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在世时,宋辽两朝多年为友好邻国,使臣往来不断。那么,为什么宋太祖死后,两国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呢?这还要从宋太祖同辽国修好的真实目的说起。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自立之后,制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统一中国的方针。今天很多史学家对赵匡胤的方针进行抨击,认为应该先难后易,先灭掉北汉,收复幽云十六州。当时辽国在位的是那位睡皇帝,你趁着他国政不修,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宋太祖先打南方那些割据政权。那些政权非常腐朽,完全不堪一击。
南唐后主李煜在宋朝大军压境时,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整天填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瞅这点儿出息,江山社稷倾覆,不想是否对得起父祖,反而垂泪对宫娥。灭这样的对手算不得什么好汉,这些割据政权,如果跟草原上的辽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宋太祖有生之年,没能够把十国完全平定,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北汉,是辽的附属国,有老大罩着,宋朝没法把它怎么样,只能先把南方统一了。
当然,也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自安史之乱之后就转移到了南方,这个时候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了北方,所以宋太祖先统一南方也是对的。统一了南方才能有一个稳固的后方,但是北伐幽云的时机已经失去了。
而且,宋太祖做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他设立了一个封桩库,把每年的财政盈余搁在里面攒着。他攒的不是钱,是彩绢。他打算攒够了三五百万匹彩绢之后,跟辽赎回幽云十六州。到时候就跟辽说,你占着这块地儿也没什么用,你也不会治理,你不就是想捞点东西吗?
我现在给你三五百万匹彩绢,你把幽云十六州还给我吧。太祖皇帝这个想法过于天真了,契丹占这幽云十六州可不仅仅就为图这点儿绸子。宋太祖皇帝也想过,如果辽不答应的话,我就用这三五百万匹彩绢招募死士,讨伐辽国,辽有十万精兵,我二十匹彩绢买他一颗人头,二百万匹也就够了。所以宋朝整天在那儿攒绢,终宋太祖之世并没有跟辽撕破脸。
宋太祖一死,弟弟宋太宗继位。宋太宗怎么继位的呢?烛影斧声,千古谜案。当时就有人怀疑太宗的帝位来路不正。按照宋太宗自己这一派人的说法,是杜太后有一次问宋太祖,你为什么能够当皇帝、得江山啊?宋太祖就奉天承运了一番,咱们赵家祖坟风水好,长灵芝了,类似于这种话,祖宗洪福齐天,母亲教导有方,儿臣顺天应人,各种说。
太后摇头,你能当皇帝是因为后周世宗英年早逝,你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后周末代皇帝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嘛,所以你能得天下。咱们家现在好不容易有了天下了,这种事可别在咱家身上发生。万一你要走得早,怎么办?你的孩子还没成器,相反,你弟弟晋王赵光义跟随你多年,南征北讨,出生入死,而且他也是谋国之士,所以你最好把帝位传给你弟弟,确保江山永远在咱赵氏手中。
据说太祖皇帝欣然允诺,帝位就传到太宗赵光义的手里了。当然这是太宗一伙人自己说的,无从考证。当时就他们娘儿仨在场,太后说了什么,太祖皇帝是不是同意,没人证明。因此,赵光义继了皇位之后,大家都认为他帝位来得不正。
既然大家都认为赵光义的帝位来得不正,他就要想办法给自个儿正名。怎么正名?对内不用讲了,谁敢怀疑我谁就去陪伴先帝,你不是忠于先帝吗,你追随太祖去吧!关键是对外,我要完成太祖未完成的遗愿。太祖皇帝归天时,南方已经平定,太祖只有两个遗愿没有完成:第一,北汉;第二,幽云十六州。太宗皇帝就要完成太祖的这两个遗愿,于是在公元979年亲率大军去灭北汉。
辽国历史全解读:契丹族起源到辽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