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抗美援朝即将结束,为何苏联依然给我国提供30个师的装备

文化历史2022-07-12 09:25:59佚名

1953年,抗美援朝即将结束,为何苏联依然给我国提供30个师的装备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入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武器装备还十分落后,海军、空军、装甲兵等兵种才刚刚起步,都没有形成战力。所以伟人就和斯大林达成了一笔交易,我国以军事贷款的形式从苏联购买武器,装备入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但是到1953年抗美援朝即将结束时,苏联依旧提供给了我国30个师的装备,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新中国成立之后,要打抗美援朝战役,武器装备特别差,抗衡美军时吃亏,第一批志愿军入朝之后,普遍都感受到了美军火力要强于我军,新中国急需大量现代化武器的补充。

面对这种情况,伟人就向苏联提出,能不能以租借的形式,苏联向中国提供一批武器来装备中国人民志愿军。

武器租借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很普遍,是交战国减少自己战争开支的一种办法,而且普遍存在于盟国之间,战争结束后,租借方大都会支付一笔象征性的钱款。

但是斯大林却并不同意伟人的意见,因为苏联在战后也急需恢复,而偏向重工业的苏联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军火,于是斯大林为了苏联的经济生产,坚持向中国提供全价贷款的武器。后来,考虑到难兄难弟,贷款的钱也不用急着还,可以分批次还清,以物抵价,也可以事急从权,能够变通。


伟人虽然不愿意让新中国一诞生就背负上外债,但是前线的志愿军战士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受着火力不足带来的困扰,只能答应了斯大林的条件。

1950年周总理访问苏联,经过外交努力之后,这批军事贷款的武器,才折算成半价卖给我国。军事贷款的武器范围主要是陆军武器,大概有60个师的装备,其他还包括火炮、坦克、飞机等。

在整个抗美援朝的三年时间里,这些武器被源源不断地送到我国境内。在运输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小插曲,苏联运送给我国的武器装备,大多是苏联红军二战时用过的,一些坦克上甚至还残留着与德军作战的弹痕,只是刷了一遍新漆就交给我们了。


因为这种原因,负责接受援助的国防部,不止一次地同苏联顾问爆发争吵。即使这样,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苏联援助的这批二战武器,依旧在极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军在火力方面的劣势,大大减缓了志愿军在战场上所面临的困难。

志愿军入朝第一个月,苏联开始向我国进行交付,包括14万支步枪,2.6万支自动步枪,9千挺机枪,1.75亿发子弹。发动第二次战役的时候,前线志愿军战士以及二次战役后入朝的志愿军部队,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装备了现代化的苏式步兵武器。

到第三次战役的时候,苏联已经援助了志愿军36个师,这大大加强了志愿军的作战火力。志愿军入朝之初,只有少量地面炮,大多数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日系、美系,比如高射炮几乎全部都是日式炮,既难用,防空效果又差。


我们没有自行火炮和反坦克炮,也没有好用的防空炮,由于缺乏有效的反载具炮火,所以美军的坦克和飞机对我们的威胁巨大。

这一现状一直持续到1950年底,苏联援助的十个坦克自行火炮团抵达我国,向我国交付大量武器的同时,还参与训练了志愿军的坦克兵,提供了大量的反坦克炮和防空炮。

在苏联的帮助下,1951年志愿军组建了自己的反坦克炮兵与成规模的防空炮兵,而且参与前线指导的苏联教官,还手把手地将作战经验教给了我军,这些经验成为了志愿军宝贵的财富,对我们后来的部队建设影响也很大。

除了为我军提供反坦克和防空武器之外,苏联为了支援我国的进攻能力,1950年11月,还向我国出售了十个坦克团的装备,附带送给我们大量配套的维修器材和技术,包括三个大中型坦克修理厂的全套设备。


既然苏联人援助过我们装甲车辆,为什么在一些抗美援朝影视剧中,看不见我们自己坦克的身影呢?那是因为这些车辆装备都需要在后方进行训练,所以在我们所了解的志愿军历史中,很少出现他们的身影。满打满算,志愿军第一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只打了八个月,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这批坦克是1950年11月出售的,到我国之后还要对车组成员进行三个月的训练。

等真正我们自己的十个坦克团入朝的时候,已经是1951年3月了,第二批已经是1952年6月,由于朝鲜的地形十分复杂,坦克团配属的侦察兵往往要提前走十几里山路,为坦克侦察路况,遇到山洪暴发就必须停止,一路上还要躲美军的侦察机,所以行军异常缓慢。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作战,我们的坦克部队总结经验,开始分散配属给各步兵部队。

由于没有制空权,坦克也要和步兵一样夜间行进,而且必须有炮火掩护,作战条件可谓是十分严苛。

十个坦克团看起来很多,300多辆,但是分散给志愿军各部队,就有点儿杯水车薪的意味了,坦克部队的高光时刻集中在对峙时期,这一阶段的战斗为人所熟悉的,大概只有上甘岭和喋血岭,这两地都是山地坑道,属于阵地战,没有坦克发挥的空间,所以朋友们对志愿军的坦克部队不熟悉也是很正常的。

空军装备方面,一开始苏联人卖给我们的是米格9,后来由于志愿军太给力,1951年斯大林亲自给伟人打电话,提供给了我们米格15型号的战斗机372架,而且只收了运费。


我国用这批空军组建了六个空军师,苏联教官教得认真,我们的飞行员学得也快,原定一年的训练时间被缩短到了六个月,只可惜前线空军的配套设施没跟上,所以空军部队入朝也比较晚。

斯大林去世之前卖给我们的苏联最先进的伊尔轰炸机,这是苏联唯一一次提供给我国在役的最新装备。

原本我们给苏联人的60个陆军师的订单,现在还有30个师的装备没有交付,时间已经推进到了1953年斯大林去世,那么另外30个师的装备去哪儿了呢?

另外30个师的装备,苏联人没赖账,我们也没忘,关键是是苏联人的产能不够了。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一向以重工业生产和钢铁洪流留名青史的苏联军工生产,竟然还有产能不够的一天。


原因是斯大林低估了二战对苏联内部生态的破坏,高估了苏联兵工厂的留存能力。在二战中,苏联的男人死亡太多,1923年出生的苏联男性近八成死在了二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斯大林是有米没巧妇,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大工业生产再先进也没产出,而且德军对苏联工业的破坏还是很严重的,苏联的几个大兵工厂,几乎都分布在乌拉山和乌克兰,这片地区是德军的重点进攻对象,对苏联的工业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当斯大林将我国下的订单交给兵工厂的时候,兵工厂负责人告诉斯大林,现在产能不足,这些订单要在三四年内才能完成。

我国在实地考察了苏联的军工生产状况之后,也认为斯大林保证的1952年上半年,完成所有武器订单的难度很大,抗美援朝战争又说不定会打到1954年,所以主动将苏方的交货时间延长到了1954年。


但是战争快要结束了,按理说我们其实应该取消订单,因为我们是贷款购买武器,贫穷的新中国自然应该能省就省,苏联也应该放弃供给,专注国内的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但是为什么两方都要坚持完成订单呢?

当时我们发现了可可托海矿场,这是一个稀有金属矿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当时我们经济有困难,就提出能不能用可可托海的矿抵债,苏联人一见是他们也很稀缺的稀有金属,自然就答应了,并且坚持完成订单。

我们则是为了国防发展的长远需要,抗美援朝战争是打完了,但是我们依旧需要先进的武器,依然有大量的解放军没有换装,也没有我们自己的武器体系,所以就十分需要苏联的武器样本,来为我们仿造、研发和实验。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苏关系,我们考虑到如果战争一结束就终止合作,给苏联民生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就没有终止订单。所以1953年朝鲜战争眼看就要结束了,苏联依旧给我们提供了30个师的装备。

本文标签: 苏联  抗美援朝  志愿军  斯大林  空军  二战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