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摆脱情绪饥饿(教你摆脱情绪饥饿的男人)

健康养生2022-10-04 13:01:05智慧百科

教你摆脱情绪饥饿(教你摆脱情绪饥饿的男人)

“情绪饥饿”是什么?“情绪饥饿”是不是真的饥饿呢?“情绪饥饿”其实是缺乏的不是食物,而是一种关爱。那么,如何才能摆脱“情绪饥饿”呢?

情绪饥饿是什么 教你摆脱情绪饥饿

生活中,人们对缺乏食物的饥饿易于觉察,一旦饥肠辘辘,只需及时进食,饥饿状态便很快消除。而人们对另一种比缺乏食物更难受的心灵空虚、百无聊赖、精神不振的不健康状态,却一时难以摆脱。这也是一种饥饿,可以称之为“情绪饥饿”。

凡是有思维的人,都不会缺少情绪,犹如不能缺乏食物、空气和水那样。情绪是指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喜悦或不快的心理状态。因此,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喜怒哀乐,诸如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人的悲欢与离合等,少了这些,人就失去了酸甜苦辣的情绪体验。而那种长期无所事事、精神毫无寄托、缺乏情绪起伏的不健康状态,就是“情绪饥饿”的表现。

人为什么有时候会觉得心里空虚荒困,抑郁无聊,干什么事情都无精打采,进而出现头昏脑涨,心烦意乱呢?科学家告诉我们,这是一种比缺少食物更难受的饥饿——“情绪饥饿”。

“情绪饥饿”是人长期无所事事、精神无所寄托、缺少情绪体验时的不健康状态。研究表明,人不可缺少情绪,如同不能缺少食物、水和睡眠一样。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以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喜怒哀乐;因为人生旅途经常会有成功和失败,会有欢聚与离别;然而,即使是为柴米油盐而忙碌,或者因衣食住行而发愁,也同样是一种情绪体验。

因此,清贫勤劳的人一般很少有“情绪饥饿”。而最容易发生“情绪饥饿”的则是生活富足、舒适闲散和没有志趣、爱好和追求的人,这类人似乎无忧无虑,便不思进取,活力日减、情感麻木。久之,心情抑郁,烦恼上门,疾病缠身,欢乐远去。人倘若长期得不到情绪的体验,活力就会一天天丧失,情感就会一天天麻木,烦恼和疾病就会缠身,幸福和快乐就会远离。

“情绪饥饿”自然会影响人的精神健康。因此,我们必须设法摆脱“情绪饥饿”,使思维正常运作,不致受阻。一般说来,“情绪饥饿”与人的生活观念有很大关系。若能懂得从生活中寻找乐趣,思想有所寄托,不致缺少情绪体验,就会远离“情绪饥饿”。当然,我们不是主张当苦行僧,有意身陷清贫之中。而是说生活富足之后,不应养尊处优,应居安思危,不要“穷得只剩下钱了”。

无论悲欢离合,在一定程度上对心灵的触动愈强烈,愈能使头脑清醒,心境开朗。学会或参与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消除“情绪饥饿”的方法,无论是投入地表演,还是入迷地欣赏,都能使自己在一种特殊的意境中,获得一种乐在其中的情绪。

解除“情绪饥饿”方法有以下几点

1. 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在工作中努力创新,以勤奋工作的方式来填补心灵上的空虚。用爱好来充实自己的心灵,无论是唱歌弹琴、写作绘画还是集邮藏币,都能有效地消除你的“情绪饥饿”。

2. 为自己找其他事情做。列一个清单,另外为自己安排一件“任务”。例如,你可以选择散步、给朋友打电话、听音乐、洗澡、收拾房间、修指甲、上网、看电视……

3. 记食品日志。记下你所吃的食物,有利于确定严格的饮食控制表,还可以使你在饮食方面变得更负责任,从而你可能会少吃不必要的东西。采用“三种食物干扰法”。在吃卡路里含量高的食物之前,先吃3种健康食品。如果吃完这3种食品,你还想吃东西的话,可以适当让自己再吃点。不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3种食物就足以阻止你再吃下去了。

4. 学会或参与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消除“情绪饥饿”的方法,无论是投入地表演,还是入迷地欣赏,都能使自己在一种特殊的意境中,获得一种乐在其中的情绪。

积极参与各种社交与公益活动,关心他人也接受别人的关心,尽量让自己生活在群体之中,切莫离群索居。在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同时,也可让自己拥有一个情绪体验的机会。此外,当你在感到无所事事的时候,可以看看电视、读读书报或听听音乐,迫使自己进入一种思维状态,并进而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这也是消除“情绪饥饿”的良好办法。

5. 防止和清除“情绪饥饿”最有效的方法是寻找机会体验情绪,如能得到一次强烈的爱的体验,即使是一次痛苦的体验,也同样可以解除饥饿,平衡心态。总之,无论悲欢离合,在一定程度上对心灵的触动愈强烈,愈能使头脑开窍。另外,有规律地进行锻炼。每天坚持锻炼,有利于舒缓压力,使你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可以重拾抵制不健康食品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研究显示,睡眠不足会增加饥饿感。保持睡眠充足,有利于减缓疲劳,从而有更多的力气与用吃减压的恶习作斗争。

害怕独处是“情绪饥饿”

案例:张小姐是一名刚参加工作的职场白领,她工作时有个怪毛病,就是不断地给亲友打电话。为此老板时常批评她不敬业,她自己也非常苦恼。张小姐认为,如果不打电话而是独自工作,心里就会感到非常空虚无聊,甚至在单位呆不下去。

心理分析:

张小姐的症状是典型的“情绪饥饿”,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依赖性特别强,不能忍受单独做事情,一定得找个人倾诉。

首先,“情绪饥饿”是母子共生期情感未分化的表现。孩子和母亲是天然的共生环境,如果这时母亲过早的离开孩子,把孩子交给别人抚养,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有情感空洞,很难面对外面的世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特别需要别人的关注和爱,严重的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和个性问题。

其次,像张小姐这样“情绪饥饿”的人不能忍受无聊和空虚感,一定要把这些感觉发泄出去,让别人当她的情感篓子。她打电话也是为了求助,但是一般人都不能忍受她的这种做法,于是她的人际关系也随之紧张起来。

那么,“情绪饥饿”究竟该如何解决呢?

第一,要逐渐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和忍受独处的能力,而不是一独处就拼命打电话,独处时的焦虑需要自己忍受。

第二,张小姐显然需要强大的支持,但她的处世方法使她不能游刃有余地与人交流。所以,她需要先使自己的情绪平缓下来,再找一些能够听她倾诉的朋友。

第三,如果类似情况很严重,就需要做长时间的心理治疗,通过心理治疗来修复她早年可能存在的创伤。

情绪饥饿与心理饱和

有的人觉得心理空虚无度,抑郁无聊,干什么事情都无精打采,进而出现头昏脑胀、心烦意乱。其实这是一种比缺少食物更难受的情绪饥饿。

情绪饥饿是人长期无所事事、无所寄托、缺少情绪体验的不健康心理状态。研究表明;人不可缺少情绪,如同不能缺少食物、水和睡眠一样。倘若长期得不到情绪的体验,活力就会一天天丧失,情感就会一天天麻木,烦恼和疾病就会缠身。

但是,凡事都有个度。如果人长期体验某种情绪,以致超过心理承受的程度,便会出现心理饱和。它也是一种不安定情绪。如工作中每天做同一种事情,会出现厌烦情绪;长期无事可做闷在家里,就会感到寂寞、没奔头;患者对自己疾病过分忧虑,产生悲观厌世情绪……

情绪饥饿与心理饱和是情绪体验的两种极端心理状态,都会损害人的健康,因此必须善于调节。对于情绪饥饿,应主动寻找机会体验情绪,即是一种痛苦的体验,也同样可以解除饥饿,平衡心态;其次,可以有意识地参加一项活动,无论是投入地参与,还是入迷地欣赏,都能使自己在一种特殊的意境中获得一种乐在其中的情绪;对于心理饱和者,则要善于释放情绪势能,一是多参加各类健身活动,如登山、跳舞、游泳;第二是多与人交流和倾诉,从而使饱和的情绪得到释放。

不良情绪导致食欲异常

1.吃错食物

这种假饿症状包括:特别想吃甜食或者刚吃过饭就“饿”。原因可能是饭菜单一,缺少产生“饱感”的纤维素、蛋白质或健康脂肪,进而导致饭后血糖下降。

专家建议:最好吃点健康零食,如一块新鲜水果、一把坚果、奶酪或花生酱等。

2.不良情绪

无聊、恐惧、焦虑、压力或孤独等不良情绪都会导致食欲异常,出现假饿的现象。

专家建议:散步、写日记、听音乐、给朋友打电话、嚼薄荷口香糖、看书、去图书馆、博物馆等远离美食诱惑的场所。

3.睡眠不足

饿感和饱感由饥饿激素和瘦素两种激素控制。前者刺激食欲,而后者则向大脑汇报饱感。睡眠不足容易导致瘦素水平下降,而饥饿水平增加,食欲遭受双重打击。所以,白天疲劳易导致疯狂饮食。

专家建议:下午散步10分钟或做深呼吸可以缓解疲劳,或者喝杯绿茶、吃1/4杯杏仁或一个小苹果。

4.口渴

有时“饥”与“渴”难分辨。可以喝上1~2杯水,看看到底是真饿了,还是只是轻微脱水。

专家表示,真正的饥饿一般发生于饭后4小时,感觉肚子咕咕叫,精力难集中等。

结语:你是不是也有过刚吃饱就喊饿的经历,你是不是也有过即使吃撑了没几分钟还想吃东西的时候?那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情绪饥饿”了哦!(文章原载于《中外健康文摘》刊期:2012.07,作者:钟竹意,章远,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文标签: 教你摆脱情绪饥饿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