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床是中国家具与传统建筑趋同的典型例子,在结构、工艺技术和装饰方法上都有极其相似的地方。
架子床通常有四或六根柱杆与床顶的横杆组成的框架结构,因为与木构建筑的顶架类似,所以叫“架子床”。
上方的挂檐与建筑中的楣子相像,床的四周设有围子与棂子板,做法与建筑中的栏杆相仿。
床是主卧中的重要家具,因此私密性较强,即使装饰得再美也不会有太多机会与外人分享或是向人夸耀。
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更迭中,床都是至关重要的家具之一,因为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在床上度过,所以架子床造型与细节设计同时也寄托了人们的福愿。
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总结出了一套非常科学的生活方式。
那么说架子床很科学的依据是什么呢?
首先,架子床有顶有柱,外形就像一间小屋子,睡在架子床上,就像藏匿于自己的小世界,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
其次,架子床四周有护栏,也给人一种安全感,床的左右也涉及的十分巧妙,让即使睡在床口的人,也不会又落下床的危险,给人心理上的人放松和安全感。
再者,架子床的中式榫卯结构,有着“万年牢”的美誉,因此,架子床是相当结实耐用。
另外,架子床多使用雕刻、镂花、拼接等工艺,多是能工巧匠的费心之作,格外精巧、美观。
最后,架子床有藏风聚气的功能,把空间缩小,使得一个人的睡眠更有安全感和凝聚一个人的气,不受到晚上凉风的侵袭。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和《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曾建议过,家里有条件的可以买个架子床来试睡一下,睡过架子床的大多不再想睡西式床了。
这也完全符合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生活习惯,那便是:
大睡架子床,小睡罗汉床。
罗汉床又叫“罗汉榻”,是左右和后面装有屏板但不带立柱顶架的一种床榻,是中国古代用以休息和待客的家具,被王世襄先生称之为“最理想的卧具”。
罗汉床由汉代的榻演变而来,其形制有大小之分,通常把较大的叫“床”,较小的叫“榻”,亦可说用在寝室供卧者曰“床”,用在客厅待客者则曰“榻”。
大罗汉床可坐可卧,一般正中放一炕几,两边铺设坐褥、隐枕,榻前常置榻凳或踏几,放在厅堂待客,作用相当于现代的沙发,床上的炕几既可凭依,又可放置杯盘茶具,犹如现代的茶几。
在广为流传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我们可以窥见到古人以榻或者罗汉床待客的场面,明初,人们待客的最高级别便是在罗汉床上,到了清代,这种礼仪已成为定式。
中国人的床,与西方不同,它不再是仅供栖息的家具,而成了一个充满了无穷生活意趣的生活艺术品。
中式床榻,倾注了匠人们很多心血,可谓张张有艺,件件显工。
中国人对待床的态度绝非只是一种睡眠的工具,而是将其上升到美学、心理,甚至哲学的层面,中国的床文化,也因此变得更为厚重而耐人寻味!
僅限交流学习
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