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讲的是机会平等,不是前工业社会司空见惯的平均主义。每个现代的民族,特别是欧洲的民族都追求这一点,但美国人在这方面的追求似乎更为执着。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只要认为机会是平等的,就会容忍更大的贫富差距。
美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十分自豪,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国家给个人提供了更大的机会。他们不是太看重国家提供的果实,而是看重机会,这是典型的美国精神。美国政府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它从建国起就致力于建设一个机会平等而非果实平等的社会。
竞争是否平等,取决于这些竞争的规则是否公正。所以美国人也非常看重这些规则的制订,很关心自己是否在参与这些规则的制订。由于他们一般都确信参与制订规则的人都是自己选出来的,所以在竞争中失败时一般都不埋怨规则是否公正的问题。
由此而来的是贫富差距较大,比欧洲国家要大。但美国人一般对此不太重视。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赚了钱的美国人往往将一部分钱回赠社会。美国的慈善事业资金雄厚,经营有道,缓和了因贫富差距而带来的社会矛盾,使美国人对机会均等的追求得以延续不衰。
对机会均等的追求使美国人处处都讲平等,形式上的平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是,在美国的大学里,很多事情都靠抽签(lottery)来决定。例如耶鲁大学就常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该大学校园里有一座城堡,是整个大学最好的研究生宿舍。法学院在这个城堡里分到两个房间,但法学院共有26个研究生。
城堡离法学院只有1分钟路程,26人中谁有权住在这里?于是法学院就用抽签来解决这个难题。2001年10月5日,耶鲁大学300周年校庆,其闭幕式是克林顿总统的演讲。消息发到网上后,两小时内就有几千人来订票。谁有权参加这个闭幕式呢?校长办公室也通过抽签来决定。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来法学院做讲座,学院要邀请12名学生参加接待晚宴,院长秘书把邀请函发到所有学生的信箱,让学生自由报名,如果报名者超过12人,就采用抽签的方法决定人选。
从前面的叙述已可以看出,美国人最着重追求的是发迹的机会与保持独立和自由。这两种追求的融合,就是成为一个中产阶级。大部分美国人都知道,成为大富翁的机会只保留给少数人,但进入或保持中产阶级的地位却是大多数人都可以或能够达到的。所以,成为一个中产阶级是十分实际的也是比较理想的目标。
什么是中产阶级?他也许是一个一般的企业主,也可能是一个大公司的职员或部门经理或小公司的经理,反正他们包括美国人的大多数。美国人不喜欢阶级这个词,但如果你一定要他们说自己属于什么阶级,他们总是说自己是中产阶级。他们有一定的财产,比较稳定的工作或找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并不太困难,在郊区可能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或别墅,有汽车、车库等等,较好的可能还有附属于房子的游泳池。
这个阶级包括大多数美国人,所以其上层和下层相差很大,但比较穷的人仍愿意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美国人所说的“中”,即他们承认的中产阶级的“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等”,而是指“中心”,是大多数,是主导、主流的意思,他们是美国传统、美国信仰、美国进步的继承者。
中产阶级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他们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但又不是铁板一快,而是在不断地流动和分化。成为中产阶级是现代社会的一般追求,不限于美国人,但追求的方式——不停地迁移,总是想保持自己的某种独立性和自由等,则可能在美国人中表现得最为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