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1955年,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产生;1956年5月,学部委员进行了一次增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9年5月开始进行学部委员增补工作,之后又中断十年,至1990年再次进行了学部委员增选,确定了两年一度进行增选。
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6月,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产生。1998年6月,实施资深院士制度。1998年6月,首次有外籍院士提出转为中科院院士。
据2018年9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790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52人,化学部127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0人,地学部129人,信息技术科学部94人,技术科学部138人;外籍院士91人;已故院士580人,已故外籍院士22人。
首批学部委员的人数是前中研院院士的3.6倍。这个数量上的急剧增长,并不代表七八年间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是出于当时国家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迫切需要,反映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对于科技事业的极大重视。
学部委员制是为快速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而采取的举措,如果依循旧体制,显然难以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这一批学部委员,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大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他们是现代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人。
1994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决定了中国院士的规模较大,增选数额也较多,势必降低院士的学术资格标准。少数院士的学术表现以及院士增选中的种种问题与院士称号的崇高荣誉很不相符。这些问题,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科学技术日益重视,甚至有日益突出的趋势。
从学部委员到院士,一个称谓的变化不仅意味着荣誉的最终回归,也标志着科学家与国家科技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不可分割的历史。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层次高、影响大。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不同时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莅临现场并作重要讲话。来自全国不同领域、不同战线的院士大家汇聚一堂,共商国家与学部科技事业发展,成为全国科技界两年一度的重要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