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中国养猪业可谓风起云涌,经历了非洲猪瘟的侵袭,也经历了历史最高猪价的洗礼,生猪养殖企业在闯过“鬼门关”的同时也赚得盆满钵满,大型养殖头部企业在巨量资本的加持下迈开了开疆拓土、不断扩张的步伐。正如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张桂红教授在猪兜TV直播时表示,在头部猪企的带领下,中国养猪业或将用5年的时间走尽美国30年的规模化发展道路,迈向寡头时代。
规模领先,产业集中度向头部猪企靠拢
头部猪企公开的数据显示,牧原股份2020年出栏目标为1750-2000万头,2021年出栏量将达到4000-5000万头;温氏2020年出栏目标为1200万头,2021年的出栏目标为3000万头;正邦科技2020年出栏目标为1000万头,2021年出栏量将达到2500万头,新盼望2020年出栏目标为800万头,2021年出栏打算为2500万头。
也就是说,仅牧原、正邦、温氏、新盼望4家企业加起来,2021年的生猪出栏目标就要达到1.3亿头。另据农业农村部10月份监测数据显示,我国生猪存栏量达3.87亿头,产能恢复到2017年的88%,而11月份数据显示产能已恢复到90%,则生猪存栏量已达到3.96亿头,根据全国生猪产能将决心下一年的生猪出栏量来计算,预计2021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可达到4亿头左右。以此推算,这四家头部猪企2021年的出栏量将占比全国出栏量的32.5%,规模化集中度可见一斑。
而另外一份数据显示,养猪企业对于未来五年的生猪养殖都有了规划和布局,按照养猪头部企业的未来规划,经过五年左右的发展,预计到2025年左右,温氏、牧原、正邦、正大、中粮、新盼望、天邦、双胞胎、德康、海大、唐人神、傲农、京基智农13家猪企的出栏目标合计2.94亿头,市场集中度也将从2018年的不足10%,发展到预计2025年的42%。
12月15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在生猪生产形势新闻通气会上透露,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均已恢复到常年水平的90%以上,2020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将达到57%,而相关数据也显示,牧原、温氏、新盼望等头部企业十年间迅速扩张,从7%的市场份额,发展到养猪业总体市场份额的33%以上(见图3),这也意味着大企业崛起、散户的规模不断缩减,养猪规模正在向大型集团企业集中。
经历了2018年非洲猪瘟的洗礼,养猪企业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机遇和挑战,中小散户经受不住疫情的打击纷纷退出,而头部猪企则投入了生物安全设备和智能化设施而幸免于难,抓住了这次疫情所带来的超高盈利期疯狂扩张、迅速崛起,并进一步“跑马圈地”的扩大产能。可以说,在规模化养殖的进程中,非洲猪瘟无疑是个关键的“转折点”,馈赠了头部企业快速扩张和发展的契机,这也为寡头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资本加持,资金投入成就头部猪企
养猪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生物安全措施的建立更需要资金积累,资本加持成为了上市企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无疑使之成为这一轮红利中的最大获利者。
非洲猪瘟成就了牧原的猪业霸主地位,在发生非洲猪瘟的一两年间,牧原市值也从2018年12月567亿激增至2020年7月超2500亿元,增长超过340%。在2020年6月发布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中,秦英林家族以2416亿财富跃居前五名,超过丁磊,与马化腾、马云齐名,成为当之无愧的A股新“猪王”。同样在富豪榜上我们也看到了新盼望、温氏等头部猪企的身影。
获得资本的青睐后,头部猪企将资金投入到了养猪生产环节,并不断在全国投产建场、扩大产能,占据市场,巩固其在猪业中的头部地位,努力为下一次的挑战做好积淀,以期瓜分更大的市场“蛋糕”,来争抢新一轮猪业的霸主。
政策倾斜,养殖门槛进步,推动养猪规模化发展
2020年农业农村部加大对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金融政策上,中央财政对种猪场和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馈赠贷款贴息;环保政策上,对年出栏5000头及以上的生猪养殖项目,探索开展环评告诉允诺制改革试点;土地政策上,允许操作基本农田和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以上政策的种种支持,都表明了国家对于生猪养殖标准化进程的推进,加快规模化养殖的提档升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进步了生猪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同时也加速了头部猪企扩张的步伐。
科技引领,头部猪企科技驱动产业升级
大型企业集团凭借硕大资本投入,引入了智能化设备助力生猪生产和产能恢复,成功摆脱非洲猪瘟的阴影,并不断尝试数字化建设,推进产业迭代升级,引领行业向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快速迈进。
仅2020年,涉足楼房养猪的企业有牧原、温氏、新盼望六和、天兆猪业、扬翔、罗牛山等,投资总金额在100亿元以上。除了自动化的投料媳阋顺,还配备有空气过滤媳阋顺、除臭净化媳阋顺、物联网环境监测、机器人巡检等AI智能设备,减少了人员和进出物料的污染,也大大进步了养殖效率。头部猪企的科技化引领,再一次掀起了行业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也为行业树立了科技风向标。这些集规模、资金、优势于一身的头部猪企,也将掌控着未来科技更新、智能化发展、产业升级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