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始,这里堪称“橘子”洲头,红艳的柑橘尽染江天,因出口苏联声名大振而获国务院嘉奖;30年后,一场冰灾无情催垮了这片产业,不甘挫折的洲上人踊跃谋出路,毅然选择了生猪产业并一路高歌,进而敲开了致富大门;如今,面对因养殖而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洲上人又决然打响了生猪禁养的生态抢救和经济转型之战——
1月25日,极寒天气才走不久,天空一片晴朗。下午,记者走进樟树市洲上乡小洲村一幢三层楼的农家院舍,时而飘过的阵阵猪圈臭气,有些让人始料未及。“好在是冬天,换作夏天,预计你们更受不了这个气味。”洲上乡乡长肖义平指着20米开外的堆堆断垣瓦砾说道,“现在乡里的猪场大多都拆掉了,只剩少数待出栏的,不然这里真是臭气熏天,不敢带你们来哟”。
什么情况?
正在家带小孩的付姓女户主告诉记者,1个多月前,市乡两级工作组进村入户,与养殖户签订了禁养和拆除协议。而之前的几十年来,她家向来被周边的两处猪场包围,一年四季臭气哄哄,在夏天更是人与苍蝇抢饭吃,有时还得躲进蚊帐里去。“以后就好了,再不用受这‘气’了”,她笑着说道。记者离开时注意到,这户院子左前方的一口池塘,几近是黑水沉静,不见鸭鹅游戏。
环保调研:“整治好了就是功德一件”
位于袁河与赣江交织的沙洲地带的洲上乡,属沙壤土质,48平方公里,人口3.8万多,密度甚大。1992年,因遭遇罕见冰灾,乡里30多年的支柱产业——红橘种植基本毁灭。
可喜的是,洲上人不等不靠,主动向毗邻新干的乡镇学习和引进生猪养殖,并逐渐形成了养猪、贩猪、销售畜药一条龙的生猪产业链。全乡约15%的农户投入养猪,最高年出栏生猪15万头。长期以来,由于粗放管理和忽视环保,形成了房前屋后建猪场、人畜共居的生存现实,猪场粪污直排,地下水严重污染,河道阻塞,土壤肥力过剩,空气污浊不堪,村民只得饮用桶装水,农业灌溉也深受影响。伴之而来的是,群众反映趋烈、上访日增。
去年5月,樟树市领导带队到洲上乡调研全市清洁工程推进工作,见此情景,不由感喟:这里再不整治,定出大事。整治好了,就是功德一件。
其实,早在2011年,洲上已对养猪造成的生态污染引起警觉,并停止新建猪场;2013年,樟树则在全市范围着手开展生猪养殖污染整治,规划粪污排放。但眼前如此糟糕的洲上“猪患”,无疑坚定了决心者痛下“釜底抽薪”的决心。
2015年7月后,樟树持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严厉执行生猪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规定,配套出台退养奖补政策,设立污染管理财政扶助专项资金。
禁养拆除:“如此顺利始料不及”
2015年12月1日,樟树市拉开了对“生猪养殖和水库水质污染”全面集中整治的序幕。洲上作为全市首席个全区域禁养点,实施整治“帽子工程”, 对效果不力的,赋予诫勉聊天、问责免职。
12月3日,从市乡村组四级抽调300多名干部组成12个工作组进驻洲上,准备用1个月尽成入户做工作、签协议、拆猪场等诸项攻坚任务。“当时我是提心吊胆的,怕养猪户有抵触情绪,毕竟关停意味着暂时没了出路。”肖义平如是表示当时的感受。但事实大大出乎工作组的意料——在不到1周的光阴内,三项工作顺利推进,近1700户养猪户所有签订了禁养和拆除协议,无一处强拆、无一例上访。
“关键在于关停禁养顺应了民意。”樟树市生猪养殖和水库水质污染整治办尽职人朱孟平颇有感触地以为,绝大多数群众都形成了“要赚钱人就没法生存,要生存就必须关闭猪场”的共识,在财富与环保的天平上,洲上人将重心倾向了后者。
这个共识不啻为乡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也得益于乡里多次组织村干部和养猪户到外地学习退养禁养的做法。2014年,洲上乡动员拆除猪场0.6万平方米。去年,当地又拆除了4万平方米。
而樟树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让利于民”的禁拆原则,则让养猪户们切实感受到了温情。
记者在养猪户与乡政府签署的《关停禁养协议》《关停拆除协议》上看到,对在规定光阴内拆除猪场内隔栏、在限期内拆除猪场的,市财政按照面积分辞赋予一定数额的转产转岗扶助和奖补。养猪大户姜劲春一处800多平方米的猪场已所有拆除,扶助和补偿资金也已到位。他说,现在猪肉行情好,一年可以赚上几十万元至近百万元,虽说拆了心疼,但这也是为了我们和后代。何况政府还能一次性补偿这么多,我知足了!
朱孟平介绍说,奖补资金由市财政直接拨付到农户“一卡通”账户,及时兑现。
转产转岗:“一定能找岛奥产业”
禁养、拆除,对养猪户而言,等于“断”了财路。禁拆之后,前路何在?
洲上也曾经鸟语花香,具有种植中药和蔬菜的传统,转岗转业转产具备一定基础。更为珍贵的是,洲上人具有一种不怕挫折敢于重生的精神。政府调研禁养工作时尚存疑虑,生怕阻力大。但大伙打心底的一番话、那股劲感动了每位在场者,“当年红橘没了,我们找到了生猪;现在生猪没了,我们也一定能找岛奥的发展产业。”
这种自信自强,已悄然传播。
走进田段村的一家闹钟加工厂,这里琳琅满目地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产品及配件。养了10多年、年出栏过千头生猪的皮明珠已是这里的老板,这间厂房是他去年响应关停后改造猪场而成。谈及为何放弃老本行,已过63岁的老皮神色严肃地说:“土壤、水质、空气,这些都是最珍贵的财富,但是洲上却正在流失。再养下去,我们就对不住子孙后代啊。”他转而乐滋滋地介绍,现在这个小厂市场可不小,专接订单生意,基本零风险,20多种产品据说全都出口呢。转产七八个月来,纯收入达四五十万元,还调度了40多个村民就业。
老皮的出路算是自己找着了,姜劲春告诉记者他也准备重整猪场土地,种植枳壳药材,可更多的洲上人又将何去何从?
“我们现在考虑最多的是产业结构转型,引导禁养拆除户找岛奥的致富和小康门路,更不能浮现因禁返贫。”肖义平说,老皮的实践与姜劲春的心思多少代表了乡里对这个课题的规划——
土地还耕:38万多平方米的猪场关停后,部分土地通过“增减挂”,变建设用地为农业用地并予重耕,属房前屋后的栽种枳壳、车前草、板蓝根等中药材,属田野上的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
视情转产:部分猪场停养、拆除隔栏后,就地改造转产加工行业;
优势输出:勉励一些养猪经验丰富、资金充沛的村,由村干部组织率领养猪户,前往外省、外地找找“猪场”或陷入樟树市的适养区,“抱团”养猪,再造优势。
还洲上一片天蓝水绿气净,正是这次禁养拆除战的根本诉求。对于这幅蓝图,乡里这样勾勒:今年6月底关停所有猪场后,继而对污染了的水塘、沟渠进行全面清淤管理;通过樟树市第二水厂一期工程已铺设14个村进村主管的基础上,二期工程将推进剩余7个村的进村主管铺设工程,让全乡群众喝上安全洁净的自来水;把秀美乡村清洁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做好环境整治这篇文章。
洲上的第二次转型,第二次创业,期待你的闪亮而清新归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