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陈芳允-陈芳允简要事迹

文化历史2022-10-07 14:22:38智慧百科

两弹一星陈芳允-陈芳允简要事迹

两弹一星陈芳允简介:陈芳允简要事迹有哪些?陈芳允的主要贡献有哪些?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两弹一星陈芳允简介

陈芳允(1916.4.3-2000.4.29 ),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两弹一星陈芳允-陈芳允简要事迹

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著有《无线电电子学的新发展》《卫星测控手册》等,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1986年,他和部分院士联名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促成了中国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

陈芳允简要事迹

一、求学道路

陈芳允5岁时开蒙,开始读《论语》、《孟子》。1928年秋,12岁的陈芳允进到黄岩县立中学,也就是现在的黄岩中学读初中,他是一个尊师好学的学生,当时他的国语、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成绩优秀,从这时起,他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在初三快毕业时,陈芳允在毕业纪念册上写了一篇题为《送秋》的小文章。这篇文章坦诚地谈出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他认为送秋不送秋无所谓,对一个人来说是秋还是春、夏、冬季都要努力,不能虚度。

1931年夏,15岁的陈芳允考进上海浦东中学高中部,进入高中没几天,就碰上了“九·一八”事变,陈芳允积极参加上海学生运动,抵制日货游行,上南京请愿,后请愿学生被蒋介石派兵押上火车送回上海。同样是“863”计划发起人之一王淦昌在1920年,也在上海浦东中学读书。

二、转学物理

1934年,18岁的陈芳允高中毕业,7月份大学考试即将开始,陈芳允报考了当时的上海交通大学与北京清华大学,由于两所大学试卷不一样(交大的试卷考题多,内容繁杂;清华试卷难度虽大,但题目少而且灵活,这样的题风刚好对陈芳允的学习路子),所以上海交大落榜,清华榜上有名。

考入清华的机械系,当时上的第一堂国文课就是由著名文学家朱自清讲授。陈芳允在机械系读一年后,对机械不感兴趣,却对物理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物理课上,每周小考一次的物理成绩他总是优秀,物理课的期终考试成绩他得了最佳,分数为S+。

那个时期,清华大学的考试成绩采用5分制的计分办法,S表示佳,S+当然就是最佳了。有了这优异的成绩加上物理课对陈芳允的强大的吸引力,他下决心做出了转换专业的选择,后他转换专业进入物理系,投在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门下。

吴有训在教学过程中,也已经注意到这个物理成绩优异、又心灵手巧的学生陈芳允。他虽然不大爱说话,但做起实验来有板有眼、井井有序。他发现这个学生的眼睛非常专注地观察他的实验,不放过任何一点细节,不仅一丝不苟地做记录,而且善于动脑子提出问题。

吴教授打心眼里喜欢这样的学生,所以当陈芳允提出想转换专业的请求时,得到了吴有训的大力支持。当时,物理系在清华是很难进的,因为陈芳允的普通物理课学的好,吴企孙等任课老师都很赏识他,因此在转系时被物理系所接受。陈芳允把对恩师的感谢深深埋在了心底,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学习。

两弹一星陈芳允-陈芳允简要事迹

三、做饭求爱

1939年,陈芳允结识了身材小巧玲珑,漂亮活泼沈淑敏,他觉得爱情悄悄钻进了他的心里。可是他不太善于同姑娘打交道。他过于文静,缺少其他男青年那种主动进攻的热情劲。

一天,大家到吴有训教授家里去玩,吴有训说:“今天在我家吃顿家常便饭,谁有拿手好菜就献上来。”陈芳允立刻接上吴教授的话:“做饭谁不会呀!大家尝尝我的手艺。”说着卷起袖子就开始干。这一举动,使沈淑敏一下子注意到陈芳允。

印象之深,直到50年后的金婚,沈淑敏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幕。可惜,金婚时的沈淑敏猛然发现陈芳允做饭的本事已经退化得连煮面条都不会了。

四、拒绝内战

1948年5月,陈芳允从英国回国。在上海不愿为国民党打内战出力,拒绝航空委员会调派去上海机场工作,同妻儿回黄岩老家,受到工厂记大过处分。10月,正值淮海战役期间,航空委员会调陈芳允去南京工作,他不愿帮国民党政府打共产党,跑回湖州找当医生的岳父为他拔去一个脚趾甲,造成假伤,回到上海住进医院里。

上海解放前夕,在地下党的领导下,陈芳允参加维持秩序的革委会,劝阻中央研究院的科技人员不要跟国民党去台湾。

五、无私奉献

有人说:要记住陈芳允,只需记住他的两个特点就行:一是自己给自己理发,二是自己给自己缝补衣服。陈芳允的头发长了,从来不去理发店。他说,去理发店太费时间,不是理发师傅等你,就是你等理发师傅,有时一等就是半个小时,结果还未必满意。

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练出了一手绝活儿——自己给自己理发。陈芳允的另一招是自己给自己缝补衣服。

由于他的祖父是有名的裁缝,所以他从小便与针线打上了交道。就是在81岁高龄,一旦衣服烂了需要缝补,只凭一种感觉和经验,他仍能将手中细细的线轻松地穿进那个小小的针眼。

陈芳允对工作是高标准,对生活却是低标准。他病逝后,在他家里,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连褪了色的布窗帘也舍不得换。

但他为我们国家所须所做的贡献却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从863计划的提出到2000年,十五年,“863”计划15年中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