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国变指什么
清朝末期,由于列强欺凌过甚,激起中国百姓普遍的愤恨,造成义和团的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教民。清政府听信义和团能够刀枪不入,杀光洋人,便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五日对八国宣战。
为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于1900年6月,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最后导致中国陷入空前灾难,险遭瓜分。
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场100多年前爆发的动荡也被中国人称为“庚子国变”、“庚子国难”。
庚子国变背景
义和团起于山东,初以拜神练拳为主,后因发生教案,逐渐演变为仇教团体,自诩有神助,能避炮火,有红灯照、蓝灯照等法术。
戊戌政变后,慈禧以外人偏袒光绪,保护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分子,仇外情绪更烈,山东巡抚毓贤揣摩慈禧懿旨,暗中鼓励拳民,后毓贤调京,袁世凯署鲁抚,压制拳民活动,拳民遂转往直隶发展。
直隶总督裕禄最初反对义和团,认为拳民乃恃众戕官之乱贼,应严行剿捕,以免致巨患。然而慈禧不允,裕禄逢迎上意,改变态度,招拳民“大师兄”张德成、曹福田等人,待以上宾之礼,并向清廷保荐拳民可用,时义和团大批人马在涿洲、保定一带拆铁路、毁铁路,局势严重。
慈禧密召拳民入京,旬日之间,竟有十万之众入京,太后召见拳民首领,言多奖励,从此亲贵争相信从,庙宇府第,遍设坛场,拳民出入宫禁,横行无忌,大肆烧杀,北京陷入疯狂混乱中。
庚子国变经过
一、发展
1、问题激化
1900年初,义和团运动扩展到京津地区,两地的外国人更加紧张。在第一次照会清政府过去了近两个月还没有结果后,各国公使第二次开会并声明:一旦中国不发布上谕,他们就要进行海军联合示威。
在等待了二十多天仍旧没有结果后,各国公使于1900年4月6日再次发表联合照会,限令清政府在两个月以内,剿灭义和团,否则将代为剿平。一周后,天津大沽口外的海面上就出现了英、法、美、俄等国前来“示威”的军舰,事态开始扩大。
1900年5月20日到31日期间列强召开了两次会议,提出如果中国政府不立即采取行动,各国使节应马上调来卫队。在最后关头,慈禧退缩了。5月31日,慈禧让总理衙门致函各国公使,撤回反对意见,同意各国派兵进京,但规定每个国家来京军事人员不得超过30名,一旦京都恢复平静,应马上撤退。
从此,外国军队开始堂而皇之地向北京开进。从5月31日晚到6月8日,携带新式武器的各国军队已有接近1000人进入了北京,其人数远远超过了规定的限制。
此时,剿杀义和团的命令已经发布,外国士兵也已经开始自行保护使馆和教堂,清政府完全在按照列强的要求行事,但是局势并没有因此而缓和下来。
2、局面失控
从1900年6月11日开始,大批的义和团团民开始涌进北京,很快就达到了数万人。从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来看,慈禧此时对义和团的政策并没有改变。默许义和团进京的并不是慈禧,而是朝中的主战派王公大臣,正是他们打开了京城九门,造成了义和团蜂拥入京的事实。
到6月12日,进城后的义和团团民们只是在北京各处建立坛口,聚众练拳,外国人所担心的恐怖事件一直也没有发生。直到12日这一天在北京出现了义和团焚烧教堂和部分洋行的情况后,外国人才开始受到攻击。
6月9日,也就是大批义和团进入北京的两天前,各国公使开会做出决定,调遣大部队进京;10日,大沽口外各国军舰的指挥官们便派出了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西摩尔中将率领的2053名联军,从塘沽登陆赶往天津租界,并于当天乘火车向北京进发。西摩尔率领大队联军向北京开进的消息传到北京城后引起恐慌,京城内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矛盾开始升级。
在得知大部队即将赶到后,外国使馆的卫队开始主动出击寻衅,与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发生冲突。面对日益混乱的局面和可能爆发的战争,从6月13日开始,慈禧发布了一连串的上谕,一方面慈禧做好最坏打算,进行备战;一方面为了求得列强的谅解,坚决镇压义和团。
16日,慈禧紧急召开了“御前会议”,会上决定,派兵到京郊马家堡一带阻拦西摩尔联军,如果“不服阻,则决战”。慈禧此时要阻止联军大部队入京的态度仍非常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