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资本主义始终存在着生产行对过剩的弊端,所以这一根本矛盾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世界出现了一次大萧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中受影响最严重的就是美国,从1929年到1939年,美国的经济萧条持续了整整十年,这十年里美国的经济快速衰退,股市一蹶不振,房价跌到谷底,整个美国的经济都面临着崩盘。
直到罗斯福上台,他才开始着手整理美国早已一塌糊涂的经济,用国家实施干预市场的政策,将美国的经济从一片萧条之中挽救了回来。但是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可能都知道,当时在罗斯福新政之下,无数的牛奶被农民倾倒入河流,当时美国的河流都被牛奶染成了白色;还有许多棉花等农产品都被当做垃圾一样处理掉,美国乡村到处都是废弃的农产品。是美国人民生活富足,不需要这些东西了吗?并不是,在美国大萧条时期,无数人只能靠政府救济生活,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购买牛奶和棉花。
那么,为何罗斯福不愿意用这些牛奶和棉花救济人民,而是统统倒掉呢?
首先,牛奶和棉花作为商品,其根本价值就是为所有者带来盈利。牛奶和棉花都是有保质期的商品,由于美国经济萧条,人们负担不起牛奶和棉花,所以保质期一过就需要大批量的销毁。倘若把他们送给穷人,那么所有者不仅会失去牛奶盈利的钱,还会失去牛奶本身的成本价值。另外,本身美国的经济危机就是由生产相对过剩导致的,奶农们只有将牛奶全部倒掉,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在经济危机中的损失。
其次,将牛奶赠送给穷人其实是一件非常不现实的事情。我们都知道,生产牛奶的奶农大多聚居在一个地区,那么这一地区的人肯定不需要牛奶,只有在距离这个地区足够远的地方才会需要牛奶。这样一来,就要考虑到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不仅如此,还有牛奶包装成本和运输奉献。在经济萧条时期,这样的成本无异于是增加负担,人都是理性的,与其这么冒风险得不到任何好处,还不如把牛奶棉花就地销毁,这是一个人最原始的趋利避害行为。
综上,所以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更多的人才会选择就地销毁农产品,不仅仅是牛奶和棉花,还有橘子等许多农副产品。美国的经济危机真正得到解决并非是1939年,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时消耗的资源相对较多,就合理地解决了生产相对过剩这一矛盾,所以经济危机才彻底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