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地区都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在明清时期周围的番邦国多达几十个。他们每年为我朝进贡。然而在明朝期间就出了一件怪事。
那就是大明帝国的一附属国国王,到大明帝国访问游玩期间,突发疾病去世了,国王后代死活不想回家安葬,而是要求要葬在大明帝国里。这位国王就是苏禄国(今菲律宾国西南部苏禄群岛)东王巴都葛叭哈刺,在返回途中病亡,葬于山东省德州城北,同葬于此的还有为他守陵的王妃及两位王子。从此王室后裔在此也入籍中国,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目前东王陵墓是我国境内唯一的驻有外国王室后裔守陵村落的异邦王陵。
明朝永乐年间(1417年),国力逐渐强盛,苏禄国三位国王——东王、西王和峒王,以东王巴都葛叭哈刺为尊,率领家眷、官员共340多人组成友好使团,远渡重洋,效贡中朝。他们从福建泉州登岸,经苏州、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至北京,途径各地,明成祖朱棣都下令沿途地方官员隆重接待。
使团到北京后,东王向明帝进献金缕表文、珍珠、宝石、等诸物。朱棣见东王“恭顺特达,聪明温厚”,以宾礼隆重接待。东王感激,请受章服。成祖封东王为苏禄国国王,赐印诰、袭冠带及鞍马、仪仗器物,其随从人员根据职务不同,也各有赏赐。
他们在中国游山玩水了几个月后,决定要离开中国。三王辞归时,朱棣皇帝又加封三王黄金、白银、玉带等等,并派专员沿京杭大运河南下护送还国。当时为农历9月,路途中,寒凉骤起,突起的秋风使东王极不适应,到达山东德州以北时,东王不幸染上重伤寒,不治而亡。消息传至北京,永乐皇帝立刻派礼部官员带着祭文赶到德州为东王举行葬礼,并按中国王礼在德州北部择地为东王造墓,谥号“恭定”。从此,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有了这座独一无二的外国国王墓。
当年东王葬礼完毕后,东王长子随西王、峒王及使团回国继承王位,留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喇、三子安都鲁和侍从十余人守墓,居丧3年。为照顾他们的生活,明朝皇帝对守墓的东王后裔非常照顾,不仅赐田免税,对守墓的王室家人,还给每人每月提供口粮一石,以及布匹、银钞等。因其习俗与回族相似,又从山东历城县迁来3户回族居民,夏、马、陈三姓供东王守墓的后人役使,东王后裔们可以同这三姓回民通婚。
守墓六年后东王后裔回到了菲律宾,但由于眷恋中国,第二年就又重返德州,从此东王妃与两个儿子长居中国,直至去世,一同葬在东王墓的东南侧。
清雍正皇帝时,归国的东王长子后裔向中国奏请,请求在德州的东王后裔入中国籍。雍正皇帝批复:“前明留德守墓人等子孙,以温安二姓入籍德州”。从此,东王在中国的后裔成为中国公民,当时温安两姓已繁衍至193人,他们围墓而居,与当地回、汉民族和睦相处,虽然人数不多,但也生齿日繁,聚村而居,形成了一个自然村,名曰“北营”。
苏禄东王后裔,至今已在中国传承近六百年,入籍中国二百多年,传至二十多代繁衍后裔700余人。东王后裔早已融入中国,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了东王的后裔。不过,每年祭典的时候,不少外地的东王后裔都会赶回来,拜祭祖先。菲律宾驻华的许多任大使和菲前任总统马科斯的儿子都曾来过德州,拜祭苏禄国东王墓,并会见了东王后裔。
苏禄国东王墓是中菲两国传统友谊的见证。1988年苏禄国东王墓被国家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东王墓进行维修扩建,修整后的苏禄东王墓,已成为一座古朴肃穆、松柏环绕、整洁美丽的陵园。
古墓埋客帝,丰碑载友谊。苏禄国东王墓是存留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座具有跨国意义的王陵,它揭开了苏禄与中国国际交往的新篇章,无论当时还是今天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而今,北营村的大部分居民仍是安、温两大姓氏,过去荣华富贵的好日子已渐渐远去,过起了像中国人一样的普通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