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考改革启示:公平透明,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基本前提

热点资讯2023-02-05 08:30:22智慧百科

杭州中考改革启示:公平透明,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基本前提

红星教育观察特约评论员

对于备受关注的杭州中考改革,如果是暂时还看不懂政策的家长,我们不妨换成高考来做一个类比。

如果你家孩子今年要考大学了,如何决定他读哪一所大学,现在提供两种方式:

第一,高考,一考定终身,一切交给分数决定;

第二,把孩子三年六个学期的期末成绩进行权重相加,再加一些综合素质测评得分,最终得出一个总分数,再由这个总分数决定你的孩子可以读哪所大学。

你认为哪种方式更优呢?

从理论上来说,第一种方式代表的是最传统的人才选拔方式。这种选拔从古代科举就开始了,金榜题名者佩花游街,名落孙山者则可能一无所有。它残酷,让人神经紧绷,甚至让人魔怔,比如中举后的范进。

此外,它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因为一些比如紧张、身体不适等主客观原因,考出来的分数,未必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能力水平。

第二种方式似乎更科学。综合素质评价,旨在打破“唯分数论”;六个学期期末成绩相加,更是为偶然的考试失误者提供了再来一次的机会。

杭州此前中考中的“名额分配招生”,就是采用的第二种方式。其中,初中若干学期学业成绩所占权重不低于95%,综合素质评价所占权重不高于5%,综合相加后,由初中学校择优推荐。这种方式,还有一个名字,叫“过程评价”。

但是,就在几天前,杭州宣布了中考新政,取消这种学期分数相加的方式,而是由中考分数决定。

新政官宣后,从杭州媒体的报道和社交平台的反响来看,家长几乎是集体欢呼。



这也正是本次杭州中考新政最值得玩味的地方:为什么代表先进改革方向的过程评价被摒弃?为什么传统的分数比拼却得到了家长的热烈欢迎?

我们来看杭州这次中考新政的相关细节。

杭州这次的中考改革主要动了这么几处刀:取消过程评价;取消初中学校推荐;取消5%的综合素质评分;取消了外籍华人子女中考加分

先说被取消的过程评价。如前所述,它代表的是先进方向,但不代表这种方式毫无问题。比如,它拉长了竞争的时间轴,用杭州家长的话说,“竞争从初一就开始了”,你要想在初三拿到高中分配的招生名额,那么,每学期期末都不可掉以轻心。简言之,一根弦要绷三年,家长和学生都不轻松。

其次来说被取消的5%综合素质评分。综合素质,这本身就是一个极难定义的词,有人可能精通诗词歌赋,有人可能擅长琴棋书画,还有人可能更爱搞发明,你说,谁比谁的综合素质更高呢?

当然,杭州一些学校也搞了一些标准出来。比如,看你是否在一些竞赛比赛中获奖。但是,这又衍生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了拿到这个占比5%的综合素质评分,不少家长只能带着孩子卷比赛、卷特长。很显然,不只是加重了焦虑,也加重了负担。

再说被取消的初中学校推荐。虽然我们不能凭空臆想这种推荐就一定会带来不公平,但是,若细品“择优推荐”这几个字,它难免让人想象,“同等条件下,会不会有校长或者老师优先推荐了自己喜欢的学生或者是有利益关联的学生”。

换句话说,政策本身未必有问题,但是给人想象空间这本身就是问题。一个优秀的令人信服的规则,就应该是连这种想象空间都不该留。一切竞争规则都该放在台面上,大家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展开游戏竞争,赢者上,输者下,谁都没话说。

所以,尽管“一考定终身”的问题也很多,但是从家长们的欢呼不难看出:两种模式,两相对比,家长们更在意的是竞争是否公平。



图源摄图网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杭州本轮中考新政定义为“改革失败”,更不能定义为这是“开倒车”。相反,我们应该为杭州主管部门这样的“折腾”点赞,为先行先试点赞,为敢于探索点赞,为力求公平点赞。只是,任何一个新政策新改革都可能会在执行中遇到问题,没关系,发现问题,那就解决问题。这样的施政态度,当然值得赞赏。

但是,我们也不能回避在这次改革中暴露出的问题,更要正视由此带来的启示——任何改革,尤其是在教育这种涉及千家万户、影响面巨大的领域中的改革,除了要考虑政策理念的先进性,更要考虑政策在实际落地操作中的公平性。

本文标签: 高考  杭州  初中  招生  中考改革  教育改革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