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文化历史2022-09-02 06:32:47佚名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说起法海,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也对这个人印象不是很好。不论是在老版的《白娘子传奇》或是赵文卓的“大威天龙”,都会让我们认为“法海不懂爱”的印象。然而在历史上真正的法海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难道真的也是喜欢拆散别人家庭的恶僧吗?根据《金山寺志》、《丹徒县志》、《京口三山志》、《京口山水志》这四部文献的记载,金山寺的法海禅师俗名裴头陀。根据时人的考证,裴头陀正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文德。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1、法海历史原型裴文德

据记载,裴文德天赋异禀,自幼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弱冠之年便考取状元,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翰林。不过,裴休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深知仕途之害,不希望儿子因为少年得志而放弃精神修行,于是,便将儿子送入空门。

在送儿子出家那天,裴宰相还作了一首《警策箴》,劝说儿子潜心向佛:

“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

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

看经念佛依师教,苦志明心报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天上犹称尊。”

刚刚来到寺院中的裴文德,根本忍受不了清淡的饮食和寂寥的生活,不愿再修持苦行。然而,古人尊崇孝道,裴文德不敢违抗父亲的命令,只能咬着牙坚持下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裴文德时常在苦修时发牢骚:“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某日,无德禅师听到裴文德发牢骚时,随口提点了迷茫的裴文德:“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听完这句话的裴文德,顿时觉得身心宁静,从此专心劳役,研习佛法。不知过了多少岁月,裴文德从轻狂少年蜕变成得道高僧,成为一届佛学大师。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2、法海翻修寺庙

通过《金山寺志》可知,法海出家之后,先是在湖南沩山修行,后来又来到庐山参悟佛法。大彻大悟之后,法海来到镇江氏俘山泽心寺修禅。不过,法海刚刚来到泽心寺时,这座修建于东晋时期的寺庙因年久失修早已垮塌多年,废墟上杂草丛生,几乎看不出这是一处僧院。

于是,已年过不惑的法海禅师跪倒在垮塌的佛像前,发誓要将寺庙修缮一新,重新为佛像塑金身。为了向佛祖表示自己的决心,法海自断一指,燃指明志。在此之后,法海便在附近的山洞中住下来,靠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度日,在研读佛家经典之余,法海不忘誓愿,清理寺庙废墟上的杂草碎石。

某日法海在修缮寺庙时,在废墟处意外地挖出一罐黄金。法海出家多年,早已不再执迷于黄白之物,他立即将这笔钱上缴给镇江太守李琦。李琦深受感动,给唐宣宗奏疏一封,说明了法海的情况。唐宣宗亦受法海触动,将这笔钱原封不动地还给法海,让他用黄金雇佣工匠翻修庙宇。寺庙修缮完毕后,皇帝将泽心寺改名为金山寺。

时至今日,金山寺塔西仍保留着一处小山洞,据说,这里就是法海生活过的山洞。

法海凭借坚定的毅力和恒心,终于建造了宏伟的金山寺。法海所修建的金山寺,乃江南地区数一数二的僧院,为了纪念法海对佛教事业做出的贡献,后人尊称其为“开山裴祖”。法海圆寂之后,其弟子在金山寺里雕刻了一尊石像,用以纪念法海。时人张商英,亦在金山寺中题诗缅怀:“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3、法海斗白蛇传说

3.1、法海是修养极高的佛宗禅师,所以他自然不会做出拆散别人家庭的恶事。不过,至于捉妖一事倒并非子虚乌有,当地传说法海曾驱逐一蟒蛇精,为民除害。文人道听途说,以此作为背景创作了《白蛇传》等故事。《金山志》完整记录了法海驱妖的始末:“蟒洞,右锋之侧,幽峻奇险,入深四五丈许。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

前文我们提到法海来到泽心寺时,这处寺庙已因年久失修沦为废墟。为什么寺庙会变成丘墟,无人修缮呢?

原来,寺庙所在的半山崖上住着一条白蟒蛇,每天这白蟒蛇都会出洞觅食。但凡有老百姓上山进香,都会成为蟒蛇腹中的食物。老百姓不敢去礼佛,以至于寺庙香火断绝,没过多久便垮塌了。法海来到当地后,与这条危害地方的大白蛇进行斗法。修持多年的法海法力高强,白蛇不是对手。然而上天有好生之德,法海并没有将妖孽斩杀,而是将它驱逐进江水之中。

3.2、关于这个传说,学界还有另一种说法。

根据《高僧传》的记载,早在法海来到镇江云游八十年前,当地便出现了一位灵坦禅师。这位灵坦禅师来路不凡,据说,他是武周皇帝的侄孙,曾官拜太子通事舍人。不知遭遇了什么变故,灵坦禅师看淡红尘,落发为僧,云游四海。在灵坦禅师来到金山云游时,在半山腰上遇到一条巨蟒。为了防止巨蟒伤人,灵坦禅师与巨蟒大战多时,最终将巨蟒驱逐了出去。

或许是因为灵坦禅师的威望不及后来的法海禅师,所以当地人便将这些并无关联的人和事拼凑起来,加以杜撰,衍生出法海驱妖的版本。

明朝文人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可称得上是《白蛇传》系列传说最原始的版本。在这个版本的传说中,法海仍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他与白娘子之间的恩怨,亦是出于公理正义,大有替天行道的意味。然而,不知为何在后来,传说逐渐变了味道,法海从一名德高望重的驱妖法师变成了恶僧。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4、法海的真实身份

关于法海的真实身份,史学界还流传着许多不一样的说法。

根据《润州鹤林寺径山大师碑铭》的记载,法海并不是宰相之子裴文德,而是中唐时期金陵的禅师。而法海的师兄,正是高僧径山大师。法海与径山大师,都是牛首山威法师的弟子,法海这一代的弟子僧名中都有一个“法”字。

解放前出版的《人名大词典》里对“法海”条目的解释为:“法海,丹阳张氏子,字文允。少出家于润州鹤林寺,该通外学,圆入一性,擅独悟之名,剖不决之义……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肄,与昙一,灵一等同推为颜冉。复与杼山画公为忘年交。”

还有一种说法是法海是广东曲江人士,曾拜入六祖慧能门下修行。在六祖慧能的几十名弟子中,法海是较有成就的一位。早年法海在大梵寺见到六祖慧能,在六祖的点化下顿悟,皈依佛门。后来,法海便追随在六祖慧能门下听佛理。据说六祖慧能不识字,所以法海便将恩师的讲说全都记录下来,将其整理为《六祖坛经》。这是我国佛学领域的第一部佛经,对大乘佛教的传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前文中的每一位“法海禅师”,都是超凡脱俗,与世俗中的恩仇无牵无挂。然而,谁都没想到法海禅师“闲目佛前坐,骂从戏中来”,成了后人嗤之以鼻的存在。

犹记得《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提到法海,法海所占据的篇幅远远超过传说的男女主人公。在鲁迅先生笔下,法海就是实打实的专制独裁者、封建的代表人物。法海以卫道士的身份干涉民间男女的爱情,阻挠许仙与白娘子的婚姻生活。先是将无信仰主义者许仙强行扣押在佛寺,随后,又将白娘子镇压在雷峰塔下。作为思想先驱的鲁迅先生,自然会希望雷峰塔早日倒塌,白娘子能够得到解放。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平心而论,鲁迅先生博闻强记,未必不知道法海形象的原始出处。既是如此,鲁迅先生为何要以法海为反面形象,大书特书呢?通过考论可知,鲁迅先生这么写亦是存在隐情的。鲁迅先生曾经历过一段包办婚姻,其母在家中为他谋了一桩婚事,也就是鲁迅先生的结发妻子朱安。然而,鲁迅先生喜欢的人是他的学生许广平。尊奉孝道的他,无法选择自由的婚姻,所以他只能通过写文章的方式,隐晦地表达出自己的愿望。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所以,鲁迅先生所写的,并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法海,而是封建专制的卫道者。况且,鲁迅先生笔下的内容,是建立在《白蛇传》传说这一基础上的。同样是以自己的方式演绎法海,鲁迅的思想高度与现代人对法海的大肆炒作截然不同。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