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化婆婆指点,花如春头名状元归故里

文化历史2022-08-21 18:30:55佚名

叫化婆婆指点,花如春头名状元归故里

大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兴教化,开科举士。以此网络天下文人志士为己用。由此大明逐步强盛。

话说西川成都府西门一条街上,有一户姓花的人家。花家人丁单薄,传到这一代,老俩口膝下只有一子,取名花如春。花如春从小聪颖好学,稍长年纪参加乡试,中了秀才。花家父母自是高兴不已。老两口爱子则为花如春考取功名忙碌不已。

俗话说:“事有天成,人无百顺”。花如春中了秀才一喜之后,再去上县、府赶考,接二连三落榜。花如春有些灰心丧气地赶回家中。从此整日游山玩水,东游西逛,慢慢冷了这追名逐利的官场之途。花家二老见儿子如此不堪,以为江郎才尽,又爱之深而不忍见责,焚香告罪与祖宗灵光,不要怪罪不肖子孙,不求功名之行,就由随他去了。

时近初秋,花如春约了几个秀才一起去城东迎晖门的散花楼上游玩。几个人登上城楼,眺望远山。花如春不觉心头涌起酸楚:“真是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一番感慨事,不与二人知。”不觉吟诵道:“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因此一咏,几个秀才就以景相对,欢娱取乐,与山色相依不倦。

孤寂一刻如三秋,开怀一日若晨光。花如春见天色已晚,因怕家中父母担虑就与其他人相辞回家。走到半路,花如春忽觉口渴难耐,就与路边茶摊坐下饮茶。

此刻日薄西山,红阳似血,映的杯中茶如赤霞。花如春端茶待饮。忽听身后有乞讨之声。回头一望,原来是一个满头黄发,衣衫褴褛的叫化婆婆。此刻叫化婆婆正萎顿着身躯,拄着根梨花木杖,站在晚风中颤巍巍地向他伸手乞讨:“年轻人,行行好,我老太婆很久没有吃东西了……”

花如春见叫化婆婆如此模样,想起家中老母。心中顿生怜悯之意。随即把身上仅有的五文钱送给叫化婆婆买馒头吃。叫化婆婆接过五文钱,谢过他,对花如春说道:“我看你是个将相之才,可要好好读书,努力考取功名啊!”说完之后,倏忽不见。

花如春先是惊异,后急起身寻找婆婆身影,行踪不见。心中暗道:“莫不是上天派来警示我要勤勉苦读的?”因此一想,花如春急忙赶回家中,打开书房,掸尽尘灰,重点旧烛,重拾书卷,复读书之志。

花家二老,见花如春自此日夜苦读,刻苦求学,心下自是欢喜,在祖宗牌位前敬香祷告,以慰祖宗之灵。

冬去春来,时光荏苒,花如春经过了县、府考试,眼看着京考临近。一天夜里,花如春读书困倦,不知不觉中趴在书桌上睡着了。梦中见到了那个叫化婆婆,花如春大喜过望,急忙奔向前去,深施一礼,口中感激婆婆鼓励之情。这婆婆颔首以受,并对花如春说道:“感公子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当今天子睿智识远,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律法严而有规,前所未有。此正是公子应天济民之世。公子应熟读《春秋》,不负五文之义可也。”花如春听到这里急忙行礼感谢婆婆教诲,再抬头时,叫化婆婆已不见了。花如春一着急醒了过来,却是一梦。

因叫化婆婆梦中提到《春秋》,花如春把早已熟读的《春秋》捻熟于胸,倒背如流。到了京考之时,花如春一看试卷,试题果在《春秋》范围内。于是提笔挥就一篇恤民安国的锦绣政论类文章。深得主考官赏识,并批“文不加点”四个字,上呈朱元璋御览定夺。

朱元璋看罢花如春的文章,龙颜大悦,钦点了花如春头名状元,并批示花如春打马游街,以示皇恩浩荡,宣示朝廷取天下之良材如此礼遇之诚心。

花如春中了状元,按规定回家省亲。在省亲期间,深入百姓之中,了解百姓疾苦,上奏朱元璋减轻赋税徭役,劝导朝廷制订护农耕惜民力等治国安邦之策,深得朱元璋嘉许和认同。很快就付诸施行,取得了非凡的效绩。因此花如春功劳赫然,成都府尹上奏朱元璋修建一花姓牌坊,以彰显花如春之功德。

此时的朱元璋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就准了成都府尹的奏请。为花如春建了花家牌坊,以示嘉奖。

这就是花牌坊的由来。这个故事也就在民间流传下来。由于年代久远,花牌坊历经岁月,早已今非昔比。但花如春的奇遇和做官踏实为民服务,真正做到当官为民做主,想来令人敬佩。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