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名帅朱可夫为什么每场卫国战役的伤亡人数都比德军多?

文化历史2022-08-10 08:25:28佚名

苏联名帅朱可夫为什么每场卫国战役的伤亡人数都比德军多?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东线战场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苏军将领,他们带领苏联红军保家卫国,抗击法西斯的侵略。

在这些苏军将领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称为前苏联二战时期的战神,在军队和人民间拥有极高威望,风头甚至盖过苏联领袖斯大林的著名军事家、苏联元帅—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朱可夫(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苏联红军在朱可夫的带领下,不仅击溃了入侵苏联的纳粹德国军队,还反攻入希特勒的老巢柏林,作为苏联陆军最高统帅的他亲自指挥“柏林会战”,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同时朱可夫也到达了他作为军人人生的最巅峰。

朱可夫的一生,指挥过无数场大大小小的战役,特别是在东线与德国人的作战中,不论是战胜还是战败,由他指挥的苏军伤亡人数总是比德军要多的多呢?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首先,我们先抛开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计划”闪侵苏联初期,苏军仓促应战下的丢城失地和惨重伤亡人数。当时由德军元帅伦德斯泰特率领的南方集团军群已经攻占了乌克兰,兵临基辅城下。

时任苏联西南方面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看出了德军合围苏军的意图,违抗了斯大林严令死守基辅的命令,为保存军队实力,建议弃守基辅并撤退至欧洲东部第二大河流,第聂伯河对岸。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由于朱可夫拒不执行斯大林的命令,被撤去总参谋长职务,降职调任至预备役司令员。两个月后,基辅沦陷,死守基辅的苏联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合围,近70万苏联红军被歼灭。基辅的丢失,除了斯大林的错误预判负主要责任外,作为指挥官的朱可夫也负一定责任,尽管他已经不再负责指挥苏西南方面军,但当时若能向斯大林争取并陈述利害,事情或许有一线转机,几十万苏军士兵们年轻的生命也不会白白失去。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虽然朱可夫降职调任接手指挥预备役第24集团军,但他的军事才能一如既往的优秀。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苏军战局劣势的情况下,朱可夫利用10个师的兵力收复叶利尼亚突出部;这场由朱可夫指挥的战役相对东线战场规模不大,苏军以3万多人的战斗减员歼灭德军2万人,却是苏军第一次胜利,也是“斯摩棱斯克会战”唯一一次胜利,具有鼓舞苏军士气的极大作用;此后苏军转入全线防御,并巩固已有国土防线。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朱可夫在“基辅战役”中正确的战略主张,以及“叶利尼亚突出部战役”中的杰出指挥才能,令斯大林对其刮目相看。此时,列宁格勒在勒布元帅指挥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围攻下岌岌可危,在斯大林的指派中,由苏军最高统师部决定,朱可夫前往列宁格勒前线,接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伏罗希洛夫的指挥权。

到任的朱可夫迅速调整了列宁格勒的战略和部署,采取一系列有效防御措施,并对苏军指挥高层进行改组,其领导的军事委员会下的决定:战至最后一人,也要死守列宁格勒!作为苏联的第二首都,列宁格勒不论是战略还是信仰,在苏联人民心目中都有无比重要的位置。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在朱可夫部署的有效防御下,苏军开始组织反攻,以为列宁格勒唾手可得的德军阵脚大乱,不得不放弃原有的占领地,朱可夫领导下的苏联军民也顶住了德军一波波的猛烈攻势。随着希特勒将作战重点放入“莫斯科会战”,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的精锐不断被调离列宁格勒,列宁格勒的压力大为减轻,于是苏德双方又在列宁格勒地区进行围困和反围困的拉锯战。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1941年10月7日,朱可夫被斯大林派到莫斯科,他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告一段落;苏军以损失超过德军几倍兵力的代价,终于守住了列宁格勒,双方进入防御状态。

自希特勒发动“台风计划”,全面进攻苏联的首都莫斯科。此时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将列宁格勒重重包围,南方集团军群已经控制了基辅,中央集团军群占领了斯摩棱斯克,距离莫斯科只有不到400公里,苏联战争形势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以西苏军建立,纵深300公里的三条防线进行打击,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德军就撕裂了苏军第一条防线。视察前线回来的朱可夫向斯大林报告,德军主要打击点为防御薄弱的莫扎伊斯克防线,这也是守卫莫斯科的最后一道防线。

经斯大林授命,朱可夫重新整编被德军打散的西方面军,和预备役方面军合并重新整编,朱可夫担任重新组建的西方面军司令员,驻守莫扎伊斯克防线。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莫扎伊斯克防线全长250公里,设有反坦克战壕,还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碉堡,内部有机枪和反坦克炮。作为西方面军司令员的朱可夫下了死命令,死守莫扎伊斯克防线,决不后撤一步。

此时由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陆军元帅费多尔·冯·博克率领的第4装甲集团军群向莫斯科方向刚挺进300多米,就受到苏军猛烈攻击而遭受重创,德军装甲坦克损失数量激增,德军指挥官也非死即伤。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战况令冯·博克极度焦虑不安,因为苏联红军正源源不断地向莫斯科前线汇聚。冯•博克不知道的是,此时距离前线不到一百公里的莫斯科红场上,一门门火炮由牵引车牵引着正驶向莫斯科前线。

正在红场围观的莫斯科人民感到意外的是,他们在炮兵方阵中看到竟然还有一些一百多年前的火炮,由于前线急需火炮进行防御,其中一些火炮来自于旧沙俄时代。这些古董火炮随着服役期满和武器的更新换代,本应躺在博物馆中,而此时不得不再次被拉上战场,去完成它们本来制造出来的使命。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由于德国法西斯的武器装备远远超过苏联,虽然这些旧式火炮不但体积笨重,而且装填速度非常缓慢,但毕竟还有杀伤力。除此之外,苏军还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它们将彻底改变“莫斯科保卫战”的战场走势,其中有200多辆重型坦克驶过红场,它们将抄小道奔赴莫斯科郊外,这就是苏联新研制成功的,针对德国四号坦克的T—34坦克。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莫斯科保卫战”历时三个多月,德军投入180万人,伤亡约50万人;苏军投入125万人,伤亡约73万人。

从以上可以看出,朱可夫指挥的战争,伤亡人数总是比德军要多得多,这是因为苏联军队没有预料到希特勒的进攻计划,而且当时苏军的武器装备非常落后,刚经历过斯大林集团的“肃反运动”,军队内部经过大清洗,综合素质各方面都还没有提升。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我们知道苏联的前身是沙俄帝国,当时经历过革命的沙俄帝国都已经残破不堪,苏联建立在沙俄的基础上,建国初期也是一穷二白,否则在1919年~1920年间苏波两国的领土争端上,和小小的波兰打得难解难分了。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苏联意识到欧洲局势的风云变幻,极度的不太平让苏联产生危机感,为免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苏联必须要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发展军事装备。为此苏联走捷径而放弃了国家的其他建设发展,如经济、农业等,转而努力发展国家的重工业和军工业,国防军队的体系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与德国相比较的话,苏联的国防体系还是相差甚远,而这种差距也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赶得上去。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相比之下,德国军队不仅武器装备先进,而且士兵们的素质也非常高,相对之下战斗力也更加强大。

德国的装甲部队机动性强,作战范围广泛,还有一套完善、成熟的“闪电”突击战术,在海陆空的配合下,德国军队的突击在欧洲大陆所向披靡。可以说若不是英吉利海峡这个天险的隔阻,德国的坦克部队早就荡平大不列颠了。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德国东进对苏联发动闪电突袭,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兵临莫斯科城下,若不是苏军有着誓死捍卫首都的精神,德国军队也没有遇到西伯利亚那个严寒的冬天,莫斯科早就沦陷了。

那么,在武器装备落后,军队素质不高的情况下,苏军与德军进行殊死作战的优势是什么?朱可夫也正是利用这些优势,和自己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才打赢了苏联卫国战争,这就是为什么苏军的损失比德军要高得多的原因吧。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一、苏联军队视死如归的爱国热情。在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人民的团结已经是铁板一块。在马列共产主义的信仰下,人民对国家有了归属感,相对于保家卫国的信念,正是这种精神的存在,让当时的苏联人民根本不怕死,反而人人争先恐后,奋不顾身。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二、人海战术。在特殊的战争时期,斯大林全民总动员,利用苏联人民的精神和信念,抗击法西斯侵略者,号召人民参加军队保家卫国。正是这样,二战后期希特勒军队的错觉,认为苏联军队怎么越打越多?

三、利用消耗战。苏军利用苏联广袤的领土和恐怖的纵深,在运动作战的策略上努力和德军进行消耗战,德军战线太长,消耗量太大而负担不起战争带来的损耗,这就是希特勒给三个方面集团军群的最高指挥官训示中,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定任务目标的原因。在恐怖的消耗战下,苏军用惨重的伤亡代价战胜了德军。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综上所述,由朱可夫指挥的战争,伤亡人数总是非常高,其根本原因在于除了他是苏军的最高指挥官之外,还利用了人海战术和消耗战术,因为这两种本来就是苏军的战略战术,在面对各方面综合素质比苏联红军强大的德军,只有这两种战术的效果才会将优势发挥到极致。

这两种战术在后世虽然遭到人们的吐槽和垢病,但苏军在斯大林和朱可夫的领导下最终打赢了卫国战争,并反攻至纳粹老巢柏林。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苏联军民实现了他们保家卫国的意愿,朱可夫也被人们捧上了“苏联战神”的位置,但是无论如何,朱可夫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居功至伟,不可磨灭。

本文标签: 朱可夫  苏军  比德军  苏联  苏联红军  德军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