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养殖技术及石蛙常见疾病防治技术

三农助农2022-03-16 01:28:05佚名

石蛙养殖技术及石蛙常见疾病防治技术

石蛙因为肉味鲜美,生长速度快而且个大,是主要的食用蛙类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项目,而且石蛙的养殖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石蛙养殖技术及石蛙常见疾病防治技术。 一、石蛙的生长习性 石蛙喜在潮湿安静、少光、近水源、阴凉的山岩石壁下穴居,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夜间是活动的盛期,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拖对等行为,喜食蚯蚓、蛆虫、蚱蜢、蚁类、泥鳅、河蟹、蝼蛄等活饵,为冷血变温动物,当水温降至10℃,进入冬眠,冬眠期约为4个月,冬眠后体重将会有适度的减轻,一般在4月就开始发情,每次排卵量为1000-3000粒,蛙卵通常在8-20天、孵化成蝌蚪,蝌蚪喜欢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缝内或碎石堆中,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60-75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二、石蛙养殖池建设 1、种蛙池: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2、孵化池: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蝌蚪池:面积3~8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4、幼蛙池: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5、其他要求:石蛙的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三、石蛙的养殖技术 1、种蛙选择: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 2、种蛙培育: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冬季在温度达到12℃以上时应保持喂食,减少冬季体内能量的消耗,保持石蛙的生长和性腺的良好发育。 3、配种产卵:石蛙通常在4月份,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20只,种蛙一般在夜间9时后抱对,配种母蛙于清晨4-7时排卵,一般每次产卵300-500粒,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要搅动,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要避免干扰。 4、人工孵化:石蛙受精卵开始发育至蝌蚪孵出阶段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整个孵化过程中应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蛙卵消毒、孵化池增氧等技术要求。 5、蝌蚪饲养: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其卵经人工孵化10~15天可以孵出蝌蚪,小蝌蚪孵出后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到了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 6、幼蛙饲养:幼蛙饲料有蝇蛆、黄粉虫、蚯蚓等运动性饲料。管理上要注意保持池周安静、光线暗,白天采取避光措施,池水深一般为10/15厘米,水质要求与蝌蚪期相同,禁用含氯自来水,换水视水温、水质变化定,20~26℃时每天换水一次,气温超过37℃时,水深保持10-20厘米。 7、安全越冬:蝌蚪的越冬可在室内进行,越冬时水深保持20厘米,采用常流水,蛙池加盖,保温等防冻措施。幼蛙冬眠一般水深为15厘米左右,以不淹没洞穴为宜,并留有一定的陆地,遇低温、冰冻天气,也应有塑料薄膜加盖保温防冻措施,越冬时应保持环境安静,防御敌害,防止水质变坏。 四、石蛙病害防治技术 1、车轮虫害 【危害特征】车轮虫害主要危害蝌蚪,症状是体表及鳃的表面呈现有青灰色斑,或尾部发白,这是由患病蝌蚪分泌的粘液和球死表皮所形成的,此病以5~8月流行最盛,且多发生在密度大,蝌蚪发育缓慢的池中,虫体寄生鳃上时,使呼吸困难,浮于水面,进而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①放养前用聚维铜碘彻底清塘消毒,控制放养密度,经常保持水质清新,可预防病发生。②治疗可用0.5ppm硫酸铜和0.2ppm硫酸亚铁合剂(总量浓度为0.7ppm全池泼洒)。 2、气泡病 【危害特征】气泡病主要危害蝌蚪,症状是腹部膨胀如球,失去平衡,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抢救则造成死亡,多发生在水温高,池水氮素含量高的水泥池,使蝌蚪气体交换失去平衡,肠内、鳃、皮肤的血管内含有过量气体。 【防治方法】①最有效是换水,首先将病蝌蚪移入水质清新的水域中暂养1~2天。②高温期间要保持有充足的常流水。 3、水霉病 【危害特征】水霉病主要危害蝌蚪,症状是患病蝌蚪体表水霉菌丝大量繁殖生长,如旧的棉絮状的白毛,常在池边缓慢游动。当引起任何外伤之后,伴随蝌蚪拥挤,水解酶,使伤口难以愈合,使蝌蚪焦燥不安,食欲减退,衰竭死亡,此病以冬末早春流行最盛。 【防治方法】①用聚维铜碘彻底清池消毒。②拉网、转运操作尽量仔细,勿使蝌蚪受伤。③用红霉素0.05~0.01ppm,全池遍洒。④用1.4~3Ppm五倍子全池泼洒。⑤放在二十万分之二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洗30分钟。 4、胃肠炎病 【危害特征】胃肠炎病主要危害蝌蚪,症状是患病蝌蚪,肠胃发炎充血,肛门周围红肿,此病发生快,危害大,常发生在前肢长出,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发生变化时。 【防治方法】①放养蝌蚪前对池子用聚维铜碘彻底消毒。②饲养过程,定期(满15-20天)对饵料台及周围和8~10ppm漂白粉消毒。③发病蝌蚪可用0.05~0.1%的食盐水浸洗15~30分钟 5、出血病 【危害特征】出血病主要危害蝌蚪,症状是患病蝌蚪腹部尾部有出血或斑块,肛门周围发红,在水面打圈,数分钟后下沉死亡。此病多发生在出后肢的蝌蚪。 【防治方法】用1ppm聚维铜碘全池消毒。 6、红腿病 【危害特征】红腿病主要危害幼蛙与成蛙,症状是患病蛙后肢无力,发抖、腹部和腿部皮肤发红,肌肉呈点状充血,头部伏地,不吃不动,3~5日内死亡,此病危害大,传染快可造成大批死亡,常在养殖密度大,水质条件差的池中发生。 【防治方法】①定期进行池水消毒,改善水质条件,能有预防效果。②病蛙用10~15%的食盐水抹擦患部可治愈。③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遍洒,使池水浓度为1.4ppm。④用3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洗5~10分钟,然后注射庆大霉素(4万单位)2-4毫升,次日再重复治疗一次。⑤用20ppm呋喃唑酮浸洗20~30分钟,均有一定的疗效。 7、烂皮病 【危害特征】烂皮病主要危害幼蛙与成蛙,症状是初期蛙头,背、四肢等处皮肤失去光泽,同时出现白斑,后表皮脱落,腐烂,3至4天后现白色内皮,7天左右内皮脱落露出红色肌肉,此病蔓延甚快,10天左右池中大部分蛙可同时发病,死亡率极高,主要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尤以100克以下的幼蛙发病率较高。 【防治方法】①饲料要多样化,加强营养。②补充VA,可投喂VA胶囊或鱼肝油。或水产用或禽用多种维生素。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石蛙养殖技术及石蛙常见疾病防治技术,石蛙是我国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A、B1、B2、C及尼克酸,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养殖前景,需要我们重视日常的养殖管理技术。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