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女性时尚2022-12-09 12:26:41智慧百科

连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风风火火的世界杯已经过了一半。

要说和往年有何不同,「政治」被抬上了明面。

甚至,有媒体直言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政治化的一届


前有伊朗队拒唱国歌,声援反头巾运动。

后有德国队捂嘴,抗议国际足联禁止球队佩戴彩虹袖标。


这些举动得到了世界各地大量的支持。

但,反对质疑之声其实也不少。

指责伊朗队「丧失国家荣誉感」「被西方利用了」。

指责德国队把政治正确带到赛场。


两支队伍被淘汰后,更是引发了一波群嘲。

不少人把抗议行为和输球结果联系到一起,表示:爽了。



日本、卡塔尔球迷捂嘴嘲讽德国队

这几番争议,无非因一个问题而起:

体育,该不该牵涉政治?

或者说,体育真的无关政治吗?

先别急着下结论。

一部新片,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有意义的思考——

《奥嘉》

Olga



15岁的奥嘉,是乌克兰体操队的王牌选手。

别人做不到的高难度动作,她信手拈来。

别人结束训练后,她独自练习到深夜。


这样一个拼命的姑娘,本来星途璀璨。

然而,一场意外,改变了她的轨迹。

这天夜晚,母亲开车接奥嘉回家。

平静的车内,两人聊着天。

突然,一阵强烈的撞击让她们头晕目眩。


母女俩还没反应过来。

那辆车又加速向她们冲过来。

奥嘉的手臂被碎玻璃扎得血流不止

所幸,她们加速逃离,捡回条命。


谁想置她们于死地?

原来,奥嘉的母亲是一名记者。

曾经揭露政府腐败,导致出现大批烂尾楼的黑幕。

还公开发表过反对总统的言论。

因此被乌克兰当局视为眼中钉,派人追杀


奥嘉的母亲不是唯一一个发声者。

此时的乌克兰民众,不满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的决策。

纷纷走上街头进行抗议,冲突一触即发。

这样的环境太危险。

为了让奥嘉潜心训练,母亲把她送到了瑞士。

这个以「绝对中立」闻名的国家,同时也是奥嘉已故父亲的祖国。


由此,电影开始采用双线叙事。

明线,是奥嘉在瑞士体操队的生活。

她把所有的时间都倾注在训练上。

天没亮就开始晨跑、日常操练。

除了赢得金牌之外,她没有其他想法。

暗线,则是故乡乌克兰基辅日益激化的时局。

人们被打倒在地,鲜血直流。

现场变成了一片焦黑的废墟。


两条线重叠,便是奥嘉身在国外,却备受煎熬的内心。

一开始,她有意逃避祖国正在发生的事。

打电话给母亲时,不愿意听到那边的混乱。

还指责母亲一心只顾抗议活动,忽视了自己。

母亲也对奥嘉感到失望。

作为乌克兰人,女儿居然对国内发生的事无动于衷。


她不知道的是,奥嘉已经不是乌克兰人。

为了加入国家队,前不久她已正式改为瑞士籍。


但随着欧洲杯的到来,奥嘉不得不直面一切。

昔日一同在乌克兰训练的好友,带来故国的消息。

乌克兰的局势越发紧张。

警方开始无差别逮捕他们认为可疑的人。


奥嘉听着朋友讲述:

她替示威者送水、食物、毛毯;

她和人群一起点亮手电唱歌……

奥嘉忍不住畅想自己也在现场。

长久以来,她刻意忽略的爱国之情再也无法掩饰。


而让奥嘉的态度发生决定性转变的,是好友在赛场上的一个举动。

她在众目睽睽之下离开了比赛区域。

走到场馆中央,大声为自己的国家呐喊。


奥嘉几乎控制不住自己的步伐,她本能地想冲上前去。

她知道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可是被教练拦了下来。


她最终以完美的表现赢得了冠军。

但并没有丝毫开心可言。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母亲。

乌克兰的事态骤然恶化。

奥嘉好不容易和母亲通上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在奥嘉的再三要求下,母亲露出了那张「可怕」的脸

那是她死里逃生的证据。


终于,奥嘉决定回国。

教练劝她,不要白白浪费了好资质。

不要意气用事拿自己的前途做赌注。

但只有奥嘉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她表面顺从,晚上却偷偷跑到训练馆。

一次又一次,用起跳的方式加重脚伤。

电影结尾,导演用了一个特效剪辑的长镜头

我们看见奥嘉跳下双杠,却迟迟不见她落下。

画面再定住,已是几年后。

乌克兰,春光明媚。

奥嘉已回到故乡,成为一名体操教练,和好友过着平淡的生活。

全片最后一个镜头,奥嘉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人们常说体育无关政治,但很显然,这句话在奥嘉身上不成立。

她的生涯几次起承转合,皆因政治而起。


运动员,首先是一个人。

一个人必然出生、成长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有自己的三观和倾向。

而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也正在于,纯粹从奥嘉的视角出发。

让我们看到了个体心中的纠结,以及随之做出的选择。

一次,奥嘉与身在乌克兰前线的好友发生了争吵。

对方告诉她,太多人无辜死去,自己累了,想退出了。

奥嘉听罢,开始说出一些大道理,告诉好友不要懦弱,不要认输 。

怎料,被好友回怼到语塞:你坐在你那漂亮舒适的房间里,有什么资格指责我?



是啊。

面对正在发生的苦难和不公,难道她就该这样隔岸观火吗?

正如奥嘉母亲面对女儿的劝阻,脱口而出的那句:

难道要我坐在那里,看人们被殴打吗?


其实,每个运动员都在进行政治表态。

有些运动员选择鼓起勇气,直白表露自己看到的不公。

伊朗球员、德国球员、奥嘉的好友皆是如此。

也有信奉体育与政治无关的人。

奥嘉的前教练就是如此。

虽然从乌克兰队跑到了俄罗斯队,但他解释称只是为了比赛,并无其他动机。


可当运动员在赛场上为乌克兰呐喊时。

教练禁不住动容的神色已经出卖了他。

他也并没能做出口头上那样泾渭分明的区分。


而影片中,奥嘉所代表的是沉默的第三类人。


他们清楚自己的处境,但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或不敢发声。

最初她为了追求体育事业而离开乌克兰。

最后她为了乌克兰亲手毁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过程中,她始终是痛苦的。


电影中有一段情节的设计非常耐人寻味。

为了打败所有竞争者,奥嘉决心练习高难度动作。

教练表示她的能力尚且不够,让她做更简单的动作。

在这个片段中,奥嘉一共逆着教练做了四次高难度动作

尽管每一次都失败了,但奥嘉依旧不愿放弃。

导演并不仅仅是为了刻画人物固执的性格。

更是为了表达奥嘉的内心对掌握自己的渴望

她很清楚,乌克兰在风雨中飘摇,母亲和朋友安危不定。

她抗拒接受自己离开他们,追求体育的事实。

也抗拒接受那些让她迷茫又无能为力的状况。

作为运动员,她尝试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回掌控感。


她需要那一块又一块的奖牌。

这些能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

但是当她真的获得欧洲赛的冠军后,才发现自己一直走错了方向。


虽然《奥嘉》入围了戛纳电影节。

但评分在豆瓣上并不算高。

一些差评表示,不能接受将体育和政治放在一起,认为电影不伦不类、不够纯粹

并上升到创作动机层面的揣测。


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本身是见仁见智。

但给《奥嘉》贴上这些标签,未免太武断。

其实,与其说这是体育片,不如说是青春成长片

从他的拍法中也不难看出,导演并无意煽动。

甚至可以说太平静了。

它用极其内敛的方式,深入女孩的私人世界。

有时,仅仅靠声音上的设计去勾勒出她的想法。

奥嘉在教室中看乌克兰现场的视频时。

与队友发生矛盾,被教练训话。

真实环境中发出的声音,被消减到几乎听不到。

而与乌克兰有关的一切虽然遥不可及,却成了奥嘉世界中唯一的声音。


她一直试着去摆脱这种声音,心无旁骛地备赛。

但这种微妙的纠结,恰恰揭示了她的心之所向。

巧的是,戏里戏外也形成了互文。

饰演奥嘉的Anastasia Budiashkina,现实生活中也是一名乌克兰体操运动员。

她经历过两场战争,一场便是电影中提及的。

另一场则是 电影上映的几个月后爆发的俄乌战争。

她 一度和几个马戏团艺术家一起躲在公寓里,轰炸声此起彼伏。

后来,逃难到了波兰。


所以,回到开头的话题。

体育与政治无关,恐怕只是个理想化的愿景。

尤其是在这个时代,更像是天方夜谭。

当然,这不代表体育就该沦为政治的秀场。

关键在于,中间的界限在哪里?

其实,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1936年,柏林奥运会。

德国纳粹政府通过政治运作、要求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等手段,狂揽33枚金牌。


希特勒参加奥运会典礼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

8名恐怖分子潜入以色列代表团驻地,枪杀两人后,劫持剩余人质。

他们要求以色列释放被关押的巴基斯坦人。

由于德国政府的不作为,最终11名以色列运动员全部被杀


黑九月组织的恐怖分子

政治暴力介入体育、绑架体育的事情已经太多太多。

这些行为让体育沦为政治的附庸。

抹杀了运动员的努力。

损害了比赛的公平性。

当然是不可接受的。


电影《慕尼黑》剧照

但,反观伊朗队、德国队。

许多人引用《奥林匹克宪章》中的 「反对体育运动和运动员滥用于任何政治或商业目的」来抵制他们的行为。

可是,他们何曾妨碍比赛?更不用说「滥用」了。

只是借助世界杯这个不可多得的平台,将声音传递给更广的人群。

而且,也确实做出了贡献。

这番发酵后,伊朗反头巾运动彻底引起舆论震动,全球瞩目。

抗争的伊朗女性们,被评为2022年度英雄。

多年痼疾开始有了改变的可能。

别忘了,《奥林匹克宪章》的重点在这几句:

「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

「以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

「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

这不正是发声的意义所在吗?


全文完。

本文标签: 奥运会  奥嘉  世界杯  体操队  乌克兰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