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北京故宫的人,都知道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沈阳故宫的“午门”则是大清门。当然,它的建筑体量要比午门小得多,并没有高大雄伟的门楼,而只是一座五间硬山顶的屋宇式大门,中间三间为门,南北都设有台阶,两梢间有槛墙木窗,为警卫区值班之处。紧贴两侧房山又各有一四柱式小门,分别称为东翼门和西翼门。
大清门建于清太宗天聪初年,开始只按通常习惯称为“大门”,两侧的小门则称“东门”和“西门”。到1636年皇太极改元称帝时,用与新国号相同的“大清”二字来命名这座皇宫大门,可见对这处国家最高统治中心门户和外部象征的建筑物是十分重视的。正式定名的同时还规定,大清门及东、西翼门,要设兵丁稽察出入人员,严加把守。
各级官员和侍卫、护军等,在入朝前集合于大清门时,无论坐立,都不准面向或背向正北的宫殿方向,更不许坐立于中间的御道上,只能在御道左右“相向坐立”,即位于御道东侧者面向西,位于御道西侧者面向东。这是因为如面向北,则有窥视宫阙禁地之嫌;面向南则背对皇宫,也是对皇帝的“大不敬”。
至于坐立御道之上,更是藐视君王的重罪,当时明文规定,自亲王以下所有官员,都只能由左右台阶出入,中间的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至于两旁的翼门,应是供平时官员及宫女、太监等因事进出宫殿之用。
大清门对于其内部的宫殿而言是分隔外界的门户,对于身处其外的人而言则是皇宫的代表,所以有时也在这里进行一些礼仪性活动。如皇太极曾在此接见谢恩的官员和朝贡的蒙古各部使臣,并曾命礼部在此宴请朝鲜国来使。崇德七年十月皇太极患病曾大赦罪犯,当时就是把相关犯人集合在大清门前传谕释放的。
此外大清门前台基上原来还曾放有两架“谏木”(或称“谤木”),其功用是臣民百姓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而又无法入宫去当面提出,可以把写好的意见书放在那上边,就会有人将其送交皇帝。这是古代帝王体察民情的一种办法,据说后来皇宫皇陵门前的“华表”即是由“谏木”演变而成。努尔哈赤在后金建国初年也曾仿效这种古老的做法,而大清门前的这一对谏木是乾隆时期重新安设的,爱做诗的乾隆皇帝每次到此都要题咏一番。
大清门虽然只是出入宫殿的通道,但作为皇宫的门面装饰也力求华丽美观。除黄绿两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檐下的雕梁画栋外,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墙体四角的琉璃“墀头”,每组都由上下相联的四部分组合而成,黄、蓝色调为主,间以红、白、绿等色,浮雕云龙飞凤,瑞兽奇花,鲜艳多彩,烧造精致,虽然不处于建筑的中心部位,却成为最亮丽斑斓的艺术杰作。
见证民族发展的宫廷建筑
走进沈阳故宫东路,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位于北侧正中的大政殿。它既是整个宫殿群中最先完成的建筑,也是装饰艺术和使用制度方面最具特色者之一。在建筑造型和装饰艺术上大政殿很像是一座双层屋顶的八角亭子,在清代确实也俗称之为“八角殿”或“八方早”,不过,按照正规的叫法应是“八角重檐攒尖顶大木架结构”建筑。
大政殿高二十一米,由上至下可以分成殿顶、殿身、殿基三个部分。
殿顶最高处是近两米高的五彩琉璃宝顶,由宝瓶、相轮、火焰宝珠等几个主要部分构成,并装饰着浮雕云龙,色彩斑斓,美丽吉祥,是吸收了佛塔塔刹(俗称塔尖)的艺术特色而精心设计的。同样精彩的是,紧贴宝顶下部的八条垂脊上,各立有一个彩色琉璃烧制的胡人力士,深目高鼻、紧衣小帽,虽然姿态各异,但都好像是在用力牵引绳索加固宝顶,构思巧妙,仪态生动,十分精彩。
大政殿的两层殿顶都用琉璃瓦覆盖,而且是中间黄色、边缘绿色,不像北京宫殿那样全用黄瓦,清代称之为“黄琉璃瓦加绿剪边”,是沈阳故宫各宫殿屋顶的一大特色。此外,装饰在殿顶垂脊部位的行龙脊兽、檐下的斗拱彩画,也都以其富丽和别致的风格,烘托出这座大殿的庄严神圣。
大政殿外观共有内外两圈三十二根红柱,最引人注目的是南侧殿门外两柱上的金龙,昂首探爪仿佛正欲争攫中间的火焰宝珠,形态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在殿柱顶端的外侧,各有相貌威猛、非狮非牛的兽面。
据说这是藏传佛教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把它装饰在建筑上,既能带来吉祥又可体现统治者的威严。大政殿内檐柱间的八面,各装有六扇隔扇门而并无砖墙,门的上半部是“斧头眼”式的棂格,下部裙板中间则各镶有木雕的金漆团龙图案,更增添了殿体周围的美感。
大政殿的下部,是两米多高的“须弥座式”砖石台基。四面都设有石阶踏跺,正南殿门前的一组中间是石雕云龙陛路,是皇帝出入大殿的御路。这里的石雕栏板、望柱、抱鼓、石狮等,都带有明末清初东北地区民间的风格,朴实生动,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政殿内是不设天棚的“彻上露明造”装修。八根十余米高的彩绘金龙大柱直插殿顶。穹顶正中是圆形的木雕金漆降龙藻井,周围的天花彩画,靠里侧的是万福万寿万禄万喜八个篆书汉字图案。外侧的一圈则分为八组,每组由一个梵文字图案和四个龙凤图案构成。这些精美别致的天花装饰,既具有富贵祥和的气氛,又带有神圣的宗教色彩。与之相呼应的,还有殿内各个方向姿态各异的云龙和兽面、莲花、如意等木雕装饰,成为融合多民族艺术风格的壮美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