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电影院看到以上这个画面,充满科技感的服饰+对比鲜明的红色,自带一股浓郁的复古未来主义感,很有可能会让你以为是上世纪的哪部科幻大片。
而这其实是一部纪录片中的真实镜头:
一位火山学者刚结束近距离观察,从火山口折返,身上穿着特制的镀铝防护服,头上戴着银白色的防撞头盔,而身后是正在迸溅喷发、危机四伏的炙热岩浆。
在豆瓣8.9分的纪录片《火山挚恋》(Fire of Love)中,导演从长达250小时的视频、800份胶卷和30万张幻灯片中取材,记录下了火山学界的一对已故伉俪——法国学者卡蒂亚(Katia)和莫里斯(Maurice)夫妇的奇幻人生故事。
《火山挚恋》在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上映,影片结束后,现场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活火山,如此爆裂激越之物,影像却那么轻逸自由,像流淌的传说。”“天才的摄影不需要技巧,只需出于直觉和爱,出于赤子情怀和强烈的好奇心。”
卡蒂亚和莫里斯是上世纪末的“明星”学者——
前者是一位化学家,后者是一位地质学家,他们因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收集分析火山样本、观察记录火山喷发而闻名,有生之年亲眼见证了大约140次火山喷发。
为什么如此痴迷于研究火山?莫里斯夫妇的答案是“对人性感到失望”。
在一场学术辩论会上,莫里斯对部分学者热衷于将火山分类的说法嗤之以鼻——在他看来,每座火山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无法简单粗暴地贴上单一标签:“人类研究火山,就好像一只蝼蚁站在大象的身上,大言不惭地说:现在我们要来研究你了!”
莫里斯夫妇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不喜欢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反而对火山这一庞大而神秘的地貌景观好奇,于是便开启了在世界各地的探险之旅——
在他们的镜头下,火山显现出了危险而迷人的特质:观众可以看到熔岩在地表上缓缓流淌,看似平静下暗藏着700摄氏度的高温,可以随时煎熟一个鸡蛋,乃至一只鸡;
大家能够看到岩浆在火山口喷发的瞬间,形成一幅震撼人心的景观;大家也会看到火山上的硫磺水域,随时可以将测量器材腐蚀到冒烟,感受到火山上危机四伏。
对火山的共同热爱,让莫里斯夫妇走到了一起。正如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所说:“爱不在于互相凝视,而是一起往一个地方眺望。”
在纪录片中,我们不难看到莫里斯夫妇互补的一面,他们形容自己的感情“像火山一样随时爆发”:
卡蒂亚谨慎而坚韧,能面不改色地站在火山口伸出双手、用仪器测出1200摄氏度的温度;莫里斯大胆而风趣,曾经突发奇想,不顾妻子的劝阻,和同伴一起划舟进入火山上的硫酸湖中央,结果因为突发逆风,不到500米的距离,划了3小时才回到岸边。
虽然说着要“远离人类、住在火山里”,但1985年发生的一个意外,却让他们重新思考自身工作的意义——
位于哥伦比亚的内华达德鲁兹火山爆发,但当局没有重视莫里斯夫妇的预警报告,要么觉得火山不会爆发,要么觉得疏散成本太高,并未让附近的小镇居民及时迁移,导致2.5万人在此次事件中丧生。
如何才能让人意识到火山爆发的力量?从那之后,莫里斯夫妇开始致力于拍摄一系列火山教育片,以更好地服务于政府进行预警疏散,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
他们用鲜明的图像,展示了每次火山灾害的性质、传播距离和速度,以及侵袭房屋和人群时会发生的后果,其中,一个年轻人被困在废墟中瑟瑟发抖的画面,让不少群众感同身受。
1991年6月3日,这对夫妇在前往日本云仙火山进行拍摄时,不幸在火山碎屑流的波及下丧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还在对讲机中播报火山喷发的实时状况。
后来,人们找到这对夫妇的遗物时,发现莫里斯的手表指针永远停留在了下午3点18分。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并没有停留在这一天——
在他们去世后一周,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因为观看了莫里斯夫妇的火山教育视频,当局非常重视火山爆发的预警信号,及时疏散群众,挽救了数万人的生命。
莫里斯夫妇的结局并不难料,正如豆瓣上的一条高赞短评所说:“与爱上猫猫狗狗不同,爱上火山注定是寂寞的,因为对方是太无情的自然存在,它不会给人以任何回应或优待。”
莫里斯夫妇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影像资料。关于他们如何相遇相识、如何展开冒险的经历,世人已经无从知晓了,但这对夫妇的影响力从未消失——
不论是刚展映的《火山挚恋》,还是今年官宣的《内心之火:卡蒂亚和莫里斯的安魂曲》,都在将大众的视线重新拉回到莫里斯夫妇的身上;2022年汤加火山的爆发,也让大家重新关注火山与背后的学者。
在研究火山之外,莫里斯夫妇对所爱之事的执着与追寻,以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相信都能深深震撼大银幕前的你我。在那些弥足珍贵的残留影像中,莫里斯留下的一句话,将这一点诠释得淋漓尽致:
“我想再往前走一点,深入火山的腹地。我知道总有一天,自己会因此失去生命,但我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