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自我的朴赞郁,神秘而松弛的汤唯

热门影视2022-08-12 19:07:03未知

解构自我的朴赞郁,神秘而松弛的汤唯

决心,对世人而言通常是一个有关向往的词语。决心代表着某类正向行为的开端,抑或是真情实感的传递。而向来不循常规的韩国“鬼才”导演朴赞郁,则要重构自己的创作决心。

时隔五年,朴赞郁携新作《分手的决心》重回影坛一线。在荣获戛纳最佳导演、同汤唯跨国合作成为热门话题之余,这部电影也俨然继承了走向国际的韩国电影的荣光,并将代表韩国角逐第95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电影《分手的决心》将代表韩国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朴赞郁这位电影“老男孩”的大胆创意,让这部新作品注定出手不凡。影片在悬疑类型片的外壳下,基于人物情感关系中的“决心”,搭配非常规镜头语言,借由语言“错位”,演变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元电影形式,进而对“错位”进行诠释。通过这样的自我颠覆,他宣告了其创作新阶段的到来。


戛纳海滩上的朴赞郁、汤唯、朴海日

朴赞郁导演一向热衷于在自己的电影中制造间离效果。其目的在于让观众对电影内容的评判脱离“真实感”的范畴,从而得以让他在电影世界中将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这也正是朴赞郁电影中所谓出格与疯狂的源泉。

而在《分手的决心》之前,他习惯于将叙事用寓言、神话的框架进行嵌套,传达出跟现实生活的脱节感,再过渡到视听语言,最后使作品单纯架空于电影三维世界的时空之中。


2003《老男孩》

1. 错位为何

但在《分手的决心》中,朴赞郁的间离策略已然不同。我们不再能够从故事一开始就看到各种各样的虚构元素,从而认定这是一个不会发生在现实世界里的故事。

而事实正相反,这部新作则是在近似对现实生活描摹般的日常之中拉开帷幕,却反而在其招牌式的动静结合的影像中撕扯出跟现实世界之间的裂缝。



朴赞郁的“动静结合”是一种反常规的影像策略。在他的作品中,运动镜头往往被用于一般叙事桥段中,而静止或微距运动镜头则往往被用于高潮时刻的情绪渲染,其本质是在保证华丽视觉效果基础上的反类型。

然而《分手的决心》却不再囿于流畅华丽,大量的越轴镜头调度和越景别剪辑,让影像整体的精致程度被削弱。而在拍摄人物时,非常规角度的选用和空间关系的刻意打乱,也阻碍着观赏过程中视觉逻辑的正常展开。





显然,朴赞郁在《分手的决心》中彻底将思维倒转,不再是叙事先行,而是通过让影像变得“粗糙”来宣告与现实世界的彼此割席,以视觉层面的寓言化来营造间离效果。

与此同时,广泛运用的希区柯克式变焦镜头和跳切剪辑,其导致的场景之间的飞跃式转换以及人物动线的不连贯,更是让整部影片越来越远离了“线性”与“流畅”这两个词。



就观感上而言,观众似乎在以拉片的形式看一卷不是那么完整的录像带。而正是在这种奇特观感建立的同时,整部影片贯穿始终的“错位”概念也随之诞生。

电影中的错位,既是剪辑层面对时空顺序的混淆,也可能是叙事层面人物关系的错位。正如观众们对朴赞郁电影一如既往的体验那样,当混乱与不真实出现时,后续迎接观众的必将是层次更丰富、信息量更大的“放飞自我”。



影片《分手的决心》的整体叙事,都是围绕朴海日饰演的男主角海俊和汤唯饰演的女主角瑞莱这组错位关系展开。但从最开始,两人的相识便显得处处很不和谐。身份上,各自是警察与嫌疑人;背景上,各自是韩国人与中国人;甚至在表达态度上,一个自信清晰,另一个则语无伦次。



单从叙事角度来看,海俊是支配瑞莱的那一方,但影像上却总是给予相反倾向的暗示。海俊在初遇瑞莱时,镜头快速前推并上升,从仰拍变成平拍;跟上一场戏中,海俊和妻子同框时仰拍居多的镜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无疑揭示出被隐藏的信息:在两人的交互中,海俊的身份正慢慢下沉。



2.错位的语言

交互、沟通,那么便会涉及到语言,语言自然而然地成为海俊和瑞莱之间的阻碍。而朴赞郁也在语言的错位中,为影片的叙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借此充分制造悬念。

瑞莱在说韩语时犯的错误,最开始看来都显得非常可疑,比如把“终于”说成“命运”,把“唯一”说成“再一次”。在对侦探电影的期待中,我们通常会认为海俊应该怀疑瑞莱;但在朴赞郁的叙事中,海俊却对瑞莱中文逻辑式的韩语表达展现出充分的理解与善意。



在反类型之余,这其实也传达出海俊似乎被诱惑的讯息(其中有自傲意味,觉得我这么厉害,当然应该怜悯你)。而在随后的故事里,海俊甚至逐渐被瑞莱影响,有模有样地学着瑞莱说话,甚至还演变到行为层面:尝试自己不经常吃的寿司外卖、模仿瑞莱擦桌子的动作。





在这段最初完全对立的关系中,我们看到海俊主动越线,迈步走向瑞莱那一端。而瑞莱也做出了回应,虽然在说韩语时依旧常常出错,但却不断传递出更为亲切的态度。两人似乎就此双向奔赴,趋于和谐。



然而,“错位”却就此展开。身为侦探的海俊拿起望远镜偷窥着瑞莱,这一行为虽然并不令人感到突兀,但随后衍生出的影像“意外”,却直截了当地打破了叙事层面的和谐假象。

借助望远镜的“镜头”,海俊跨越时空阻隔,自由穿梭于他所窥视的场景之中。他身处于不被察觉的另一维度上,对其间发生的人和事大肆评述,甚至在某些场景中,眼前所发生的事情会按照他的说辞而展开。此刻的海俊俨然像是一个用望远镜拍摄电影的导演。由此,元电影的概念慢慢漏出端倪。





除望远镜,海俊还通过电话传递声音让自己身临其境,或是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进入到场景当中。望远镜是摄影机,电话是录音设备,他那一副导演模样的现场调度姿态,显然说明海俊在将潜意识里的渴望拍成自娱自乐的幻想电影。



3.错位的幻想

基于元电影元素的出现,朴赞郁在反常规的基础上再度打破影像的平衡,叙事走向开始变得神秘且不稳定。自此,观众们看到的影像主体便不断发生变化,好似影片的剪辑受到海俊主观意志的影响。这种从影像传递到叙事的错位,就如同海俊以案件线索和对瑞莱的情感作为素材,用望远镜拍摄着属于自己“幻想”的电影所致。



镜像的呼应也在影片中大量出现。由摇镜带到镜像,不断映射出二人关系的组合镜头;望远镜的焦距似乎也反馈到电影镜头的焦距。推拉与变焦,时刻牵扯着观众聚焦又抽离。

行房事那场戏,海俊与瑞莱彼此时空交错,瞬息之间便从现实跳到X光片,再跳到电影,最后又回到现实,穿梭于多种视觉媒介之间。这无疑再度揭示出,影像中基于海俊意志的平行维度的存在,既逐渐丰富了海俊与瑞莱的错位关系,也让我们暂时失去了判读真实与否的可能性。





偏差继续蔓延,错位愈演愈烈,而语言再度传递给我们新的信息。海俊在偷窥“拍摄”的整个过程中,瑞莱却用蹩脚的韩语告诉他“心脏”和“心”的区别。对同一事物的两种表达,却传递出完全对立的意思。眼前的这个神秘的女人,她到底是要害人还是爱人?



朴赞郁将这道谜题留给了海俊也留给了观众,由此传递出亲密关系中的欺骗性错位所在;而语言也从器物的角度开始呼应元电影概念。翻译器的反复出现,象征着二手交流被促成,将某种语言以抽象的声音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再输出,让双方在交流之中得以传递更多信息。







然而,电影本质上也是一种导演与观众的二手交流。摄影机和录音设备即为翻译器,它们把导演心中的所思所想,以视听的形式翻译给观众去理解,从而进行沟通。而对于始终在暗中拍摄关于瑞莱的私人幻想电影的海俊,以及目睹这些的观众们而言,无疑揭示了这段关系中的暗面:“并非你一直将她做为素材记录,她也在向你灌输自己的内容。”





但在山篇(故事在釜山的部分)当中,海俊似乎没能清晰地理解这一点,反而是让瑞莱进一步逼近,沦陷于语言的偏差当中,不断陷落到这个女人更大的魅力中去。至此,也终于确立观众对角色的认知存在偏差的事实。海俊的认知里,他依然是处于高位俯视的侦探,而只有观众才清楚,他的处境正在慢慢变化。



同时,与镜面相关的意象也在辅助这一讯息的传达。镜面具有双重性质,是通透与记录,也是隔阂与迷惑,这跟通过摄影机传递到银幕上的讯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审讯室的单面镜、车窗、房间里的窗户、甚至眼睛与眼睛的相对……当海俊和瑞莱两人同框时,总是跟摄影机镜头或者观众之间隔了一层镜面。但与此同时,影像上又受到海俊幻想的影响,时常通过镜子来跨越时空。



由此,从文本上的语言错位过渡到影像,最终反馈到主题的阐述,朴赞郁导演正是通过让男女主角、观众、摄影机镜头的三层关系变得错位,从而在留足悬念的同时,更让元电影的概念得以一步步构建起来。



在山篇中,海俊与瑞莱的关系被电影内外的双重镜头以多样的形式呈现,甚至通过反复用在两个镜头间的移焦,来进而强调多个镜头的存在。在这种认知错位下,海俊一直认为瑞莱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像是提线木偶。海俊的“拍摄”思维在山篇后半段直接地影响了剪辑的时空排序,时空顺序完全跟海俊的幻想划上了等号。



从这个角度来看,海俊似乎有一部分是作为朴赞郁导演自己的化身。他俩都怀揣对神秘女子同样的迷恋,一个在电影时空中拿着望远镜塑造自己的幻想世界,另一个则在现实中指导摄影机去构建自己的幻想世界,基于元电影的概念。

朴赞郁在《分手的决心》中实现了对自己创作的映射。海俊对于掌握瑞莱的渴望,正是以往朴赞郁对演员较强掌握和执导欲的体现。但这一次,他却一反常态地给到汤唯相当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这便是影片中汤唯的演绎充斥着松弛感和自然感的原因所在。


朴赞郁导演和两位主演在片场

而这种松弛和自然,正是汤唯反过来对于朴赞郁的“掌握”和影响。这不仅仅是停留于现实的趣味互文,而是抓住海俊的某些部分和朴赞郁创作的同一性深入到了人物关系中。正如山篇中瑞莱经常出现的那种无端的笑,向观众们展现了瑞莱对于男人们的反凝视。







4.关系的错位

随着关系在错位中的升温,观众们也慢慢得以窥见海俊幻想背后的的渊源及其人物性格。海俊工作室里未结案件的照片像电影胶卷一样排列着,而他顺畅地讲述着案件故事,影像也像侦探电影那样,呈现出他想象中的破案过程,甚至流露出他的欲望。

他仿佛将这里视为避难所,只有坐在这里,如白日梦般幻想着“剪辑”自己的素材,才能安抚他在现实中因无法破案,以及妻子对他实行欲望计划主义带来自尊打击而长久被积压的欲望。这也正是海俊一直失眠的原因,他不得不利用夜里的时间来取悦自己,以维持白天正常、体面的生活。



正如海俊自己所言,他是个自傲、自负的男人,这造就了他的魅力,却也正是他错位行事的根源。他对于瑞莱的沉迷或许并非是爱,而是一种源于自负的拯救与接纳的意愿。他幻想着帅气地破案,同时也幻想着侦探拯救迷途女嫌疑人的老套戏码,甚至选择主动地向瑞莱坦白他对她的窥视,还跟她共享了其幻想电影中的声音素材。



然而在案件结案后,海俊突然发现,瑞莱真的是凶手。当他再次排列组合起他的素材时,他俩之间的关系却发生了显著变化,影像所呈现的内容不再是单一由海俊的意志来主导。

在复盘整个案件的桥段中,瑞莱时不时地出现在影像中,跟海俊的动线重合,甚至还出现了她的主观视角。而海俊的声音也由此变成了画外音,正如朴赞郁所认为的那样:“导演都是自负的。”海俊作为影片中的“导演”,在侦探主角式的自负被误判的真相打击之后,幻想的决心被动摇了,而他所幻想的电影世界被瑞莱入侵,失去了私密性。







至此,海俊才意识到两人之间关系的错位。当他津津有味地讲述、放映着以自己为主角的侦探电影时,身为观众的瑞莱却粗鲁地用发言打断了他幻想的思绪。

这种入侵随着海俊的迷茫与挣扎变得愈演愈烈,不光是对动线的模仿,甚至幻想的内容也出现变化。他的电影里开始有她,不再是单一破案,而是想象大半夜去找她的桥段,也详细出现手机聊天,出现画面定格。







海俊在自己的电影里不再是正义的侦探形象,而是和罪犯共情起来,像疯子一样用暴力执法来宣泄压抑的欲望,甚至还掺杂着一些值得玩味的元素。境遇相同的罪犯对海俊说:“你安全了。”喜剧式的幽默讽刺的背后,是海俊在欲望积压中的迷失,以及自暴自弃的心态的萌芽。



而当海俊还在为自负心和欲望纠葛时,瑞莱却加大了入侵的力度。她烧掉了他的如同压抑欲望载体一般存在的那些案件照片,正如烧掉他的胶片和幻想素材;而这些恰恰都是他压抑欲望的载体。瑞莱渴望用关切柔化海俊,让他从虚幻的电影式遐想中抽身出来。

烧掉照片素材,在一般的电影叙事逻辑中,往往预示着海俊会摆脱压抑的欲望。但在《分手的决心》中,叙事逻辑显然也都一并错位了。海俊并没有得到解脱,反而将其视作一种对自己的冒犯。他开始陷入自责当中,认为是自己没能救赎瑞莱这个“可怜”的女人,致使他的自尊心被反噬。





压抑是海俊的习惯,正如那个由菱格形状图案和马赛克壁纸充斥的房间,如同《老男孩》中那般压抑、隐忍、自私。而瑞莱在面对他时,即便把衣服的颜色从深色换为粉色,主动表达暧昧与示好,他依然没有接纳她。关掉灯,卧室里的瑞莱在他眼中依然穿着深色。



显然,海俊始终拒绝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只是一厢情愿地伸出援手,邀请别人走到他这边来。而他近乎变态的自负,也传递到了影片的现实当中,即便他心有不甘,却依然表现出无所谓的模样。

朴赞郁导演在此将镜头拉远,有意地呈现出瑞莱家剧场式的空间。在双层门框的结构下,身处前景“舞台”逢场作戏的海俊被一览无余。而身处后台的瑞莱却愿意无条件走上来,陪他演完这出维护尊严的戏中戏。





山篇的主角显然是海俊。他就是一座山,伫立天地间,俯视众生,却难掩封闭克制。当自负的救赎不被他人搭理、压抑的欲望无法私自消解,当他的私密幻想被外人解构后,其欲望消化体系便随之崩塌,而男性力量的来源也就此枯萎。





5.错位的感情

瑞莱的一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而我不是仁者”便早早地预示了海篇的主角会是瑞莱。受到打击失意后的海俊,被迫离开釜山,去往海边的城市梨浦。而瑞莱却再度神秘地在此现身,跟又一桩杀人案件牵扯上直接关系。



这次,瑞莱出场时又是在看影视作品,不再是罗曼蒂克,而是灾难营救。同时,瑞莱不再是单纯地看,而是付诸于实际行动。朴赞郁让电视中红色的警报灯直接叠化到瑞莱所处的现实,揭示出瑞莱在海篇中也开始“拍摄自己电影”的事实。





她也在积极地收集着素材,而在拍摄过程中,朴赞郁导演传达出在“拍电影”这同一件事情上瑞莱与海俊的错位。海俊只通过照片和窃听的二手片段,在自己的幻想中拍摄电影;而瑞莱在出现想法、积累素材之后,选择在自己真实的人生里去亲自演绎。

这第二次杀人案件,俨然是瑞莱为了营救封闭在自我颓丧中的海俊,而自导自演的一部反类型的“凶杀电影”。她提前预想好海俊来到现场的情形,她还记得海俊很惧怕鲜血淋漓的现场,从而便对死亡现场进行了“调度”。





但不同于海俊的电影在虚幻中的自娱自乐,瑞莱则是在客观的第三人称视角下构想以海俊为主角的电影,而她自己却试戴各种款式的假发,以反派形象陪他演完这出戏。因此,海俊才在海篇中完成了一次侦探电影式的破案。但他却没能意识到,这其实是瑞莱为他量身定制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诞生,几乎跟山篇中海俊的创作过程无异。瑞莱瑞莱先是录音,制造“电影”中的声音素材,再故意分享给男主。但最终,却演变出了不同的结果。窥见海俊欲望的瑞莱受到他的影响,爱上了这个可靠又软弱的男人。而海俊却直到最后都不愿意跳出固化的框架去揣测瑞莱的行径,也没能察觉到她对于自己“幻想”过程的模仿。





显然,在“拍电影”这件事情上,海俊和瑞莱的关系再次发生错位。如果说,海俊拍电影是因为自负与自傲,那么瑞莱拍电影则是因为爱。这源于两人性格差异所导致的需求偏差。

瑞莱是一位感性的“天涯沦落女”,可以说是随性之人。身处异国他乡,没有牵挂的家人,更没有什么难以割舍的羁绊和必须尽到的责任。因此,她完全只为自己而活,她也懂得如何正视并追求欲望。她家中的墙纸正隐喻着这一点,波浪似的形态,宛如海浪的山,又像山的海浪,山海混淆。智者与仁者她似乎都沾一点儿,却好像哪个也不是。



自始自终,瑞莱都散发出松弛、活泼的神秘感。她总是难以捉摸,时而可爱,时而冷酷,一切随心。而这样一个只为自己而活的自由之人,即便成为比海俊更自私自负的存在,也丝毫都不令人奇怪。但瑞莱最大的欲望反倒是爱,她一路漂泊,总是为他人所利用,却鲜少有人真正为她做过些什么。



当一个男人在某一瞬间愿意为她放下自尊,来给予关切,即便那是假象,在她心中却已经是最盛大的爱情告白。无所畏惧且不计较得失的瑞莱,便自然而然愿意为那个人付出自己的一切。她不去贬低海俊的自私自负,而是尝试站在海俊的角度去思考他的生活,体验他的生活方式——以幻想的方式拍属于自己的电影。



夜晚山间的会面桥段,俨然瑞莱的告白时刻,她终于可以向海俊展现她的“成品”。那一刻,瑞莱戴在头上的探照灯看上去就像电影放映机散发出的光芒,这俨然就像是一场“电影放映”。光的镜头是海俊,声音则是背对而听。

瑞莱在这个神圣的时刻告白了她的决心:“她之所以要让‘电影’来源于真实并反馈回真实,就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告诉海俊,不依仗自傲与自负,只靠真挚的爱,反而能创造出更打动现实人心的东西。而她的爱,正是被海俊影响而生。”





而海篇中的海俊,其实反而陷入到更为尴尬、混搭的处境当中。自负的消退,导致其男性力量的退化,而这种力量曾经被他视作是“创作”、消解生活的源泉。镜面意象也抽象地传达出这个讯息,作为第一个“镜头”的眼睛率先浑浊,再要积累素材则不得不通过眼药水的外力帮助。





海俊依然积压着欲望,却不再能像之前那样肆意地自我发泄,便不可避免地陷入到自我错位的状态当中。他依然想念着瑞莱,想念着那个能让自己迸发、释放欲望的独特存在。

当第二个案件发生后,两人再度于审讯室会面,海俊的行为虽然显得很克制,但朴赞郁通过镜头暗示出,他依然难掩对瑞莱的渴望。随后,海俊的动作让他跨跃了镜面的阻隔(监视器)与瑞莱同框。





但此时此刻,他依然用自己的固执揣测着瑞莱,依然认为这是一个迷惑自己、妄图脱罪的“坏女人”。他完全没有注意到瑞莱的韩语变好了许多,更没有意识到这是因他而起。他还是在用旧的印象去定义瑞莱,他这种愈加顽固的自负,终究让瑞莱的爱没能被接受。

在瑞莱的那次山间告白后,一直压抑其欲望的妻子也选择离海俊而去,还他自由。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有放下身段奔向瑞莱。原因正在于,他心目中的爱情并不是爱情本身,而更是一个人对他的崇拜,不光是对他形象的崇拜,更是对他极端自负、自傲的崇拜。他想要的,是另一个人因他而受到影响这件事情。在他看来,这才是爱情。





即便事实上,瑞莱真的被他所影响,而为他量身打造了一部电影。但深陷失败消沉的海俊,愈发躲在自己的怪圈中不愿出来换位思考,依然试图以照片为素材进入到对幻想的剪辑中。手机定位和行驶的汽车叠化,便传达出海俊在最后仍想再次像操控演员一样操控瑞莱的意愿,这便导致两人的关系直到终点,依旧在错位。



6.错位的终点

海俊与瑞莱的结局,是这场错位的必然。于山中,海俊把自负当成爱;于海中,瑞莱把爱当成自负。当爱人的时间彼此错过,各种用幻想构造出来的电影也没能映现在同一维度。

他们的关系就像是一场犯罪,本质上是追与逃。“我是你的未结案件。”海俊与瑞莱身处于同一条线的对立段,彼此试探过、靠近过、越线过,却终究背道而行,触碰不到彼此。





正因此,影片结尾的真情流露,只能以间接的形式发生在那条山海交界处的公路上。直到最终揭晓第二起杀人案件是因海俊的自负而起,他才恍然大悟地跑向瑞莱的那一端。然而瑞莱早已给自己的电影划上了句号。

在黄昏时分的海边,朴赞郁给了瑞莱一个如两人初遇时那样的从仰拍到平拍的升镜头,以此作为对开始与结局的首尾呼应,也在无形之中对瑞莱的命运做了交代。





海变成了山,山变成了海,错位的时间迎来正确的变化,却依然逃不过错位的宿命。穿着登山鞋赴海,自然无法探寻到海洋深处;用自负来定义爱,更无法找到被埋藏的真心。

海俊只能在懊悔中独自渡过与爱人的最后一个黄昏。手电筒的光透过摄影机的镜头打到观众们的脸上,他似乎在向我们发问,似乎试图为这一切的错位寻求一个答案。然而,答案其实就在他的脚下。





浓雾散尽后方能看见太阳,错位的背后,所缺乏的是等待的决心。山与海、现实与空想、纵欲与禁欲,它们彼此错位却并不对立。正如瑞莱,她就像是被丢到大海深处的手机,同时也是山顶的孤松。

从语言到电影、从影像到叙事,朴赞郁用一个又一个细节制造悬念,并以概念的演变过程演绎了错位的始终。





基于错位这个概念,朴赞郁导演再度发扬了其独特的人物构成方法:“将相驳的或是具有对比性质的两件事物或概念放置到一个人身上,用疯狂的反差产生的戏剧冲突,立竿见影地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他在此基础上以语言和元电影的概念编织成网,仅仅借由两个人物,便造就了一层极富诱惑力且信息量庞大的微妙关系。



7.错位的决心

如今的朴赞郁,越来越像一位无法被我们轻易定义的作者导演。他大胆地抛弃了赖以成名的电影创作元素,在极度大胆的新概念之下,以超乎常人理解的细节丰富程度让自己的作品经得起推敲,同时也依旧保持了其一贯华丽惊艳的观感。


戛纳领奖台上的朴赞郁

他也越来越像一个老顽童,用电影嘲弄、解构自我。同时也敢于为自己的作品设置较高的观影门槛,并有意地在电影中不断向影迷们回应他自己的个人喜好:“《亲切的金子》中的杀人帮人,《机器人之恋》里的扒电池给你,《蝙蝠》式的偷窥关系和结尾场景,《小姐》中的主角互换和对称段落式叙事,当然还有那场跟《老男孩》桥下打斗如出一辙的借动态剪辑的平台打斗戏。”



或许,五年时间让朴赞郁真正重新思考了创作,使他放下身段,抛却匠气,最终以游刃有余的天才姿态,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中。影片《分手的决心》俨然让人感觉到,朴赞郁正在愈发接近更自在随心的创作境界。这不免很令人期待,这位电影老男孩未来的决心还将寄托向何方?

作者| 黄摸鱼;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标签: 朴赞郁  汤唯  老男孩  戛纳  瑞莱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