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作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之一,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被后世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而李牧对于赵国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有“李牧不死,赵国不灭”的说法。这种说法很显然将李牧对于赵国的作用说的非常的大,但如果李牧真的没死,他真的能够将赵国挽救回来吗?李牧要怎么做才能挽救赵国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李牧不死赵国真的不灭吗
秦人有宿将桓齮王翦坐镇,蒙恬、李信和王贲等青年才俊亦跃跃欲试,反观东方六国则乏善可陈,廉颇出走,庞煖不知所踪,曾经名将辈出的赵国唯有李牧硕果仅存。
但一个名将看似也够用了,赵国灭亡前夕李牧屡败秦军,王翦不得不祭出离间计方将其出去,此后赵国的迅速败亡也印证了赵悼襄王在临死之前的告诫:“李牧不死,赵国不亡”。
然而,秦军是如此的强大,倘若李牧能一直统领赵军,就真的能力挽狂澜吗?
先谈谈李牧的历史定位吧。除了并定义为法家的吴起和兵家的孙膑之外,《史记》只为后世评定的“战国四大名将”做了传记,其他如匡章、赵奢、庞涓和庞煖等名将都没这个待遇,可谓独一档的存在。
然而,李牧的待遇又是“四大”中最低的,仅仅在《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后续写了数百字的“添头”而已。且廉颇是“赵之良将”,李牧则是“赵之北边良将”,多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定语,其实承袭“春秋笔法”的司马迁是想告诉后人李牧尚且不如廉颇,只擅长打匈奴人。
但赵悼襄王却是认真的,这可能是《大秦赋》唯一符合历史之处:李牧则久居塞外与朝臣宗室没什么瓜葛,正是最合适的赵军主将,倒是被赶走的廉颇与春平君穿了一条裤子。其实赶走政敌并无可厚非,至少比秦昭襄王诛杀白起要仁慈多了吧?而廉颇接到换帅诏令后攻击乐乘,令后者不知所踪,这哪里是国家栋梁的做派呢?
好吧,说归说,有些东西总是需要战绩来说话的。
2、李牧的战绩
击破匈奴之战源自《史记》所载,李牧十多年的示弱终于令对手放松警惕,并通过诱敌深入围歼了十几万来去如风的草原骑兵,其“包饺子”的能力比之白起也不遑多让。匈奴人此后“十馀岁不敢近赵边城”,可见是被打怕了,但他们当时的实力显然不足以与冒顿时代相提并论,而《史记》所载也是孤例,不做主要参考。
肥之战时,宿将桓齮携去年斩首赵军十万的余威东出上党并直切赵国后方,一路进逼邯郸,临危受命的李牧组织残兵败将进行反击,双方在宜安附近对峙。李牧筑垒固守,避免决战,桓齮遂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来一出围城打援,在运动中消灭赵军。
按说想法是没问题的,李牧却反其道而行之,一举踹掉了兵力空虚的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又将回援的秦人主力正面击溃并击杀桓齮(一说逃到燕国成了樊於期)。此战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可惜这是一个被诅咒的尊号,获得者还有秦之白起、燕之苏秦及楚之项燕,个个未有善终。
次年,嬴政再次派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以一部兵力由邺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自率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企图拊邯郸之背,将赵国拦腰截断。李牧认为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番吾一战,赵军正面击溃了北路秦军并迅速挥师南下,秦南路军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
总之,李牧用两场大胜为赵人赢得了喘息之机,秦人不得已暂时将兵锋转向,其表现如同定海神针。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
所谓“致人”之要,如同象棋中的先手棋一般,即按照自己的理想状态去调动敌人而不为别人牵着鼻子走,古往今来的兵法精髓其实都没能脱离孙武的这句话。李牧在击破匈奴之战中将“致人”用得炉火纯青,肥之战中则“不致于人”,用进攻秦军大营之举令对手的围点打援变成了赵军的“攻敌之必救”,番吾之战又展现了优秀的大局观和正面决战的功力,可谓能攻能守、奇计百出,尤其擅长防守反击,是一位堪与白起比肩的优秀将领。
但超级名将并不意味着百战百胜,也要看对手是谁以及形势变化,比如长平大战前期,强如白起也拿不下龟缩不出的廉颇,昭襄王遂换上王龁接班--谁上都一样,倘若粮草充足,秦赵近百万人马可以在山上养老。但后来赵人换上主攻的赵括之后就必须派遣擅长围歼的白起出马了,王龁还真不一定顶的住。
而就当时而言,不管是百战老将桓齮、贪功冒进的李信或者稍欠历练的王贲蒙恬之辈,在李牧面前都是送人头的,然而他最后的对手却是同为四大名将的王翦。
王翦将六国灭其三,可谓功勋卓著,尤其是赵楚两战更是统一战争中唯二的硬仗,而从灭楚前后的表现来看,其特点便是稳如老狗。在此之前李信曾势如破竹却被楚人一举击溃,他便陪着项燕的百万大军吃吃喝喝了一整年,任凭对手如何挑衅都无动于衷,直至后者粮草匮乏而不得已掉头往东,这才抓住战机一举击溃,足见其用兵之稳。
所以,当“不致于人”发挥到极致的王翦遭遇十项全能的李牧时,一时半会自然是难分胜负。然看似秦攻赵守,实则李牧试图找出秦军之破绽并一举击溃,而王翦的胜机则在于凭借强大的国力与赵人拼消耗,一如长平之时。
到这里该讨论“如果”了,假设李牧不死且继续统领赵军,他便能力挽狂澜吗?
3、如果李牧不死赵国会灭吗
首先可想而知的是双方将继续硬着头皮耗下去。如果粮草、军力对等的话,笔者相信主场作战的李牧定能占据上风,但与长平不同的是,秦人此时的兵力必然远超赵国,这是国力的差距,也是对李牧的重视。想以劣势兵力战胜稳重的王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稳住战线已经很不容易,反击一事只能有心无力。
战争从来不是体育竞赛,李牧王翦之间的“公平”决斗注定只能出现在网络小说家的臆想当中,如果非要有,那只有一种可能--合纵。
合纵即“连众弱而攻一强”,历史上前后五次都雷声大雨点小,此时更是镜花水月。《大秦赋》里韩非子等人空忙活一场,而历史上他们甚至连挣扎的动力都没有,公元前241年庞煖为主将的合纵散伙之后六国已是束手待毙,前232年番吾之战后,《史记》甚至还记下了“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的事实。
你说都什么时候了,韩魏不想着抱团取暖,竟然试图在三晋兄弟身上打秋风?秦人之所以能够秋风扫落叶般席卷关东,根本原因还在于六国人心的离散,并非无一战之力,而是无协力之心。
换个角度来想,李牧两次重创秦军却丝毫未伤及根本,而赵国长平之战后尚有余力,此时却一败便是亡国,可见双方的综合国力已有了天壤之别,更何况当年赵国发生了大地震,加之连年征战早已处在了崩溃的边缘。李牧即便赢了王翦那也是惨胜,倘若秦人再至又当如何呢?巧妇终究难为无米之炊,任谁也拯救不了缺兵少将、粮草匮乏的赵国。
王翦显然深知对手的分量,之所以用反间计并非惧怕,而是不愿用大秦锐士的性命换一场惨胜,所谓“李牧不死,赵国不亡”并不绝对,倒是“李牧死,赵国亡”成为了现实。
只可惜一代名将终不能战死沙场,竟死于小人之构陷,的确引为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