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派演员,注定薛定谔的演技?

热门影视2022-08-17 11:10:25未知

文艺派演员,注定薛定谔的演技?



万众期待下,《分手的决心》终于与国内观众见面了。

法国戛纳首映的时候,烂番茄新鲜度就蹿到100%,电影节场刊《银幕》甚至给出了全场最高分3.2分。

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为汤唯量身打造的电影。

经历了《吹哨人》《大明风华》的翻车后,汤唯再次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


汤唯演技不稳定?

《分手的决心》网盘“上映”之后,大家的关注焦点又到了汤唯身上。


作为今年戛纳最受人期待的电影之一,电影的评价两极分化

对于无法共情的观众,《分手的决心》老套又冗长。

看时煎熬,看后寡淡。

花哨的镜头语言也让人略感不适。

“电影一股中年危机的韩国男人意淫外国女人的味道,整个过程我都被凝视得浑身不自在,挺恶心的。”



但也有人赞叹朴赞郁再次构建了一部危险迷人的成人童话,帮助汤唯“二次出道”。

“故事好坏似乎并无所谓,和《小姐》里的金敏喜一样,汤唯才是这部电影得以成立的关键。她的神秘,美艳,脆弱和危险抽象又具体,她的爱情要如‘雾’一般漂浮又迷离。戛纳评委快给来自东方的缪斯戴上一片棕榈叶。”

虽然影片评价两极,但汤唯的表现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外媒称汤唯这次贡献了生涯最佳表演。

虽然未拿奖,但表现确实亮眼。

表面波澜不惊,内心暗潮汹涌。


汤唯猜不透的气质非常适合宋瑞莱这种“白切黑”式的蛇蝎美人。

三年前,她还在国内抢夺S+垃圾剧本。

而这次回归,几乎差点就拿下影坛至高荣誉戛纳影后。


在外国看来是亚洲艺坛瑰宝的汤唯,在内娱看来不过是大花吊车尾。

为啥汤唯的演技忽高忽低?


表演分三大流派?

这就牵扯到表演流派的问题。

表演主要有三个派别,表现派、体验派和方法派


表现派指的是在理解角色的基础上,通过外在表现形式突显人物个性。

比如声音、道具、特定的表情,标签式的动作等等。

这类演员往往会预先在内心构建他所需要出演的“角色的形象”,然后通过模仿这个形象达到演出效果。

凤凰叔在采访中表示,出演《小丑》前,他研究了几个月病态性发笑患者的特点,在日记本上记录,挖掘塑造内心的小丑形象。


TVB内部对演员的培训很多也是将老一辈演员的演出经历提取成册,制定一些具体的实践标准。当演员需要表达某种情绪时,只要将这个设计好的实践标准模仿一遍就行了。

体验派和方法派则是表演的主流。

体验派,简单来说就是从自我出发,生活在角色的情境里。

它需要演员把角色的情绪替换到自身。


举个例子。

年轻人演一个老头,用体验派的方法就不是去模仿老头,而是让自己相信老头的情境发生在了自己身上,相信自己是真的关节不好、眼睛看不清、耳朵听不清……


在国内,这一派玩得最溜的就是张曼玉。

你看《花样年华》就会发现,她的专注力似乎不在表演上,感觉全程都在恍神。

虽然表演痕迹很淡,但气质却独一无二,只要出现就让人挪不开眼。


汤唯、舒淇皆是如此。

方法派传承自体验派,同样要求演员达到下意识的真实反应。

但它与体验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演员可以通过情感替代、情绪记忆的方式来达到角色的情感,也可以通过想象、感官和情感对角色进行填充设计,创造出符合真实情境的表演。

这些,体验派是不允许的。


举个例子,让直男演一位同志。

体验派要求演员必须从这个同性身上找到你爱的部分,而方法派则允许演员将对手替换想象成一个女人。

梅丽尔斯特里普就是这一派的代表。

演撒切尔夫人的时候,她找来了所有的资料,通过持续不断地练习去接近撒切尔夫人的状态。


国内典型如巩俐。

各种细节模仿到极致。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效率高

只要把情绪记忆玩熟了,完全可以说演就演,说变就变,说入戏就入戏,即便资质普通,经过长时间的复制和模仿也能达到很好的演出效果。


而体验派是很吃天赋的。

容颜要清淡但有味,少一点便寡淡,欲一点便风尘,一定要恰到好处,气质也要独一无二。


同时他们也非常依赖作品类型和导演的调教。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汤唯的演技总是忽高忽低。

纵观汤唯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A类,冷漠、疏离、神秘,不激烈但骨子里憋着劲儿。


《色·戒》里的王佳芝;《晚秋》里的弑夫女犯人安娜;《黄金时代》里一生坎坷飘荡的萧红。

她身上穿着的旗袍、风衣、绿裙,最后都变成了电影海报上最具神采的符号。


B类,俏皮、活泼。

《北京遇上西雅图》里牙尖嘴利的北京姑娘;《华丽上班族》里的高级白领。

以及演艺生涯的最大滑铁卢《大明风华》和《吹哨人》。


电视剧紧锣密鼓的节奏,不会给她时间感受人物。

再加上几位戏骨环绕,没有高人指点的汤唯腹背受敌,仿佛和其他演员不在同一个频道。


美则美矣,但总让人觉得走错了片场。

这类小妞片也许适合其他“大花们”,但绝对不适合汤唯。


于汤唯而言,呆在A类的舒适区,是对导演、对观众、对她自己最好的选择。

但问题也随之暴露,就是在演绎这些角色时,汤唯总是套用同一种表情、同一套方法论。

没有技巧,只有飘忽感性的体验。


《分手的决心》也是如此。

受审讯时的喃喃自语,对男主心动时的胆怯迷茫,与男主久别重逢时飘忽不定的目光……


这种表演方式和《晚秋》没什么区别,除了细腻度、精准度提升了,本质上是没有变化的。

更多都只是在自身气质的基础上,贩售一种迷茫失神的神秘感。


但我们之所以觉得汤唯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可圈可点,是因为朴赞郁要做的就是衬汤唯。

朴赞郁在电影里为她花了许多心思。

他和编剧郑瑞景把对汤唯以往的所有表演的印象作为角色塑造的基础。

不仅为她一句句打磨中文台词,还根据她的特质调整了角色性格,使之更贴切本人。



拿造型来说。

为了表现角色的神秘与善变性,导演直接让她成了“变色龙”。

几乎每一场戏的服装都不同,发型换了至少三次。




此外,所有镜头又是内敛的。

这就更能凸显汤唯身上疏离文艺的气质。


这不是演技的问题,而是汤唯太挑人挑戏了。

唯有遇上真正懂她的导演,也只有在他们的镜头下,方能展现独特魅力。


于一部戏而言,演员自身的表演才能是第一部分,导演的调教则是第二部分。

优秀的导演大多能将演员调整到最符合戏和角色的状态,并且最大程度地发掘演员的天分与可塑性。

比如李安。

除选角外,李安很懂得如何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在进组前他会花大量时间与演员讨论角色的特质、细节和内心。

《色·戒》开拍前,李安就对汤唯进行了100天的魔鬼集训。

拍了118天的电影,其中114天都在拍汤唯,指导可谓细致到了毛孔里。


拍《卧虎藏龙》前,给章子怡写了十几页的导演关于这个角色的想法,并长期地观察、思索演员的长处再将之融入角色中。


他也很注意控制拍摄戏份的顺序来帮助演员先浅后深地完成情感的喷薄和爆发。

比如《卧虎藏龙》中俞秀莲在窑洞里与李慕白的诀别戏。


为了让杨紫琼“成为”俞秀莲,不光杨紫琼的“情”要“真”,也要注意拍摄上的技巧,如眼泪的流量、泪眼背后的眼神的思量、流泪的时机等等。

所以拍摄当天,李安选择在早上拍完其它戏,准备就绪之后,下午再拍这场诀别戏。

吃午饭时还盯着杨紫琼不让她吃太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汤唯让人觉得演技忽高忽低,并且在内娱不受待见。


在资本野蛮生长的内娱,体验派演员演技成本太高

她们没法像多数观众认可的“演技派”一样,精准复刻,细节充溢,总有各种精彩瞬间可以剪成“前辈教做人”的名场面。

发挥不稳定,导演不会挖掘,汤唯们遇冷是常态。


好演技在内娱吃不开?

坦白讲,那些颇受待见的演员,也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演技。

一个典型代表,周一围。


在参加《我就是演员》爆红前,他已经出道16年了。

虽然流量上不火,但作为配角出演的作品皆被认可。


但火了之后,却有点发力不足。

出演《创业时代》,肢体动作中充满了设计与刻意,夸张的表情略显做作。


出演《上阳赋》,被批油腻过头。


在满屏油腻和做作的评价声中,周一围的口碑和电视剧口碑一起崩塌了。

还有郭晓东。

他是有演技的,《推拿》里的王大夫非常有角色爆发力。


但他的演技与口碑也在国产剧中逐渐消耗殆尽。

《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日剧原版中的宅男直接变成了油腻大叔。


为什么会这样?

国内难道容不下演员的发挥吗?

一方面是演员对自己的定位问题。

当年章子怡凭借《我的父亲母亲》火了以后,被邀请拍摄张纪中版《笑傲江湖》。

但却被张艺谋阻拦,不让她去拍电视剧。

现在想想,张艺谋不允许她拍电视剧也许不仅仅是因为电影和电视剧的差距,还有对演员的精准定位。

她擅长用细微的深情去表述角色,但在喜欢全景的电视剧镜头中是捕捉不到的。


而且,实力派需要沉淀的演技并不适合浮躁的剧情。

所以《上阳赋》翻车了。

另一方面是我们没有给演员足够的耐心。

内娱演员们现在的竞争状态有点畸形。

女演员们不是陷在仙侠言情,就是困于都市女强人。


体验派们纷纷被流量招安,身陷制造爆款和热搜的沙场。

而余下坚守的,如郝蕾,甚至多年来没有一部好资源去展现自己的体验派演技。


表演不是流量,它是一种创作,每一次都是对作品的舍身。

我们之所以震惊于汤唯是因为她已经跳出了这个竞争怪圈。

她的确发挥不稳定,但正是这种气质让她成为了许多导演的缪斯。

正是这种少见的松弛感,才能每一次都给我们新的期待。


话题征集

评论区留下你最想看的话题,点赞前三名的话题有机会入选小印话题库,最终入选的inker会获得本印的独家赠书嗷~

作者:疏风

责编:丛夏

本文标签: 演员  汤唯  李安  杨紫琼  电影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