品种选择;转债市场,我们看好部分正股有机会、转股溢价率合理的转债品种,尽管未能在四季度完成转股,但2023年应该能给投资者从容获利离场的机会。”
富国天惠基金经理朱少醒表示,如果局限于眼前的宏观数据去探讨,当前的确很难找出太多积极乐观的因素,但应该看到的是积极的因素正在持续显现。更要重视的是市场的整体估值处于长周期中很有吸引力的位置,当下权益市场处在较好的风险收益区间。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相信现在所面临的重重困难终将找到解决的出路。投资者当前选择承受市场波动对应的预期回报水平是相当合适的。未来依然会致力于在优质股票里寻找价值,去翻更多的“石头”。“我们并不具备精确预测市场短期趋势的可靠能力,而把精力集中在耐心收集具有远大前景的优秀公司,等待公司自身创造价值的实现和市场情绪在未来某个时点的周期性回归。”
自下而上选择优质公司
易方达蓝筹精选基金经理张坤认为,展望未来,随着新冠病毒回归乙类传染病管理,疫情防控对于经济的影响程度将大幅降低;地产行业经过了2022年销售的下滑后,销量与行业长期可持续销量的差距得以缩小,并且相关政策也有望避免地产行业过快下滑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直接回应了市场的担忧,提振了市场的信心。相比2022年,这三个方面的宏观风险因素在2023年都得到了相当的改观,这也为自下而上选择优质公司提供了更加平稳的环境。此外,不少优质企业的内在价值在2022年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但股票价格却有所下跌,这种价值和价格的反向运动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赔率。
中欧医疗健康基金经理葛兰表示,长期看好核心创新药、创新器械,创新产业链,医疗服务、消费性医疗以及在疫情扰动背景下业绩兑现度较高的公司等方向进行了着重布局。医药行业仍保持了较强的韧性,优秀公司的长期增长驱动因素并未出现重大变化。展望2023年一季度,随着疫情对于行业的扰动逐步减弱,相关公司将会回到长期增长的趋势中。医药行业的长期增长逻辑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创新依然是行业成长的最为重要的驱动力。经过多年的洗礼,国内创新企业整体研发管线布局更加理性,资源向差异化方向倾斜,甚至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品种诞生,国内多家企业将不同阶段创新药的部分权益授权给海外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企业创新的价值。目前,依然有大量临床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创新药及器械都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与此同时,国内的创新药服务企业也逐步形成了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部分细分领域达到了全球领先的水平。此外,相关服务商的竞争力更多的体现在平台的技术和管理能力,龙头企业的市占率大概率仍将持续提升,保持其较高的景气度。此外,伴随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及认知水平快速提升,医疗服务以及消费性医疗的需求仍在快速增长且未得到充分满足,未来空间依然巨大,这些公司的价值终将有公允的市值体现。整体而言,短期市场波动难以避免,但中长期而言,继续看好医药生物板块的配置价值。记者 王金萍
02
名家声音
边风炜:“不到四十,不懂价值”
节后市场让很多投资者失望。北上资金不断地买买买与内资机构的卖卖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巴菲特的黄金搭档芒格指出,大部分人“不到四十,不懂价值”。
节后市场成色不足,特别是在节中港股大涨和消费市场一片红火的背景下,A股依然高开低走,让很多投资者失望。
与此同时,北上资金不断地买买买与我们内资机构的卖卖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果我们把北上资金称为“聪明资金”,他们的风格更偏于价值投资、左侧交易,那么我们的内资机构则显然不是传统意义的价值投资,也更偏于右侧趋势交易。当然我们认为不同的交易策略没有高低之分,但仅仅以纯粹价值投资来说,我们的机构投资者其实并不多。
以前我们常说,内资机构由于排名等压力导致其投资周期更短、换手更频繁,因此更多是市场的催化剂,而非平衡器。
近期我在做一档节目,主要以小故事的形式,讲解历史上不同投资大师的财富故事、投资案例和人生感悟,为此再度翻看了很多经典大师的投资人生,之后颇有感触,其中巴菲特的黄金搭档芒格在很多次的采访中聊到,“价值投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之所以模仿的人很少,只是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慢慢变富”,而他更直接指出,大部分人“不到四十、不懂价值”。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这样的表述越来越能体会其深意,价值投资不仅仅是一种投资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当你以企业经营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相信股票最终能像债券一样以其ROE为准在某天一起还本付息,那么远离盘面、执著于能力圈,独立思考就成为一种必然。既然都远离了K线图,那么自然就不会追涨杀跌;既然守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自然对题材热点也就没有感觉,“慢就是快”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价值投资者是阅历、经历的共同沉淀,四十岁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两者皆可有的时间,而现在我们的内资机构掌舵人基本在30岁出头,大部分精英都以40岁跳槽单干为目的,因此价值投资也就成了一句空谈。
不过在经历了2020年与2021年基金规模大发展后,2023年的增量恐怕更多将来自于北上资金与保险,今年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否是更传统的价值投资者,他们对市场的影响又会有何不同吧。
(作者为国泰君安上海研究总监)
03
公司新闻
2022年亏损幅度或扩大
欧菲光的失速引擎何时重启?
失去苹果手机订单的欧菲光(002456)业绩仍在加速下坠。1月30日盘后,欧菲光对外披露,预计2022年净利润或亏损52亿元;预计扣非净利润或亏损50.8亿元,数额均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连续三年巨额亏损,欧菲光交出的成绩单并不令市场意外。一方面,智能手机市场2022年整体表现不佳;另一方面,被欧菲光寄予厚望的智能汽车业务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但对于未来,欧菲光展现了信心与决心。公司近期亮出股权激励计划,2023年的行权条件即包括盈利。只是,1000万元的行权条件再次引发了市场热议。面对智能手机“失速”、资本市场“失宠”、汽车业务“失算”,欧菲光的前路要如何照亮,成为市场的共同期待。
智能手机业务“失速”?
消费需求正不断放缓
对于曾经的“大牛股”欧菲光而言,或许不会想到,两年多前被踢出“果链”一事的影响竟绵延至今。
2023年1月的最后一天,欧菲光对外披露了2022年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2年净利润亏损41亿元至52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39.6亿元至50.8亿元。两项数据的亏损幅度均较2021年同期进一步扩大。
对于造成业绩亏损的原因,欧菲光在公告中洋洋洒洒共罗列了7点理由,但归结主要原因后不难发现,在智能手机业务上的失速或是造成欧菲光如今陷入巨亏泥沼的最根本原因。
首当其冲的便是痛失苹果订单。继2021年年度业绩预告后,“与特定客户相关的出货量同比大幅下降,同时承担了与其相关的在终止采购关系后所发生的固定运营成本”这一导致亏损的理由再度出现。种种信息显示,该特定客户指的正是苹果公司。
自欧菲光2021年3月被曝已被踢出“果链”后,其经营状况便一蹶不振。先是2020年,公司从原本预计盈利8.1亿元,到最终“爆雷”亏损19.45亿元;接着到来的2021年至2022年,其亏损幅度并未收窄,甚至仍在扩大。
与此同时,欧菲光的营业收入呈“断崖式”下跌。2019年,公司的营收创出519.74亿元的历史新高后,2020年微降至483.5亿元。但到了2021年,其营收同比下滑52.75%至228.44亿元。截至2022年9月底,欧菲光实现营收108.24亿元,较上年同期又下降了37.06%。比较来看,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的营收总和,甚至没有2019年第三季度单季度取得的收入多。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则更为直观地展现了欧菲光的经营现状。财报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该数据为10.99亿元,不仅为公司近三年来同期的最低值,更是远远低于2019年第三季度的31.44亿元。
这背后,不仅是退出“果链”带来的影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消费需求正不断放缓。据IDC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1.3%至12.1亿台,创2013年以来的最低年度出货量。欧菲光则在业绩预告中表示:“短期内下游终端市场消费需求放缓,公司部分产品出货量同比大幅下降,导致经营性亏损。”
不过,IDC发布的2022年国内手机市场数据显示,在一众品牌市场份额大幅下降的前提下,荣耀品牌实现了同比34.4%的逆势增长。华为也曾是欧菲光的重要客户之一,上述数据的变化是否对公司相关业务产生了积极影响,记者向欧菲光证券部发去采访函试图了解情况,但截至发稿,并未等到对方回复。
资本市场“失宠”?
投资者关心是否“戴帽”
业绩失速的同时,欧菲光在二级市场也急速下坠。2020年7月时,公司的总市值还有500多亿元,但到了2023年2月3日,公司总市值只剩下170亿元,股价(前复权)也从近24元/股跌至5.22元/股。有投资者对此苦笑道:“‘腰斩’还拐了个弯!”
就在欧菲光发布业绩预告后不久,瑞银证券发布了评级报告,继续维持欧菲光“卖出”评级,其给出的最高目标价为4.4元/股。
跌跌不休之下,欧菲光的业绩和股价分别将去向何方,成为市场的关注焦点。“公司是否会披星戴帽”正成为投资者眼下最关心的问题。
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早在2022年12月,就有投资者询问如果2022年继续亏损,公司是否会被ST。彼时,欧菲光举例了《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2年修订)》中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且最近一年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将对其股票交易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鉴于欧菲光2020年及2021年净利润均为负值,且公司预计2022年净利润依旧为负,若2022年度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则欧菲光可能在2022年年报披露后被“戴帽”。一时间,欧菲光的经营状况能否迎来转机,成为左右公司股票是否会被ST的最大悬念。
就在此时,欧菲光表露了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公司推出了2023年第一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股权激励计划显示,第一个行权期内的行权条件为公司2023年净利润不低于1000万元。
市场有声音认为,虽然行权条件较低,但相较于近年来的连续亏损,已能展现欧菲光对未来经营的信心。但更多的中小投资者却不以为然:“这么低的行权条件,是认真的吗?”“这个业绩,行权也好意思?”……欧菲光的股权激励计划公布后,引发了股吧网友的热议。
就在中小投资者围绕公司未来发展激烈争论之时,机构投资者的目光似乎已经不在欧菲光身上了。Wind数据显示,欧菲光最近一次的投资者调研信息停留在了2022年9月1日。而相较于2021年之前铺天盖地的券商研报信息,2022年以来有关欧菲光的研报只有不到10篇,且均出自瑞银证券,并都被给予了“卖出”评级。
汽车业务“失算”?
毛利率逐年同比下滑
智能手机业务失速后的欧菲光真的不值得投资者关注了吗?或许未必。公司曾公开表示,将以智能手机业务稳健发展为基础保障,加速发展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及其他新领域等创新业务。
其中,智能汽车业务尤为值得畅想。中航证券研报指出,自动驾驶正成为汽车行业竞相角逐的阵地。作为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视觉传感器,车载摄像头行业有望高速发展。据机构预测,2022年中国市场乘用车摄像头搭载量将同比增长24%至近6600万颗,2025年搭载量将超1亿颗。
作为摄像头的重要载体,新能源汽车在2022年迎来快速发展。据市场研究机构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报告,全球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有望于2025年达到241亿美元,对应2018年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9.7%。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发文称,2022年世界新能源汽车走势较强,1月至12月剔除普通混动后的世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1031万台,同比增长63%。而中汽协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分别同比增长96.9%和93.4%。
实际上,早在2015年,欧菲光就已经将目光投向智能汽车领域。通过收购华东汽电和南京天擎,公司顺利成为国内整车厂商的一级供应商。2018年,公司收购富士天津镜头工厂,进一步加强在车载镜头方面的布局,推动智能汽车业务发展。
痛失苹果订单后,欧菲光加快了在智能汽车业务上的布局速度,这也导致了公司的亏损进一步加剧。在2022年年度业绩预告中,欧菲光解释亏损原因时提到:“公司目前正推动战略升级,大力发展智能汽车、VR/AR及IoT生态等新领域创新业务,提前加大研发等投入,对本期业绩产生了一定影响。”2022年半年报显示,欧菲光的研发投入达到7.1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9.16%。
然而,被公司寄予厚望的智能汽车业务开展的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截至2022年6月底,欧菲光的智能汽车业务实现营收5.96亿元,超过了该业务2020年全年收入之和,较2021年同期增长了1.83亿元,同比增幅44.31%。但业绩增长未能体现在收益上。
对比来看,欧菲光智能汽车业务的毛利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不断下滑。该数据2021年上半年为0.61亿元,2022年上半年只有0.34亿元。对比2020年和2021年的该数据,前者为0.88亿元,后者为0.15亿元。反映到毛利率上,以全年统计,智能汽车业务毛利率一路从2017年的23.96%降至2021年的1.48%。这意味着,欧菲光的智能汽车业务正在遭遇增收不增利的问题。
对于欧菲光2023年需要完成的1000万元盈利的行权条件来说,毛利率不断下滑的智能汽车业务,眼下似乎还难以成为帮助公司摆脱盈利难题的“杀手锏”。而对于公司以及公司近27万户(截至2023年1月10日)投资者来说,都在翘首企盼盈利拐点到来的那天,只是过程或许并不容易。记者 陈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