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
熹里话:
与其说是怀念20多岁那段无疾而终的恋爱,不如说是怀念那个没有被捶打、没有被磨平棱角的自己。
文 l Juno
来源 l 孤岛(ID:gu_dao2015)
之前影院上映的时候我本来打算和当时的男朋友去看《花束般的恋爱》,票都买好了,后来因为吵架就没去了。
分手之后,前两天看了这部电影,结果看到最后他们在第一次见面的餐厅道别时,哭得稀里哗啦。
尤其是和旁边两个年轻男女的对比,仿佛一段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在一个空间下撞在了一起。
我觉得但凡谈过恋爱的,应该都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共鸣。
在电影落幕的时候,我打开了弹幕,又再次爆哭:
XXX祝福你,希望你现在获得了幸福。
XXX我是真的好想和你在一起啊。
XXX我现在有钱了成熟了,可是你已经不在身边了。
我相信,大多数人看了这部片后,都会想起一个藏在心底念念不忘的名字,一串再也不会拨打但是倒背如流的号码,一些平凡又踏实的幸福时光,一首很喜欢但是不敢再点开的歌曲,一段不了了之无疾而终的感情。
在一事无成的年纪,偏偏遇到了一个很爱很爱的人,只能留下一声叹息。
这部电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会渐行渐远,为什么校园恋情很难HE,为什么爱情最终惨败给现实?
在电影的开头,男女主人公都非常看不惯情侣分享同一个耳机听歌,因为左声道和右声道听到的完全是不一样的,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对音乐的不尊重。
这种很难为他人理解的“小怪癖”、“小固执”,就像他们身上的刺和棱角,构筑了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使他们与人群区隔开,是我之所以是我的构成要素和成分,你可以叫它个性或者品味。
这种特殊的身份认证和自我个性的标记通过一次次消费表达来完成。
而麦和绢的相遇,让他们发现了“世另我”,他们惊奇地发现对方和自己有太多相似点和共同点了。
同样无法理解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规则,同样喜欢动画导演押井守,同样用电影票根做书签,穿着同样品牌的帆布鞋,甚至连书架上的书也像复刻的一样。
这概率多么难得啊。
我记得薛兆丰曾说过一段话:
如果世界上有两个人,是彼此一生的唯一,他们终其一生都不会见面。世界上有70亿人,想象一下有70亿颗绿豆,有两颗红豆它们是一生中彼此的唯一,把它们放进去搅啊搅啊,它们会碰上吗,在短暂的一生他们不会碰上。我们海誓山盟许下终身承诺的那个人,实际上只是我们身边看上去觉得差不多时间到了挑选的人。
麦和绢的相遇就是这两颗红豆的相遇,是极小概率的事件。
豆瓣上有一个短评,说这部片的又名叫做: 和百分之百合拍的人说再见。
是的,百分之百合拍,得有多难。
于是他们轻易地从人群中辨认出对方,坠入爱情。
甜的时候是真的甜啊。
两人一起看漫画看电影,一起玩游戏,仿佛一个不被人理解的孤独的小孩儿,终于找到了玩伴,快乐和幸福都是double的。
为什么校园恋情那么甜?
因为那是无菌环境培育的产物。是年轻男女们迈入成年世界的最后一场狂欢,被现实捶打前上天怜悯赐予的礼物。
在这个乌托邦里,大家不必为生存四处奔波,有闲情逸致去做很多浪漫又无用的事,两杯奶茶就能虚度一个下午,没什么钱也不影响快乐的注入。
于是两个典型的文艺青年、理想主义,以书籍、音乐、展览为媒介,度过了一段充满甜蜜幸福的时光。
这样甜蜜的时光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呢?
当他们必须面对就业压力,面对双方父母的意志,面对生存问题的时候。
他们被逼着做出选择,走向成人世界。
麦和绢的内核在一开始是一致的,都是很纯粹的理想主义,对物质的要求也不高,有自己的梦想,不愿意妥协放弃。
可是两个理想主义,两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怎么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呢?
工作那么难找。
父母生活费说断就断。
而麦画画虽然可以给公司供稿,但是报酬少得可怜,从一千元一张画,变成一千元三张画。
梦想是很贵的,坚持梦想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
麦的前辈和女友就是一个对照组,是3、5年后的他们。
麦的前辈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出人头地,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有才华的人遍地皆是,不被人赏识、出头难才是常态。
于是麦的前辈让自己的女友出去坐台,供养自己的梦想。
麦看着前辈,仿佛看到了多年后的自己,他不愿意让绢和前辈的女友一样,自私地让对方为自己的梦想买单。
于是他把画笔收了起来,穿上西装进入公司。
一切仿佛走上了正轨。
麦的工作越来越忙,他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看书,看电影,看漫画,玩游戏。
绢推荐给他的书被放在一边,一起追的漫画也很久不看了,约好要一起去看的电影也因为工作原因被一再搁置。
看似是因为感情缺乏经营包容而造成的关系破裂,不如说是两个理想主义面对现实的捶打做出了不同选择而造成的分歧。
于是曾经同行的伙伴,渐渐因为一方的背离而分道扬镳。
麦和绢都没有错。
总有人要迈出那一步,承担生活的重量,去向现实投降。
而在妥协投降的过程中,麦也完成了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和转变。
这个转变从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来。
一个是绢给麦发照片,说他们常去那家老年夫妇开的面包店关门了。
当时麦在处理工作里的紧急状况,看到这条消息不耐烦地回了一句:关了再去其他面包店不就好了?
那种惆怅和哀伤的心情,没有得到回应,而是被粗暴地摔在地上。
还有一个细节是他们一起去书店,女主拿起了《细嚼慢咽》翻看,这时候男主却拿起成功学类书籍《人生的胜算》。
可能有人会觉得女主太矫情。
其实不是的,这一个个细节,就是两个人走上不同岔路的最好见证。
一个向左走,继续做梦,一个向右走,迎接梦碎回归现实。
当绢跟麦说,想要辞掉工作,做活动策划,把热爱和工作结合。
麦不同意,觉得为什么要放弃好不容易找到的会计工作,工作就是工作,为什么一定要和快乐结合在一起。
这个时候麦已经开始心生怨气了。
工作上有个货车司机直接把车开进河里,被捕的时候还叫嚣着,他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作为工具人做着这些重复枯燥的工作而活着的。
那个货车司机,让麦看到了多年后的自己。
浪费时间做着一份毫无意义、没有价值的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而绢的选择不过是再一次提醒他,自己如今的坚持和努力多么可笑。
看似是他在说服绢,要接受现实,要学会妥协,但其实他是在说服自己,想要证明自己的选择没错,告诉自己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不是所有人都能那么幸运找到热爱的工作,能够被看见的。
人就是有这种自我合理化的倾向,只有证明自己的选择没错,生活才能不痛不痒地继续下去。
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大概是麦的前辈的离世。
那个一直把梦想看作是人生唯一目标和意义的前辈,那个宁愿让女友出去坐台也不肯放弃的前辈,那个虽然一直没有被看见但是依然满怀希望的前辈,就像选择了另一条路的麦。
麦把那个没有实现的梦想,选择了另一条路的自己,寄放在前辈身上,希望前辈终有一天能够成名。
可是前辈的猝然离世,让麦内心保留的那一点点纯粹和理想也破碎了。
而麦和绢的心在一次次情绪感受没有被回应的过程中,渐渐对彼此关上,从以前的无话不谈变成了无话可说。
正如绢的老板说的那样,有的时候,两个人的寂寞比一个人更让人难受。
而面对这杯盘狼藉的感情,绢想要分手,麦却想要通过婚姻来挽留。
“我们结婚吧”不是在感情最浓处的动情表白,而是在关系最苍白之际的摆烂发言。
“结婚后一起过日子吧。
这世上结婚的夫妻,都会慢慢忘记恋爱的感觉。不是也有结婚之后,继续这样过日子的人吗?
不可能一直像以前一样喜欢啊,如果要追求这种事就无法幸福了。
现在成为一家人的话,生个孩子,孩子管我叫爸爸,管你叫妈妈。
三个人或者四个人手牵着手,一起去多摩川边散步吧,
推着婴儿车一起去逛高岛屋吧,买一辆车,去野营,去迪士尼乐园,花时间,一起过完这辈子。
我们变成这样的关系吧,结婚吧,一起变幸福吧。”
麦的逻辑就是,感情出了问题就结婚,婚姻出了问题就生孩子,只要结了婚生了孩子,两个人人生绑定在了一起,就能获得幸福。婚姻都是这样的,哪有百分之百合拍,大家都是这么互相忍耐互相包容过来的。
到了这,麦已经完全认同了社会那一套规则,变成了他父亲,绢父母那样的人,放下不切实际的理想,放下对美好关系的期待,自我麻痹,告诉自己和别人,工作就是为了生存,和理想快乐无关,结婚就是到了年龄的安排,和爱情无关。
到了最后,他们坐在第一次约会的餐厅里,彼此非常有默契地知道分手的时候到了,于是上演了最催泪的那一幕。
我觉得最让我难过的,不是说曾经那么美好的感情怎么会惨淡落幕,而是曾经如此天真无邪、怀揣梦想的我们,怎么会变成了当初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麦和绢的分手,在我看来, 其实是和理想主义的自己最后的道别。
很多时候,我们做出的一系列选择,就像一波波海浪,将我们不知不觉推至某种处境, 我们说不清究竟是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生活,还是这样的生活塑造了我们。
无奈已经走得太远,只能将当初的选择贯彻到底。
爱情的悖论就是:
在一事无成的年纪,偏偏遇到了很爱很爱的人。
等到事业有成的时候,发现再也没有年少时的冲动和奋不顾身了。
恋爱为什么像花束般如此短暂?是因为人是有保鲜期的,人会成长,价值观会重塑,人生追求会半路改道,不同阶段的需求也会变化。
而最难的是20岁和你最合拍的人,未必到了30岁和你依然步调一致。
在哪个城市工作,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找到自己还是丢失自己,是坚持理想还是跟现实妥协,每一条岔路口都通向了不同的终点,而这些分岔口都决定着关系的走向——是要保持现状还是分道扬镳。
与其说是怀念20多岁那段无疾而终的恋爱,不如说是怀念那个没有被捶打、没有被磨平棱角的自己。
那个藏在心底的名字,是我们一段旅程的见证者,和我们一起造了一个美丽而纯粹的梦。
我们带着与对方共度的美好回忆,纵然不舍,最终还是一个人启程上路。
每一段爱情的开头,我们都抱着要走一辈子的期待和决心,希望甜蜜的日子能够一直无止境蔓延下去。
虽然爱情的存活率很低,但我们就是莫名相信自己会是那个例外。
我们的结局会和别人不一样。
而现实最终会让我们看清—— 即便是亿万分之一的概率相遇相爱,也无法保证能够一直在一起。
爱情就像是火车上的短暂邂逅,站点到的一瞬,再不舍,也得彼此说再见。
点亮“赞”和“在看”,“开始是结束的开始,相遇总是伴随着离别”。
那么,再见吧。
希望你一切安好。
作者:Juno。公众号“孤岛(ID:gu_dao2015)”创始人,资深自媒体人,壹心理、领英专栏作家,网易蜗牛签约书评人。已出版书籍《优秀的人都是聪明的勤奋者》、《长大之前,恋爱以后》。碎片化的时间里,给你有嚼劲的内容,微博@Juno_2015,知乎:Juno,今日头条:Juno的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