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私募有一道“独特风景线”……
你可能怎么都猜不到。
面对今年股市的一波三折,多头私募机构可谓集体“回撤”,不同产品更多是跌多跌少的区别。
但资事堂发现,个别明星权益私募机构和“量化大厂”都孵化出了“绝对收益”导向的产品,而且净值和股市表现基本脱离。
细究之下,这些产品竟然不是投向股票资产,而是隐隐的投向了另一类传统资产——债券。
炒股票的去玩债,听起来有点“张飞学绣花”的意思,他们为何独辟蹊径呢?
股票私募“新蓝海”?
一提到主观多头私募,投资者通常想到明星投资经理,比如邓晓峰、庄涛、曾晓洁等。
明星投资经理是个人投资者在寻常市道中获得高收益的依仗。
但这类私募明星,也未必能避过今年波动很大的市场逆风。而这时候,另一些多头私募开始“不走寻常路”起来。
百亿私募机构希瓦资产就是其中之一,这家“网红”机构的权益代表产品年内收益回撤了约20%,浮亏水平在业内属于平均水平。
但该公司旗下一只产品今年却获得高达10个点的正收益,这个产品就是“希瓦强袭信用债”。
据说,这个产品除了今年盈利,在2020年和2021年,也分别获得25个点和19个点的年度收益,表现颇为强势。
强袭高收益债?
资料显示,希瓦这只债券私募产品的基金经理是朱志伟,曾任职于平安资管的战略资产配置部,也担任过上海君犀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权益投资总监。
更多的信息显示,希瓦的这只债券私募产品主要投向高收益债(俗称“垃圾债”)。这类债券通常由低信用级别的公司或市政机构发行的债券。由于信用等级不高,所以投资收益较高,在不出现风险的情况下,收益很是可观。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市场上的高收益债集中在地产债和城投债领域,前期亦是债券圈风声鹤唳的所在。
资事堂还发现:另一家百亿私募盈峰资本旗下也有一只债券策略产品,年内收益也达到9个点。
盈峰这只产品主打可转债投资,后者即指持有者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按一定比例或价格将之转换成一定数量的另一种证券的债券。
可转债在业内的特点是,既有债性,也有股性,尤其是高价可转债,价格波动几乎赶上股票。
而且转债可以T+0交易,在前期一度没有涨跌停,成为了市场活跃资金的参与重地。近期新设立涨跌停制度后,活跃程度也没有减少太多。
资料显示,盈峰资本这只债券产品的“操刀人”是何伟鉴,目前是盈峰资本投资研究部总监(联席),曾从事十余年的交易所、银行间债券投资工作。
量化私募也玩债
除了权益大厂纷纷“下水”参与债券投资外,“量化大厂”们也不遑多让,行业规模前列的九坤投资就是一例。
资事堂了解到,这家机构目前通过债券投资“补血”商品期货CTA策略。
据悉,该机构的CTA策略产品持有全市场超过20种流动性比较好的品种,保证金占比约为20%-30%,过往的现金管理部分在加入债券投资策略,收益得到增厚。
另外,在九坤的股票策略产品合同中也可看到如下风险提示(管理人列出了多个风险,下文摘出债券类别):
【私募债和非公开发行公司债的风险】即使在市场流动性比较好的情况下,个别债券的流动性可能较差,从而使得基金在进行个券操作时,可能难以按计划买入或卖出相应的数量,或买入卖出行为对价格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增加个券的建仓成本或变现成本。此类债券信用等级较一般债券较低,存在着发行人不能按时足额还本付息的风险,此外,当发行人信用评级降低时,基金所投资的债券可能面临价格下跌风险。
目前,暂无法确定上述表述属于股票量化产品中的“模版陈述”,还是相关策略真会放手投资债券。
不过,资事堂发现,头部量化机构因诺资产旗下亦有债券产品,年内收益(截至9月23日)达到19%。
这家机构设立于2014年,创始人是徐书楠,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先后在国际对冲基金IMC、中信建投证券自营部担任投资经理,属于海外早期归国的量化投资专业人员。
限于产品运作信息有限,我们无法获悉因诺资产债券产品的收益来源。
据因诺资产的官网,该机构的核心策略并未提及债券策略,因此策略定位颇显“模糊”。
私募做债,定位关键
资事堂与一线机构交流发现,债券投资在国内量化圈属于非常小众的类别,“肉”少参与者不多。
但考虑到固收投资在海外量化投资是传统“战场”,未来国内量化机构在发现合适机会后深度参与,也不是不可能。
据悉,目前国内私募行业有四类做债的群体,还包括:
专业从事固收投资的私募(类似公募债基,主打信用债、利率债投研,部分机构侧重垃圾债投资);
结构化发行类私募(以投资机构身份作为外壳,使用灰色手段帮助债券发行人“消化”债券);
宏观策略私募(主打大类资产配置并投向债券);
新晋出现的股票多头机构。
部分业内观点认为:现阶段私募机构进行纯债投资的优势并不明显。相比于公募机构,私募管理人的身份决定了其参与各个市场的广度并不占优势,吸收资金的通路较窄,且以往的高杠杆投资亦受到限制。
同时,如今的债券投资越来越考验“真本事”,投研团队的宏观研究深度和水平对业绩影响很大,后者对人力成本的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