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人在太空停留更长的时间,并能持续在太空进行观测和实验的问题,美苏两国相继建造了空间站。美国在1973年5月14日成功发射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它是第一个实际投入长期使用的空间站。
天空实验室由轨道舱,过渡舱和对接舱组成,可提供360立方米的工作场所。这个空间站先后接待了3批9名宇航员到站上工作。在空间站上,宇航员们用科学仪器进行了多项生物医学、空间物理、天文观测、资源勘探和工艺技术等试验,拍摄了大量的太阳活动照片和地球表面照片,研究了人在空间活动的各种现象。1974年2月第三批宇航员离开太空返回地面后,天空实验室便被封闭停用,并于1979年7月12日在南印度洋上空坠入大气层烧毁。
到1982年,苏联已成功地发射了7个“礼炮”号系列载人空间站,并拟发射“和平”号长期载人空间站。美国由于把主要精力和物力长期放在研制航天飞机上,80年代时在空间站的技术和运行管理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
为摆脱这种局面,1984年1月,美国对苏强硬派总统里根向全世界宣布,美国将在10年内投资80亿美元,建成规模庞大的永久载人空间站,并把这一空间站命名为“自由”号空间站,并邀请盟国参加,拟压倒苏联。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急剧衰退,无力单独建造原计划发展的“和平”2号空间站,迫切需要从美国那儿获得美元来支撑其庞大的航天计划;美国则出于政治考虑和垂涎俄罗斯丰富的载人航天飞行、管理经验。
这样,两国各取所需,一拍即合,以美国为首的“自由”号空间站合作伙伴于1993年12月正式邀请俄罗斯加盟,在原“自由”号空间站和“和平”2号空间站的基础上,联合建造“阿尔法”国际空间站(又称“国际空间站”)。就这样,由美国和俄罗斯牵头,联合欧空局11个成员国(即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丹麦、挪威、瑞典和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1997年加入)等16个国家共同建造和运行的国际空间站诞生了。
国际空间站成为迄今最大的航天合作计划,它的建成可为人类在太空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场所,世界各地的生物、化学、物理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将在6个实验舱中进行。这些实验舱不仅可为地球上的科学、工业和医药带来持续的效益,而且将开启未来人类进一步探索更深远的宇宙空间之门。
美国一系列航天成就的取得是与美国政府一贯的航天战略和航天立法分不开的。美国航天政策的总目标是:“通过支持一个强大、稳定和平衡的国家航天计划,继续保持美国在世界航天领域的领导作用,以实现美国在国家安全、对外政策、经济增长、环境治理和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发展目标。”
美国新一届政府布什政府又在2004年宣布了雄心勃勃的空间探索计划,及时调整了美国的航天战略。作为世界上唯一成功实施载人登月的国家,美国能否在21世纪继续称霸太空,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