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初年,为了能够打开局面,巩固宋王朝的统治,曾经一度大量起用人才。而同时另外一方面有时权利高度集中,严防着武将们的专权。到了宋朝中期的时候,起用的人才转化成冗官成灾,而武将们却备受轻视。著名的军事将领——狄青,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忠于北宋王朝,屡建功勋,却备受朝廷的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落得个悲剧的结局。
狄青,字汉臣,山西汾阳人,出身贫苦农家。16岁时,狄青的哥哥与乡人打架将乡人打落水中。狄青自愿代哥哥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自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狄青先是当养马兵,后来又调到保卫首都的拱圣营。“好男不当兵”,在宋朝时期,士兵的地位十分低下,狄青由罪犯而成为军卒,地位变化不大,不过对他一生的前程十分的重要。
狄青善骑射,武艺好,几年下来,终于升任为下级武官。从此也开始了狄青为国效忠,南征北战的军事生涯,逐步成为北宋王朝的大将。
北宋宝元元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西夏。宋朝派中央禁军前往征讨,狄青作为下级武官的身份也参与了这次战役。
这场战争一打就是四年,最后以北宋王朝失败讲和而告终。在战争中,狄青表现得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
“大小二十五战,每战带铜面具,被发出入行阵间,凡八中箭。”——《东斋纪事》
狄青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作战四年期间,狄青中箭次数多达八次。在宋夏战争中,狄青立下了累累战功,成为当时独一无二的常胜将军,从此一举成名。
范仲淹巡抚陕西,对狄青十分器重和赏识,称赞狄青是“良将之才”。还建议狄青作为武将,不但要勇敢,还要博古通今,要多读书,知兵法。
狄青十分感激范仲淹的知遇之恩,从此博览群书、熟读兵法,终于成为北宋的一代良将。此时的狄青也不过才三十多岁。
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狄青以自己的骁勇善战为北宋王朝政权效劳。狄青也因此连连升官,从团练使到刺史。战争结束后,狄青又在宋、夏边境驻防,屡建功绩,又被提升为枢密副使。
北宋皇祐四年,由于朝廷的政策失误,导致广西少数民族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为仁惠皇帝。从广西打到广东,南方战事吃紧。朝廷先后也派文武大臣前去镇压,可是都被侬智高打败。
偌大的北宋王朝,国难当头之际,满朝文武百官却无能为力,不得不让宋仁宗焦急。正在此时站出来一个人,此人正是——狄青。
狄青自告奋勇的挑起了南征的重任。于是,宋仁宗任命狄青为宣抚使,带兵前往两广,全权处理军务。
狄青到了广西,雷厉风行地解决当地许多矛盾与人事纠纷,处决了一批无能自保之辈,以其勇敢与智慧,迅速打败了侬智高。
在当时,打败侬智高是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狄青凯旋而归,百官称贺。论功行赏,狄青被提升为枢密使。枢密使是个权大位高的官职,有权处理军国要政。在宋朝,武将任枢密使极少,狄青就是其中一位。
狄青能够升任枢密使,究其原因,全靠自己的才能与勇敢,狄青作战有术,带兵有方。
“明赏罚,与士卒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宋朝·狄青传》
狄青与部下同甘共苦而又不争名利的作风,怎能不使人威服。除此之外,每逢打仗,狄青也能够身先士卒。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将。在当上枢密使,掌握军事大权之时,也正是他走向不幸之日,最终被排挤得罢职,调离首都。
狄青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去见宋仁宗表明心迹。狄青说:“无功而受两镇节麾,无罪而出典外藩。”意思是说我没有功劳却让我担任两镇节度使,我没有罪却让我出外主管外地。
宋仁宗将这话告诉了文彦博,并对文彦博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告诫宋仁宗:“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意思是太祖当年不也是后周的忠臣吗?宋仁宗听后,觉得很有道理,谁能保证狄青不会效法宋太祖,取代自己而自立呢?
狄青却蒙在鼓里,还去找文彦博。文彦博严肃地对狄青说:贬斥他的原因没有别的,就在于“朝廷疑耳”。此言一出,狄青吓得目瞪口呆。是啊,叛逆之臣的罪名,谁能担待得起呢。
当了几年枢密使的狄青,在公元1056年以莫须有的叛臣之嫌,被逐出京城,到河南陈州去了。行前,狄青十分悲楚,对人说:“青,此行必死。”
在陈州,狄青惊恐未定,听到朝廷有人来,便“惊疑终日”,不到半年,忧愤交加的狄青,郁郁而终,年仅49岁。
表面上看,狄青是病逝。实质上,狄青是被排斥、打击、迫害,含冤而死的。他的死因:皇帝对他的猜疑,文臣对他的诽谤陷害,社会对他的歧视。
王夫之在《宋论》中说得对:狄青之所以“颠倒于廷臣之笔舌”,是宋仁宗“忌大臣之持权”,“以图固天威耳”。愚忠的狄青,承受着无限的冤屈,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重文臣,轻武将,是北宋奉行的一贯方针,从狄青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狄青的悲剧是封建社会专制制度的产物,是北宋王朝军政制度弊端百出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