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籍贯指的是一个人出生时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本上的“籍贯”一栏就是这个意思。然而在古代,籍是籍,贯是贯,“籍”指的是役籍,即一个人从事的职业,分别有民、军、商、匠、儒、医、盐、乐、役等籍别。
古代的“贯”与现在的“籍贯”差不多,指的是一个人的祖辈居住地或出生地。从清代开始,乡贯和役籍开始合并,久而久之,“贯”与“籍”就很难分开了。不过,在特定场合“役籍”一词仍在使用,比如“党籍”、“军籍”、“学籍”。
籍贯又名祖居地或原籍,籍贯原则上一般从父,个别特殊情况从母系的,原籍地是原来的籍贯。籍贯直接按户口本上籍贯那一行进行填写。不知道怎么写,翻开自己家户口本就可以看到常住人口登记卡,出生地下面那一行就是籍贯。在填写籍贯时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祖父的长期居住地,大多数与祖父的出生地、户籍地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