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儿童独立上学的背后是什么

热门影视2022-12-23 15:07:23智慧百科

在日本,儿童独立上学的背后是什么


图 / 纪录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2015年,澳大利亚SBS电视台拍摄了一部8分钟的小型纪录片《自立的日本孩子》(Japan's independent kids),记录了七岁的日本小女孩Noe Ando,每天早晨自己穿衣、洗漱、扎头发,搭乘地铁转车去上学的全过程。

Noe中途转车的站点新宿站,是早晚高峰期间全球最繁忙的、乘客最多的地铁站之一,不要说是七岁的孩子,就连成年人也很容易迷失在错综复杂的线路和人群中。



图 / 纪录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但Noe的妈妈却认为:“如果父母一直在身边陪同,她就永远无法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要是她迷路了,或是上错了车,她就必须自己找出原因。如果她找不出来,就回不了家了。”

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日本父母会让孩子独自上学?

在日本,儿童独立上学需要做哪些准备?

在日本,从上小学第一天开始,绝大多数小学生就被要求要独立上下学了,离家近的需要徒步上下学,离家远的,则需要独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学,具体的规定因每个学校的差异而略有不同。为了帮助孩子顺利地上下学,在开学前还需要做很多准备,比如:帽子和书包大家应该都对樱桃小丸子和蜡笔小新常戴的小黄帽有印象。在日本,它被称为“通学帽”,主要作用是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图 / 影视《樱桃小丸子》

通学帽其实有很多颜色。在交通安全色中,黄色代表警告和注意,使得上下学路上的小学生更容易被看到,过往车辆和行人也会多加注意,因此大多数学校一年级孩子的帽子都是最亮眼的黄色。

除了帽子,日本小学生还习惯使用一种名叫“ランドセル”(源自荷兰语“ransel”)的“箱型皮质学生书包”,拥有人体工学缓冲垫、人体工学背带、360度全方位反光安全条、高强度内衬、救生哨挂环、自动解锁的挂钩等多种功能。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一书的作者谭琦告诉我们,她女儿曾经遭遇过一次被自行车撞到的意外,多亏这种书包起到的保护作用,避免了头部受伤。


熟悉制定路线

为了保障孩子上下学路上的安全,学校一般会给出划定的路线,统称为“通学路”。

在开学前一个月,家长就会带着孩子,反复熟悉家与学校之间的路线,并让孩子记住。

在小学的六年时间里,孩子必须按照既定路线上下学,不能随意更改路线。若是转学或者搬家,则需要申请变更路线。

熟知过马路规则

孩子们因为身高原因,常处于机动车驾驶员的视线盲区。为了让驾驶员能够看到孩子,日本的小学生群体在过马路会采用两种方式:高举手臂,或使用横断旗。

高举手臂可以让车内驾驶员更容易看到孩子的身影,有些孩子过完马路还会转过头来鞠一躬,以示感谢。

此外,在路面宽阔、车流量较大的人行横道两边,会放置一个小桶,里面一般都会插着横断旗,孩子们拿着这样的旗子过马路时,驾驶员必须停车避让。


蜂鸣警报器

在日本,很多小学生的书包上都配有一个类似钥匙链的蜂鸣警报器,如果发生可疑的情况,孩子们可以一键嗯响,小巧的装置可以发出超过90分贝的响声,让周围的居民都有所警觉,也能起到吓退犯罪者的效果。

目前居住在日本的妈妈高丽告诉我们,有些企业还会给小学生们赞助提供定位芯片之类的安全装备,帮助家长和老师了解孩子在上下学路上的具体位置。

从家庭、学校到社区的协作式育儿”

在日本小学生独立上下学的语境中,从家庭、学校到社区的“协作式育儿”有了具象化的体现:看似是父母最为担心的上下学安全问题,但独立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的孩子们,其实正处于一张由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织就的“安全网络”之中。

每个人可能不仅仅是在养育自己的孩子,如果将眼光投注于未来,所有的孩子,都与每个人的努力息息相关——作为父母,应当如何努力,来为自己的孩子,他人的孩子,建造更好的“社区”呢?

其一,就近入学的便利性。

日本的小学是按人口密度分布的,家住哪儿,就在片区内的小学入学,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步行时间基本在二十分钟之内。需要乘坐交通工具的话,也保证孩子能在住所的4-6公里内入学。甚至在某些偏远的小岛,即使全岛只有一个学生,学校依旧会按照通用标准来配置。

据高丽介绍,在他们的居住地附近就有三所不同的小学可以就读,密度很高。一方面可能是考虑到了孩子们往返路上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会考虑小学生的体力能够背着书包走多远的路。

其二,承担上下学路途安全责任的学校。

谭琦告诉我们,在日本,上下学属于学校生活的一部分,途中的保险由学校负责。

因此,上下学途中属于学校的管理范围。

开学时,学校会让小学生在手册上画出上下学“通学路”的交通路线图,并且需要标注警察署、公用电话、饮水处、可避难的公园等重要地点。学生们不能随意变更自己的路线。举例来讲,如果学生们画好的路线是走过街天桥,那就绝对不能为了方便走天桥下的斑马线。

除了按照固定路线往返之外,孩子们途中也不能进入商店买东西。若是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必须提前告知班主任。

此外,很多日本学校要求孩子们上下学的时候,要结伴而行。学校将学生编成按地域划分的“通学小组”。

老师们也会轮流担任“学童拥护员”,每天上下学时间,分别在校外几个车流量大、交通比较复杂的路口引导学生们安全通过。高丽提到,在他儿子就读的小学,校长也会不时骑车来回穿梭于通学路上,关注孩子们的出行安全。

其三,PTA的协作。

PTA,是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的英文缩写,是家长与教师构建的联络组织,它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家委会”。

平日里,PTA成员会参与到大量家校互动的活动中去,保证孩子们尤其是低年级小朋友上下学路上的安全,也是PTA的一项任务。这些家长们,一般会轮番在上下学路途中做安全巡视,也会协同附近的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安排巡逻路线,在各个路口帮大家拦截过往车辆,如果发现可疑人员及时向附近的巡警通报等等。

谭琦向我们提到,学校为上下学路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做了很多准备,每次参与巡逻的家长也会记笔记,提意见,是否发现什么地方容易出现哪些问题,都会事前进行非常充足且严谨的准备。

其四,社区协同:无处不在的“儿童110之家”。

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日本政府还有一项普及全国的举措——“儿童110制度”。愿意帮助儿童的商店、民宅、出租车、甚至是自行车,都可以向政府申请成为“儿童110之家”。孩子们一旦遇到危险,就可以跑到这些有110标识的地方求救,或者向贴有110标识的开车或骑车的成年人求助。

申请成为“儿童110之家”的人必须学会应对儿童上门求助的各种情况,并有义务及时了解地域的犯罪信息。同时,哪怕是孩子们遇到的任何“小事”,儿童110之家”也会愿意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比如:

“电话能借我用一下吗,我迷路了,想给妈妈打个电话。”

“您家卫生间能借我用一下吗?”

“现在雨下得太大,我可以在您家避一会儿雨吗?”

据高丽的讲述,她曾在路上遇到过几次路人帮扶孩子的情况,比如有中学生骑着自行车在下雪天摔倒,路旁的大人会很关切地赶上去扶他起来,“我感觉在这里大家都对孩子特别友好,有一种孩子在家里有父母照顾,在社会上大家都会看着点的感觉。”

独立背后,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共识

在日本,让年幼的孩子独自上学或去商店买东西,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而这背后,是家长们连同整个社会的教育共识。

早在2008年,日本便在新的课程标准《学习指导要领》里,把学生的“生活能力”定为日本义务教育的基本目标。而家长们也认同放下、相信,其实就是一种力量。

唯有放手,让孩子有了较大的独立空间,才能自主地发展。相信孩子做得到,就会让他从内心中爆发出一种力量,孩子认为自己做得到,就会渐渐地拥有自信。毕竟,做父母的不能陪伴他们一生,未来的路,还是要靠孩子自己去走。


另一方面,日本自然资源贫乏,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日本人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认识到靠个体力量无法取胜,深感人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也更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共处与互助。

文化人类学家Dwayne Dixon曾以日本青年为研究对象,他说:“日本孩子们很早就知道,理想情况下,社区的任何成员都可以被召唤去服务或帮助他人”,这是孩子们自小便建立起来的“群体信任感”。

但说回到独立上学这件小事,日本家长们能够给予孩子这般自由,不仅仅是出于对自家孩子的信任和历练,更是整个社会带给大家的安全感与信任感。

本文标签: 日本  父母  书包  学校  小学生  独立上学  小学阶段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