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简介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兵,编成“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训练新军。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对定武军进行改编,由4000余人扩编至7300人,定名“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
北洋新军的建成,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也为袁世凯奠定了作为北洋军阀领袖的基础。1898年,新建陆军改编为拱卫京师的“武卫右军”。1902年扩编为“北洋常备军”。民国成立后分裂为三大主要派系和诸多小派系,1928年东北易帜后完全融入国民革命军。
北洋军编制
从1912年3月10日下午3时,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到1928年6月6日韩复榘部抵达北京南苑,这一时期被称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军阀混战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旋律。
而这一时期又可分为袁世凯时期和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作为大小军阀乱世立名的根本,军队尤其是陆军就成为各个军阀的重中之重。
而北洋军事集团凭借着他所独有的优势迅速扩充壮大其势力,由华北东北地区迅速发展到长江流域。鼎盛时期除西南两广及山西外均为北洋军的势力范围。
在这节里作者将试图对民国后的北洋军的编制、军械进行一些论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篇幅和精力有限只对1922年前的北洋中央陆军编制、军械和1922年后的一些重要军阀的编制、军械进行论述,其它诸如汤芗铭所部中的湖南省陆军等不在进行论述。
一、编制
进入民国后,编制上一如北洋旧制,只是在1912年9月15日,将新式陆军的镇、协、标、营、队、排、棚的名称改作师、旅、团、营、连、排、班,将原有的“左、中、右”、“前、后、左、右”等一律改作“一、二、三、四”等。
此一编制的诞生,是中国陆军史上开天辟地的军制革命,尽管它基本上是仿照德日等国陆军的编制结构,还算不上原创,但毕竟是在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中国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就基于此,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随后公布的《陆军平时编制条例》,对基本战略单位——师一级的编制进行了调整。陆军师下辖两个步兵旅、骑兵、炮兵各一团,工程兵、辎重兵各一营。其中步兵旅每旅下辖两个团;每团辖3个步兵营和1个机枪连;每营辖4个步兵连。
骑兵团分为甲乙两种,甲种团由4个骑兵连组成,乙种团由3个骑兵连组成,使驻地的情形而定;炮兵团下辖两个野战炮营,一个山炮营。
二、师旅
1、师
进入民国后的1912年,随着部队名称的改变,北洋六镇、20镇、23镇等8个镇改成了8个师,番号不变。又增建19、27、28师,北洋军实力达到11个师。
1913年,建7、8两个师,达13个师。
1914年,建第10师,为14个师。
1915年,裁23师,又减至13个师。
1916年,建11、12、13师,又增至16个师。
2、混成旅
混成旅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大量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编制。因没有法定编制的制约,混成旅的编成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旅下辖有步兵2至3个团,骑兵1个连至1个营,炮兵1个连至1个营,工兵、辎重兵1个连。
编制小一些的有三千兵马,多的则逾万人,如著名的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俨然一个陆军师的规模。从兵种组成上可以看出,混成旅具备战斗、战斗支持和战斗勤务支持全方面功能,可以独立承担作战任务。在袁世凯时期共出现17个。分别是:
第1混成旅
前身是驻山东的5师10旅,1913年11月扩编成第1混成旅,驻地:山东济宁。
第2混成旅
1913年9月成旅,驻地: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