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鱼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流行鱼病的预防与治疗)

三农助农2022-06-16 11:06:23佚名

常见鱼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流行鱼病的预防与治疗)

(一)病毒性皮肤病

l.痘疮病

病原 痘疮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毒直径为0.07~0.1微米,通常由成群的球状病毒颗粒感染所致。

病症 早期病鱼体表出现乳白色斑点,以后变厚、增大,形成表皮的增生物。色泽由乳白色逐渐转变为石蜡状,长到一定程度后自行脱落,但又会重新长出。当增生物数量不多时,对病鱼无多大危害。如蔓延到鱼体的大部分,就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消瘦,并影响亲鲤的性腺发育。

痘疮病流行情况此病不常见,只有鲤鱼对这种病较为敏感,流行面不广,危害性不大。

防治方法 (1)将病鱼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转愈。 (2)每立方米水体用0.4~l克红霉素全池泼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2.鲤水肿病

病原 此病是由病毒和细菌双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初步诊断为鲤春病毒。细菌主是点状产气单胞菌。病毒是原发性病原,细菌是继发性病原,不利的环境因素是催化剂。

病症 (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鱼皮肤和内脏有明显的出血性发炎,皮肤红肿,身体的两侧和腹部由于充血发炎,出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浮肿红斑。鳍的基部发炎,鳍条间组织破坏,形成蛀鳍,肛门红肿外突,全身竖鳞,鳃苍白,全身浮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有侧游现象,有时静卧水底,呼吸困难,不食不动,最后尾鳍僵化,失去游动能力,不久死亡。急性型的病鱼一般2~l4天即可死亡。

(2)慢性型:开始皮肤表层局部发炎出血,表皮糜烂,脱鳞,而后形成溃疡,肌肉坏死,邻近组织发炎,呈现红肿,有时局部竖鳞,鳍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发病过程长,可拖至45~6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肿,腹腔积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现竖鳞。流行情况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水肿病的发生,主要在危害2~3龄鲤鱼,在鲤鱼产卵孵化季节,最为流行。病鱼池的鲤鱼因该病死亡率可达45%,最高达85%,成鱼饲养池的鲤鱼,死亡率也可达50%以上。

防治方法 (1)严防鱼体受伤,受伤鱼不能用作亲鱼,更不要将受伤鱼和健康鱼-起混养。 (2)产卵池要挖除污泥,并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 (3)每立方米水体用氯霉素50克,浸洗病鱼24小时。 (4)对患病鲤鱼,每尾体重l50~400克个体,注射土霉素3毫克。 (5)每千克饵料中加土霉素l.8克做成颗粒饵料,每50千克鱼每天投喂颗粒饵料l.5千克,连喂8天。 (6)用l/20000的高锰酸钾涂擦患处,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细菌感染。

(二)细菌真菌性皮肤病

l.白皮病

病原 此病是由白皮极毛杆菌所引起的。

病症 开始发病时,尾鳍末端有些发白,随着病情的发展,迅速蔓延到鱼体后半部躯干,蔓延的部分出现白色,故又称白尾病。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不久病鱼的头部朝下,尾部向上,在水中挣扎游动,不久即死去。

流行情况此病传染性大,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养殖场的鱼种培育池,主要危害鲢、鳙鱼的夏花鱼种,夏花草鱼为次,流行季节以6~7月最盛,这时正是夏花分塘时期,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病菌乘机侵入,引起该病的流行。一般死亡率在30%左右,最高的死亡率可达45%以上。该病的病程较短,从发病到死亡只要2~3天时间,对鱼种生产威胁较大。

防治方法 (1)在牵捕、运输过程中操作要细致,避免鱼体受伤。 (2)鱼种放养前或发病初期,可用金霉素或土霉素水溶液浸泡鱼体半小时,药液浓度是每立方米水用金霉素l2.5 克或土霉素25克。 (3)发病严重的鱼池,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l克或五倍子2~4克,全池遍酒。 (4)向病鱼池泼酒痢特灵,每立方米水用药0.3~0.5克。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