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数字赋能 为食品安全上一道智慧“保险”

三农助农2022-09-11 12:00:56未知

中经评论:数字赋能 为食品安全上一道智慧“保险”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大众卫生健康意识的显著提升以及“云端”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对“数字食安”起到了庞大的助推作用,成为食品安全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抓手。但这些都还只是个开始,因为“数字+食品安全”不是简单的叠加组合,而是要在供给侧形成合力,真正实现“1+1>2”。

  “舌尖上的安全”,关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也是食品性业安身立命的根本。近日,在第十三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数字食安”成为与会嘉宾探讨中出现的高频词汇之一。

  数字赋能,护航食品性业创新升级,为食品安全装上一道更为规范化、智慧化的“保险”。

  一方面,随着科技发展、消费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大众越来越关心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食品生产业态日趋复杂、食品安全风险点更加隐蔽,以往的生产方式和监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企业和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新需求。这就需要食品性业与时俱进,创新食品安全生产、监管手段,以“数字赋能”,共同建设“数字食安”生态圈。

  近年来,我国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源头治理行动,强化执法监管力度,全面构建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为推动食品安全数字化监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提出以食品安全为重点的智慧监管工作部署,明确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框架。

  在数字赋能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各地做了不少有益探索。去年,浙江省推出“浙食链”溯源码,消费者通过扫码便能掌握商品的出厂检验情况、监督抽检结果,以及合格证明、消毒证明等信息;厦门市目前将10.5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52.5万种食品纳入追溯系统,追溯覆盖面超过90%。

  企业也在积极参与“数字食安”建设,推进相关应用场景的开发。数字智能取餐柜,提高了外卖配送的便利程度,让“无接触配送”更安全、更规范;自动配送车实现室外全场景配送,成为保障外卖配送“最后三公里”的新助力。可以说,为了满足不断更新的食品安全需求,政策制定者和市场主体共同推动着食品产业数字化的蓬勃发展。

  食品安全建设永远在路上。目前,虽然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数字化成就有目共睹,但食品性业依然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如局部地区部分食品重金属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致病菌污染以及新的潜在风险。为此,餐饮企业要始终把食品安全作为发展的“高压线”,借助大数据跟踪和分析、线上远程验证等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式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如此才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赢得更多消费信心。

  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应继续深耕“数字食安”建设,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要运用数字化手段,建立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销售可完全追溯的全链条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打造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数字化食品安全生态圈。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大众卫生健康意识的显著提升以及“云端”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对“数字食安”起到了庞大的助推作用,成为食品安全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抓手。但这些都还只是个开始,因为“数字+食品安全”不是简单的叠加组合,而是要在供给侧形成合力,真正实现“1+1>2”。

  面对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食品性业各相关主体要做的是,助力“数字食安”体系建设,真正实现食品安全智慧生产管理,让“数字食安”不仅仅是热议词汇,更成为保障百姓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标签: 安全  保险  智慧  食品  评论  数字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