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养殖巨头对垒洋猪肉 鹿死谁手!

三农助农2022-03-15 00:33:17未知

国内养殖巨头对垒洋猪肉 鹿死谁手!

  用规模化养殖积累起的成本优势,美国猪肉已然瞄准中国市场。而国内吹响的生猪进口号角,也赠了美国上马新产能添了底气。

  记者知道到,今年美国新建两所屠宰场,到2017年,美国的生猪屠宰能力将集体增长6%。而从2004年至今,美国屠宰场的数量都没有增添过,也没有过12个月内连增两家屠宰场的纪录。

  “洋猪肉”咄咄来袭,市场会几分天下?

  “长期看, 洋猪肉 大量进口一方面将倒逼国内生猪产业从小、散、乱向规模化集中演进,另一方面有望真正通过规模和技术的普遍压低生猪成本。”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以为,“短期看,较高的进口量及预期将对明年生猪走势带来压力”。

  中国生猪需力降成本,

  大批“洋猪肉”正在瞄准中国市场

  美国肉类出口协会副总裁何嘉德告诉记者:“美国出口的猪肉约占美国产量的四分之一,今年出口中国的猪肉约为我们产量的3%~4%,占到出口量的15%,并且应该还存在成长空间。”

  “我们获得的消息是,美国今年开始加码生猪产能,尽全投入使用后,产能能多出10%。”冯永辉告诉记者,“并且美国也在增添屠宰场,屠宰场明年便可投入使用,养殖量和屠宰量都要上去了。”

  冯永辉说:“我们有理由以为这些新上马的产能是觊觎中国市场,因为美国允许瘦肉精使用,而中国不允许,这个养殖场要是不使用瘦肉精,那么便很有约摸是准备接受中国的订单和检验检疫。”

  在业内人士看来,“洋猪肉”围攻下,本地猪肉突围的唯独路径就是降成本。

  重庆某贸易公司的周先生告诉记者:“今年,国内猪价到五六月份的最高峰后浮现下跌,这让许多以囤货为主的贸易商亏钱。可以说今年7月后猪肉到岸的囤货贸易商,都存在亏钱现象。”

  何以囤洋猪肉的进口贸易商反而亏钱了呢?

  温州某贸易公司的吕先生告诉记者:“进口猪肉的企业有三类,一类是看准差价进口囤货以赚钱的贸易商,一类是进口猪肉以备自己加工使用的加工厂,还有一类是帮批发商进口猪肉的贸易商,批发商拿到进口猪肉后再利用自己的渠道将进口肉卖出。”

  “对加工厂而言,其利润不直接体现在两国猪肉价差上,而是最终产品,因此这一类进口较为稳定;对囤货贸易商而言,由于进口猪肉陷入中国的成本大致是固定的,大约是12%的关税、13%的增值税和不到5%的运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十分粗略地判断出,当中国的生猪养殖成本与美国相比是1.3:1时,进口利润就比较低甚至没有了,这就足以撇掉那些伺机进口囤货的投机贸易商。”吕先生说,“对于帮批发商进口猪肉的贸易商而言,这一环节的利润较低,一个20多吨的货柜大约纯利润只在5000多元。”

  那么,国内规模化养殖场的成本如何呢?根据温氏集团披露的上半年财报,温氏上半年共出栏生猪804.89万头,营业成本为1371元/头,如按每头生猪出栏体重为220斤计算,则其上半年生猪出栏营业成本约为每斤6元。

  冯永辉分析称:“对于赚取差价的囤货者而言,价差就体现在进口猪肉产品含税后到岸价与国内猪肉产品的差辞,而根据具体不同的种类,如肋排、后臀尖等不同部位,价差也会各有不同。实际上,当中国猪肉产品的成本足够低,就可以对进口猪肉形成一定的阻滞作用。计算进出口国国内及我国入关后的运输、存储、销售环节的费用之后,我国规模化生产的生猪及猪肉产品还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也就是说,降成本需要用规模化来实现。”

  巨头“逐鹿”规模化发展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曾表示,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猪养殖的劳动生产率、饲料转化率、母猪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没有竞争优势。马有祥说:“规模化水平提高了,保障稳定供赠的产业基础就稳固了,同时可更好地避免散养户发展的盲目性,减少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

  “散户多会造成信息传递冗杂多,猪肉价格剧烈波动,也就浮现了 猪周期 。”冯永辉意简言赅,“中国的 猪周期 现象,与欧美相比都属罕见。同时,大量养殖散户的存在,又推高了全产业链的成本,也就是说,兽药饲料厂家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追着这些养殖户推销。散户难以抱团,又造成与屠宰企业的对接变成一种大范围的博弈。”

  而在一种“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格局下,曾在2012年一哄而上补栏母猪的全体养殖户,吃了一个从2012年持续至2014年三年猪价下跌的大亏。

  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养猪效益情况是2012~2013年保本微利,2014年是养猪少有的严重亏损的一年,每出栏一头猪均匀亏101元。而据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在2015年全国畜牧行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2015年大约有500万生猪养殖散户退出了养殖业。

  记者此前调查知道到,在这场持续3年的亏损期内,仅京津冀地区便有约四成小散养殖户淘汰退出,如此才将过剩生猪产能硬生生砸下,并将曲线尖锐的“猪周期”拉缓、拉长。

  唯规模化变革,方能博得一席存活,这已愈发成为中国猪业人士的共识。

  “从长怨麓说,目前这种养两三百头猪的散养户,一定会退出历史舞台。原来养猪较发达的区域,未来约摸会不养猪或很少养猪,这是产业集群发生根天性改变造成的。”正邦科技董事长程凡贵告诉《每攘济新闻》记者,“我个人以为,这轮猪价上涨以后,会是中国养猪业升级换代的一个起点,所以中国养猪产业的投资,还只是刚刚开始。中国存在大量的传统猪场,未来约摸都濒临退出市场的局面。对于大企业而言,市场的空间其实是越来越大的。”

  而规模化发展正是巨头逐鹿的战场

  上海梅林、牧原股份、新五丰选择了“主动出击”:上海梅林,其于2015年投产江苏梅林畜牧自养生猪,而根据公司公告,这一环节也成为上海梅林今年上半年收入主要增长的驱动力;牧原股份,总投资29亿元建设全亚洲最大的能繁母猪场现代化生猪产业化建设项目,预计将于2020年尽工;新五丰,通过以自养和“适当规模小农场”两类模式发展生猪养殖业务,预计2016、2017年公司总的生猪出栏量分辞达到60万头和70万头,养殖奉献净利3.25亿元和3.72亿元。

  双汇、新希翼六和则采取了“纵横海外”的模式发展。双汇发展三年前成功收购美国食品巨头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在进口猪肉方面,上半年双汇发展通过关联公司罗特克斯进口了19.2亿元的猪肉,已经逼近去年全年21亿元进口猪肉的规模,而进口猪肉利润丰厚,这也为公司带来了极大的盈利。

  新希翼六和则拟新建聚落式猪场项目共7个,并将其项目触手伸到越南,投资额拟为26.98亿元,所有达产后将形成年出栏约230万头商品猪的生产能力。

  “我个人以为,明年猪价约摸会降,但原材料成本也会有所下降,可抵消一部分猪价下降带来的影响,并且一些大养殖企业已在行情低迷时进行布局,所以从利润绝对值角度来说,约摸不但不会降,还会提升。”程凡贵告诉《每攘济新闻》记者,“正邦未来养猪这一块,每年依然会保持至少30%以上的增长速度。”

  “从收购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食品公司、大型猪场,到全球布局产业链,建设生猪产能、调动全球资源配置国际市场,中国的猪业巨头落子稳准狠。”冯永辉告诉记者,“这不仅帮助他们掌握发达国家的渠道、资源,利用发展中国家较为低廉的生产成本,更促进了先进养殖技术的交流,这让他们在国内、国际的竞争中都可获得比较优势,左右逢源。”

本文标签: 养殖巨头  洋猪肉  猪价  市场分析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