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豆
性味:甘,平。
归经:脾、胃、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豆科植物大豆Gycin emax(L.)Merr.的种皮黄色的种子。
形态特征:种子黄色,黄绿色。种皮薄,除去种皮,可见2片子叶。黄绿色,肥厚。质坚硬。气微,具豆腥味。
黄大豆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90g;或研末。
外用: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黄大豆的功效主治
功效:宽中导滞,健脾利水,解毒消肿。
主治:用于食积泻痢,腹胀食呆,疮痈肿毒,脾虚水肿,外伤出血。
黄大豆的配伍
1、治单纯性消化不良:黄豆500g,血藤5kg。将血藤煮取汁,浓缩前把磨好的豆浆倒进血藤汁中煮沸20min,过滤去渣,浓液焙干研粉备用。小儿每次0.5-1.0g,每日4次。(《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2、治痘后生疮:黄豆烧研末,香油调涂。(《纲目》)
3、治诸痈疮:黄豆,浸胖捣涂。(《随息居饮食谱》)
黄大豆的相关论述
论黄大豆生熟性味不同,黄宫绣:黄大豆,按书既言味甘,服多壅气,生痰动嗽。又曰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其理似属两歧。讵知书言甘壅而滞,是即炒熟而气不泄之意也;书言宽中下气利肠,是即生冷未炒之意也。凡物生则疏泄,熟则壅滞,大豆其味虽甘,其性虽温,然生则水气未泄,服之多有疏泄之害,故豆须分生熟,而治则有补泻之别耳。用补则须假以炒熟,然必少食则宜,若使多服不节,则必见有生痰壅气动嗽之弊也。(《本草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