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文夕
官方多次提及的推进全面电动化即将落地。2月3日,包括工信部、交通部、财政部在内的八部门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试点期为2023-2025年。
八部门提出,在试点区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显著提高,公共领域力争达到80%。这也意味着,全面电动化将从今年开始推行。工信部此前曾提出,到2035年我国公共领域用车将全面实现电动化。
同时,八部门也鼓励新技术模式创新,支持换电、融资租赁、“车电分离”等商业模式创新。目前已有多家车企与新能源产业链巨头相继加入换电大潮。有机构此前预计,到2025年,结合电力收入,整个换电产业链合计规模将达到3321亿。
年内开启试点
据了解,八部门此次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试点期为2023-2025年。
具体拉看,八部门提出了三大目标,其一是车辆电动化水平大幅提高。试点领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显著提高,其中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领域力争达到80%。
另外,建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其中,新增公共充电桩(标准桩)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标准车)比例力争达到1:1,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车位占比预期不低于小型停车位的10%,形成一批典型的综合能源服务示范站。
此外,八部门还提及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即建立健全适应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的智能交通系统、绿色能源供给系统、新型信息通信网络体系,实现新能源汽车与电网高效互动,与交通、通信等领域融合发展。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快速换电等新技术应用有效扩大,车网融合等新技术得到充分验证。
早在2021年5月25日,工信部便制定了《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计划》。根据相关规划,到2035年,国内公共领域用车将全面实现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
而近期,有相关省份已经开启推行全面电动化。1月29日,浙江省印发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推进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公务用车除特殊场景外新能源汽车采购占比达到100%,支持新能源汽车在环卫、邮政、港口机场等领域应用。
车桩比有待提升
去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实现大幅提升。乘联会数据显示,去年1-12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649.8万辆,同比增长96.3%,市场渗透率达到27.6%,较2021年提升12.6个百分点。乘联会专家团队预测,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850万辆,市场渗透率将达36%。
与之相对应的,充电设施设施却仍然是推行全面电动化的短板。中原证券此前一份研报数据显示,截止去年前三季度,国内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448.82万台,同比增长101.9%。但同期,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149万辆,车桩比达到2.56:1,虽然相较于2021年同期3.05:1车桩比,“用桩”紧张得到缓解,但就距离此前多部门提出的到2025年车桩比达到1:1的平衡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此次八部门提出,推动充换电设施纳入市政设施范畴,推进充电运营平台互联互通,鼓励内部充电桩对外开放。同时,鼓励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建设一批集充换电、加油等多位一体的综合能源服务站。建立形成网络完善、规范有序、循环高效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和处理体系。
此外,八部门还提及,优化中心城区公共充电网络建设布局,加强公路沿线、郊区乡镇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际快充网络建设。充分考虑公交、出租、物流、邮政快递等充电需求,加强停车场站等专用充换电站建设。
换电模式有望放量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八部门重点提及,支持换电、融资租赁、“车电分离”等商业模式创新。开源证券分析认为,换电模式优势显著,其在补能时间、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排除安全隐患、缓解用电压力、土地坪效等方面存在诸多优势。
实际上,基于换电模式的比较优势和商业价值,2021年以来,包括上汽集团、吉利汽车、宁德时代和协鑫能科等主机厂和新能源产业链巨头相继加入换电大潮中,有望加速换电行业发展。
根据已公布的换电站建设计划,至2025年,国内换电站存量有望突破30000座。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止到2022年12月,仅蔚来、奥动新能源、伯坦科技3家企业在国内建有乘用车换电站1973座,较2021年底1298座增加了675座。现有换电站数量与规划数量之间差距较大,换电站行业有望进入高速成长期。
方正证券此前预计,到2025年换电乘用车销量超280万辆,换电商用车销量50万辆,配套换电站需求约28000座,对应765亿市场规模,配套电池需求约55GWh,对应388亿市场规模,并对应电力收入2168亿,产业链合计规模约3321亿。
编辑:舰长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